浙南抗倭历史名城--蒲壮所城2009年08月16日 星期日 21:59
卫所制度的孑遗
蒲壮所城位于苍南县海滨玉苍山支脉龙山山麓,是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城,保存完整。
唐以前,蒲城还只是一角海湾,潮涨潮落,泥沙冲积成一块不大的海滩平原,杂生菖蒲和苇草。垦荒者取蒲叶编织为门,此地便被叫作了“蒲门”。东临大海,背倚玉苍山的余脉龙山,南有虎山与福建结壤,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故唐宋时期,朝廷均曾派兵驻设海防。
明初,倭寇屡犯闽浙沿海。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蒲门即于此时兴筑城墙。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度地浙东西,置卫所”,遂设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蒲门所城即于同年筑成,为“濒海筑城五十有九”之一。其后壮士所并入蒲门,遂改称“蒲壮所”。
所城地处浙闽交界,依山临海,形势险要。城墙绵延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趾阔一丈二尺,分东、南、西三门(威远门、正阳门、挹仙门),设护城(瓮城),城堞六百一十口,城楼三座,均为三开间硬山顶式木构建筑。东、南、西三面环绕护城河,与西溪(源于合掌岩山)沟通,汇入蒲江,再由沿浦入海。在虎山的顶上,还留存当年的烽火台石架,凭目眺望,目力甚远,周围海域及山峦尽收眼底,如果不是用来报示敌警的话,实在是极爽心旷神的所在。城内街巷格局基本如旧,“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蒲城所辖的堡、寨、墩、台、堠体系布局以及城内通绕东、南、西城墙的跑马道保存基本完整。
城墙起因于战争,它给后人留下的是厚厚的文化积淀和沉重的内闭心理。尽管在现代战争中城墙已失去其威力,但坚厚的墙石、斑驳的苔痕所封存的历史却没有被遗忘。古城墙历600年而未毁,对于英烈先贤,乡人仍奉为神明,礼颂有加,民风淳古可见于此。“地虽僻而民生尤淳,其操觚梁翰者亦不少”,英烈遗风,可佩可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