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明朝初期防倭备边述略

[复制链接]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初期防倭备边述略
 

王永波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活捉了割据浙北、江淮的张士诚,打败了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迫使方国珍投降。第二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明朝政权,建元洪武。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败逃到沿海各岛屿,与倭人相勾结,为寇沿海各州县。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倭人入寇山东滨海地区;二年(1369年),倭人复寇山东,转而寇掠浙江的温、台、明州,以至福建沿海;四年(1371年),倭寇山东的胶州和浙江的温州;五年(1372年),倭寇海盐、澉浦和福建沿海地;六年(1373年),倭寇莱州和登州;七年(1374年),倭寇胶州。倭人连年频繁地寇掠海疆,成为明朝初期的一大边患。因此,防倭备边是明朝初期的当务之急。

日本,古称倭奴国,唐高宗咸享年间(670-674年)改称日本,但中国仍习惯称日本人为倭人。宋以前各朝代日本皆与中国通好,朝贡不绝。宋末,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日本认为蒙古和他们一样同属夷人,不肯臣服元朝。元世祖几次派遣赵良弼前往招抚皆无结果。又派忻都和范文虎率水军10万征讨日本,至五龙山遭遇暴风,舟倾船翻,全军葬于大海。有元以来,日本基本未与中国交通。

明朝建立,洪武二年三月,太祖遣行人扬载等诏谕日本,日本国王良怀不听命,并且入寇山东,转掠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太祖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良怀才派遣僧人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和方物,又送还上年掠去的浙江沿海人口70余人。其后日本虽来朝贡,但无诚意,均遭太祖拒绝。日本继续寇掠中国沿海不停。太祖虽怒日本无礼,但鉴于元朝覆师之辙,终不敢轻易对日本用兵。

洪武十九年(1387年),胡惟庸生前欲联合日本谋反之事败露,使太祖十分恼怒,遂决定与日本断绝往来,专以防倭备边为要务。

洪武四年,太祖命靖海侯吴祯征集人役11万多,充实沿海各卫,以加强防倭兵力,并严禁沿海民众私自出海。

洪武五年,命浙江、福建制造海船,用以防倭。洪武六年,命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无倭警时用作巡逻,战时则以大船迎战,以快船追击。太祖任命吴祯为总兵官,率领上述四卫兵力专事海防。同时京卫和其他沿海诸卫的军队也听从吴祯调遣,每年春末时出海,分路防倭,秋后收军。洪武七年,海上有倭警,吴祯与都督佥事于显带领广洋、江阴、横海、水军等四卫的水师出海讨伐,追击倭人至流球大洋,俘获大量倭船,献倭俘于京师,自是倭势稍减。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命信国公汤和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防倭备边。在浙东两濒海处筑城59座,征当地民众5万8千人从军。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备边。周德兴到福建,征民众10万余人,在海边要害处筑城16痤,又设置巡检司45处,在浙江又设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卫,在松江设金山卫和青村。南汇嘴二处千户所,在宁波、温州、台州等地近海处设8处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太祖命汤和巡视福建、广东的防倭兵备,筑城增兵,在福建沿海设5处都指挥使司,统辖12处户所。至此,浙闽的防倭军务臻于完备。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令沿海各卫、所及巡检司,每处都要添置海船两艘,用作海上巡逻。后来采纳山东都司周彦的建议,在宁海卫设5处总寨,与莱州卫的8处总寨共统辖48处小寨,加强北方海疆的防倭军事部署。洪武三十一年(1391年),在山东都司的辖区设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在防务通讯上,选边海高地布设烽火墩台,使邻台相望,极目远眺,来往船只可尽收眼底。发现敌情时,各墩则昼举烟,夜举火,一墩告警,左右相应,构成一条以烽火传递军情的信息通道,便于速作戒备。最终形成卫、所、寨、墩的防御体系。至此,山东的防倭军务亦臻于完备。不久,太祖命重臣勋戚徐辉祖(中山王徐达的长子)等,分道巡视海疆军务,以示朝廷对防倭备边的重视。

永乐四年(1406年),倭寇首次袭扰山东都司辖区威海卫。是年,一批倭寇乘船占领刘公岛后,扬言攻打威海湾南岸的百尺崖,企图将卫城内守军引出城外,乘虚攻城。倭寇阴谋被识破后,便在威海东海岸强行登陆,先在城外进行疯狂杀掠,随后大举进攻卫城。卫指挥佥事扈宁率守城官兵奋勇抗击,并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三日后,援军到达,内外合击,将入侵之敌击溃。所剩少数倭寇,丢下大批尸体,狼狈逃窜。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命丰城侯李彬等率领军队沿海边追捕倭寇,又征招沿海渔民为兵,充实海防力量。先是倭寇屡扰海疆,北起辽东,南到福建,濒海州县多受其害。辽东总兵官刘荣积极防倭备边,相度形势,确定战略据点,在辽东海面的要冲地,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修筑城堡,建烽堠,作为扼守海道、防倭备边的据点。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倭人进入辽东海域,打算先占据望海埚,作为海上据点,再寇掠辽东沿海地区。烽堠举火报警,刘荣立即率领军队奔赴望海埚迎战。刘荣先以部分军队设下埋伏,另遣一支部队绕行截断倭人的退路,用步兵迎战,佯装战败,向后撤退,引诱倭人进入埋伏圈。随后号炮响起,伏兵四出,围杀倭寇。从早晨战斗到晚上,倭寇大败,退至樱桃园空堡中。刘荣率军围攻,将其全歼,此后再也不敢寇犯辽东。百余年间海疆没有较大的寇警。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助理馆员)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明山飞鹰

烽火台上俯视沿海地区
    烽火台上俯视沿海地区.JPG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画卷-抗倭交战图
明代画卷-抗倭交战图.JPG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画卷-倭寇劫掠图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明山飞鹰

明代画卷-倭寇劫掠图
明代画卷-倭寇劫掠图.JPG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0524_387842.jpg 保存相对完好的象山金鸡山烽火台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5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防倭备边战略下象山半岛的防倭部署
201006031145996.jpg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海防遗址“家底”大盘点:“海上长城”今安在?

宁波海防遗址“家底”大盘点:“海上长城”今安在?

http://lszl.zjcnt.com/publish/content.php/236206

2008-04-08 11:15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 柯 以   历史链接
  去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中国大遗址保护研讨会上,我国文物保护专家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大遗址保护受到巨大冲击,主要面临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威胁,“救命”已成为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中最为紧要的任务。
  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规模和文化价值突出的文化遗址,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先后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遗址、古墓葬达710处,基本符合大遗址标准的遗存为583处,占总量的四分之一。
  与10年前相比,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已有较大进步,一些项目投入的保护经费数以亿元计,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编制。建设汉长安城、大明宫、殷墟、隋唐洛阳城、偃师商城等一批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启动实施长城保护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工程、丝绸之路 (新疆段)文物保护工程等。
  但大遗址地域分布广,类型和结构复杂,易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侵害,在许多地方以经济发展为重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压力非常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大遗址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自然因素的破坏。随着环境恶化,暴雨冲刷、风蚀等突发灾害频繁,遗址本体已十分脆弱。二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影响加大。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蚕食和破坏下,许多大遗址正在逐步残缺或消逝。三是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严重滞后。
  编者按:宁波是明清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前沿,丰富的海防文化是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之一。一处处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海防遗迹,留存的是名城的历史伤痕,见证的是民族精神,体现的是英雄鲜活的面庞和宁波人民的百折不挠。海防文化也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之一。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大遗址的保护工程,早在几年前,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我市的上林湖越窑遗址等都被列为首批100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当时,海防遗址被列入后备项目。宁波的海防遗址种类齐全,包括卫、所、巡检司、寨、堡、烽堠等明清海防遗址以及炮台等近代海防遗址。它们的近况如何?2006年起,我市成立了以市文保所专业人员和调研试点县 (市)区专业人员及业余文保员、镇乡文化站等人员组成的专题普查队伍,如今, “家底”已渐渐明朗。普查结果向人们揭示宁波深厚的海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大遗址面临的严峻现实。
  现状堪忧 还有多少海防遗址可觅?
  宁波濒临东海,北临杭州湾、长江口,南连闽粤,为南北转运补给和海上交通之要冲,海上防务曾是元明及清前期的重点防御方向。对照明嘉靖 《宁波府志·海防》和清雍正 《浙江通志》记载,可以发现,明清期间,宁波区域内卫城有4座,所城有8座;巡检司、烽火台的数量在最多时,分别达19处和107处(不含当时所属的部分绍兴、舟山地区),内陆关隘山寨可达30余处,另有瞭望台数座。在清中期以后,宁波海防日渐衰弱,直至鸦片战争后,宁波地区尤其是镇海的海防战略地位再次得到重视,相关的建设亦有所增强。因而,宁波地区的海防遗址主要有明代卫所体系下形成的包括卫城、所城、巡检司城、关、寨、台、烽堠等海防遗址 (分布于宁波的余姚、慈溪、镇海、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等近海地带),以及清晚期以炮台 (多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主的近代海防遗址。
  这一整套相辅相成的海防设置在抗击倭患和以后的反侵略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构成了一道 “海上长城”,有专家称,当时海防的特点是海陆兼守,也就是说, “贼至不能御之于海,则海岸之守为紧关”。
  我市普查队员经过1年多来的实地调研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宁波现存的海防遗址类型相当齐全,如象山县的明代海防遗迹和镇海口的明清海防遗迹,仍是布局完整,相互联系,自成体系,为探索明清军事提供了直接的史料依据。但就全市范围而言,不少海防遗址的现状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介绍说,尤其是一些明代的海防遗址损毁更为严重,亟待引起重视。
  据调查,宁波区域内的卫城、所城、巡检司城等大多是当地的重要集镇或靠近重要集镇,经过历代变迁及城镇建设等,其原有建置已遭到严重破坏。除原有街巷格局基本保留,城墙、护城河等部分保留外,当时城内的建筑物,如城门、门楼、吊桥、月城、敌楼、警铺 (窝铺)、营房、桥梁等,如今都几乎只是作为历史名词偶尔被人提及。
  如位于慈溪的观海卫城遗址,是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信国公汤和奉命所建,观海卫及龙山所连同三山所组成一卫二所、水火相济的防倭体系,与余姚临山卫互为犄角,成为防卫宁绍的军事重镇。然而,今天当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很难体会昔日的卫城风貌。卫城内的所署、城隍庙等无从寻觅,卫城城墙荡然无存。四道城门中除东城门、东城门外月城城门尚有墙址可辨外,其他已全部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所覆盖。那么,卫城的历史印记还剩下些什么?有心者只能从原有街巷的格局中去细细体味了。普查队员通过口碑调查证实,卫城内现有的36条街72条巷弄皆为历史所成,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改为水泥街巷。此外,观海卫城外的护城河河道也基本未变,当然河道上早已没有了明清时期的吊桥、石桥。
  令文物工作者痛心的是,观海卫城遗址的境遇并非孤立的,还有余姚的临山卫城遗址、慈溪的龙山所城遗址与三山所北城门遗址、鄞州的大嵩所城城墙遗址、宁海的越溪巡检司城遗址、象山的东门昌国卫城遗址与后门昌国卫遗址等,它们的“海防记忆”也同样在飞速消逝中。
  由卫所所辖的烽堠、瞭望台等,除少数因处于偏远山地有幸得以保存外,多处烽火台、瞭望台都已无迹可寻。如位于北仑的总台山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称三塔山台,是戚继光率兵抗倭的前哨。为了便于戚家军的瞭望和休息,又在附近建造了石屋。清朝时这里升为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等5个烽火台。沧海桑田,烽火台早已无存,留下来的唯有石屋,即为现存的总台山烽火台石屋。在2005年的一次旅游开放性修复中,浇注了盘山公路,新建了烽火台,增加了石屋残墙。
  原因调查 “伤害”主要来自三方面
  普查队员的深入调查,不仅仅是盘点 “家底”,更为全面了解我市海防遗址的 “病因”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材料。
  徐炯明介绍说,目前宁波地区的海防遗址的保护势态相对严峻,大量遗址除受到自然因素 (例如微生物、攀援性植物以及酸雨、风蚀等)、昔日战争等破坏外,目前主要 “威胁”还是来自于常规人为因素:
  其一是地方建设导致大量遗址的消逝。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因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了旧有环境的更新与原始环境的破坏,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在1982年文物普查期间,慈溪文物部门曾对慈溪境内烽火台作过一次全面调查测绘。当时的情况是:三山所所辖的眉山、徐家路、撮屿三台已毁,蔡山台因329国道樟树段北移,吴山台保存较好;观海卫所辖向头、西陇山 (总台)、西龙尾三台保存较好,瓜誓、古窑二台形迹清楚,尚可辨认,只有新浦台无存;龙山所所辖的龙头台已毁,施公山、龙尾、庙后山三台堆土可察,古风依旧,石塘台保存最好。而在此次调研中,除了石塘台外,其它烽堠皆已无迹可寻。那些历百年风雨而不倒的海防遗址,却在短短几十年间消失无踪,现状可谓触目惊心。
  其二是地方生产生活等活动影响了海防遗址的 “寿命”。在卫所城的拆除过程中,原有墙砖、条石、块石等建材常被当地人利用来修建房屋、铺设道路、建造桥梁等,许多残留的城墙或城门墙址直接被利用为房基、路基等;留存的城墙夯土多数被当地人用于种植各种绿色植物,或者被用于改造河边、田间道路。另外,许多巡检司、寨堡、关隘等遗址地都被改造,例如,越溪巡检司城遗址中的南寨、箭台已被开垦为茶叶种植地。
  其三是不合理的保护利用有意无意对海防遗址造成 “伤害”。部分海防遗址在失去原有功用后,被当地利用开发为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由于在保护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海防遗址本体的思考和了解,不同程度地对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例如三山所北城门遗址和总台山烽火台石屋。
  徐炯明称,以防倭为主要目的的明代海防和以抵御西方殖民侵略为主要目的的清代海防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修建了大量的海防工程,构成了一道 “海上长城”,这道 “海上长城”在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它们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对全市海防遗址的 “大盘点”,正是为了全面调查明清海防遗址的分布、类别、布局、规模、价值、保存状况等,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建立起完整科学地数据记录,为明清海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今后其他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积累经验。
  英雄浩歌亘古长存
  一处处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海防遗址上,曾经回荡着一首首英雄的泣歌,英雄们与海防遗址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下是其中的三则故事。
  戚继光与龙山所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月,经新任总督胡宗宪推荐,戚继光受命担任参将,驻宁波,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广大地区。参将的职责是平时负责挑选和训练士兵,有战事则率军作战。可是戚继光上任时,前任参将 “并无交代水陆堪战堪教兵士”。戚继光凭着他那精湛的武艺和勇猛精神,团结了军中一批武勇之士以杀敌制胜。
  第一仗便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慈溪龙山所的战斗。龙山所北临大海,东对烈港和伏龙山,地势十分险要,是通往省城杭州的门户之一。八月,倭寇800余人窜至慈溪,进掠龙山所,刚上任的戚继光闻讯驰往高家楼待敌。倭寇根据以往的经验,并不把明军放在眼里。分成三路冲杀过来。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登上一块高石,张弓发箭,一连三箭,三个倭寇头目应声倒地。已经溃散的明军重新集合起来,敌方群龙无首,被明军赶跑。
  九月,又一股倭寇来犯龙山所。当倭寇攻来时,浙江巡抚阮鹗亲督戚继光和俞大猷率军阻敌。双方在龙山附近展开激战。明军奋起杀敌,三战三胜。倭寇乘夜逃跑,明军追至缙云,双方又展开激战,明军又胜。但狡猾的倭寇退到雁门岭后暗下埋伏。明军乘胜追击,进入敌人埋伏圈中,遭突袭后败阵而走,只有台州知府谭纶和戚继光率领的部队阵脚不乱,镇定待敌。倭寇见两处明军处变不惊,只好向东退去。
  秦氏兄弟与游仙寨
  游仙寨遗址位于象山县城东南约10公里赤坎村旁,为一长方形城垣,依山而筑,面临大海。据民国 《象山县志》记载,为抗击倭寇,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后,建游仙寨,属爵溪所管辖;当时 “城高一丈八尺,有门一,有楼,四角置窝铺,有指挥一员,领昌国、爵溪军二百二十五名驻守”。
  这里曾发生多次战争,其中较著名的一次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进犯赤坎,火速攻打游仙寨。当时爵溪所的百户秦彪跟弟弟秦汉说: “游仙寨与爵溪唇齿相依,没有游仙寨,也就没有爵溪。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我们不能死战,将来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先人。”于是,秦彪和弟弟秦汉一起奋勇杀敌,最后都死于战场。
  朱贵与大宝山
  1841年10月1日,英军再次侵占定海,浙江沿海危急,清廷派皇侄奕经率兵驰援。奕经一路迟误,直到次年3月初,才抵达宁波。奕经的各路大军多无斗志,刚投入激战即纷纷溃败。
  当时,金华协副将朱贵率领部下500人驻守在慈溪 (今慈城)城西的大宝山。英军于3月15日,派2000多兵力从宁波出发直扑慈溪,包围并强攻大宝山阵地。
  朱贵临危不惧,亲自挥舞战旗,在阵地前沿指挥抗战。战斗从上午7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敌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轮番发动攻击,守军“饥不得食,渴不得饮,誓死格斗”,寸士不让,十分惨烈。朱贵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拍马冲阵,准备与敌寇肉搏,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朱贵的儿子昭南,也因以身蔽父,同时殉难。朱将军所率领的部队也奋勇向前,阵亡者达436人。这次战役,共歼灭英国侵略军500余人,英军头目也被英勇的朱贵军击毙。这是英国侵略军进犯浙东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从此他们不敢轻易深入。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16 17:05 编辑

海上史事件簿その十一
大倭寇の開始
史劇的な物見櫓のトップへ/俺たちゃ海賊!のトップページへ


    http://www2s.biglobe.ne.jp/~tetuya/REKISI/kaizoku/kaisi.html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靖大倭寇」の展開についての話を始める前に、「大倭寇」の経過について記録の詳しい史料の名前を挙げておきましょう。 ..... まず浙江東部の沿岸地域ですが、この四月に昌国衛が倭寇に攻め落とされ、五日後に兪大猷が水軍を率いて駆けつけ奪回。 ...
www2s.biglobe.ne.jp/~tetuya/REKISI/kaizoku/kaisi.html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鄭若曽『江南経略』に載る嘉靖30年代の長江河口・崇明県の図。数多くの「沙」が散在していたことがわかる。あまりに「沙」の変動が激しいので県城もこのころの50年間で4回も引越しを余儀なくされた。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霧暁開合 海風春復寒(海の霧は暁に開合す 海風は春に復た寒し)
  衰顔歓薄酒 老眼傲驚湍(衰顔は薄い酒を歓び 老眼は驚湍(急流)を倣(たの)しむ)
  叢市人家近 平沙客路寛(叢市の人家近く 平沙の客路(たびじ)は寛し)
  明朝晴更好 飛翠溌征鞍(明朝晴れれば更に好し 飛翠(かわせみ)は征鞍(旅の馬上)に溌す)

 漢詩の意味については門外漢なのでクドクドした解説は避けますが、海辺の旅立ちにあたっての気持ちを詠んだ詩というところなんでしょうか。「衰顔」「老眼」など妙にジジくさいところは詠み手が年配だったということなのか…?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史資料 -

三十二年(1553)三月、おう直諸倭を勾い、大挙して入寇し、艦を連ねること数百、海を蔽いて至る。 せつの東西、江の南北、浜海の数千里同時に警を告げ、昌国衛を破る ...
www.geocities.jp/itaka84/rekisi/nihonsi.htm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16 16:54 编辑

海上史事件簿その七
双嶼港の滅亡
--------------------------------------------------------------------------------
史劇的な物見櫓のトップへ/俺たちゃ海賊!のトップページへ



(左図)
朱ガンの文集『甓余雑集』に収められた双嶼港攻撃の報告部分。赤傍線部に「沙哩馬喇」ら「黒鬼番」の名と簡単な紹介がつづられている。さらにその後ろには彼らと彼らを雇っていたポルトガル人らが次々と金を騙し取られた過程が語られている

(左図)
 前掲の朱ガン『甓余雑集』の前ページ部分。ここにはこのとき捕らえられた日本人「稽天」「新四郎」の供述が見える。よく読むと彼らの文章による供述に不審を抱いた官憲側が「附近の住民でよく夷語(日本語)を諳んじる周冨一」なる者を連れてきて確認させているくだりがある。
 右側中央下に「徽州賊許二(許棟)」の名が見えるが、この時点ではまだ逮捕されていないことが書かれている。
 なお、このページの最後に日本の年号「天文二十六年」がみえるが、これは「十六年」の誤り。
    http://www2s.biglobe.ne.jp/~tetuya/REKISI/kaizoku/somet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6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