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曲悲歌》为林昭而作。
林昭与张志新是同一个年代的“殉道者”,都是由于同“极左势力”作斗争时而被迫害致死的,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张志新的事迹广为人知,而林昭的案情却默默无闻。其实,无论是从她们对“极左”斗争的锋芒或内在才华来说,林昭都是不亚于张志新的,那么,为什么张志新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林昭却无人知晓或知情者寥寥无几呢?我虽然不属消息灵通人士,但也不算是一个孤陋寡闻之人,对于时事方面的猎奇、视野也并不狭隘,一般的“秘闻”或“历史沉钩”之类东西还是略知一二的,可对于林昭那个骇人听闻的冤案却实在一无所知。这或许是我的疏忽吧。直到去年,有一个外地的同学寄给我许多的关“历史沉钩”式的资料,其中就有林昭冤案的详尽材料,我阅后真的感到惊诧不已。几乎与此同时,我也在《炎黄春秋》上看到林昭的文章。我真是茅塞顿开啊。
还是先看看林昭的经历吧。
林昭生于1932年12月16日,江苏省苏州市人。她于1949年7月高中毕业后,不顾母亲反对,毅然放弃高考而去投考当时有“革命摇篮”之称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她决心早日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以致与母亲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她在该校毕业后即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由于林昭勤学多思,受到了多个教授的赞赏。她是当时校内的著名才女,担任校刊副刊《未明湖》和《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她成为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编委。1957年春天,整风运动开始后,北京大学校园内风起云涌,大字报铺天盖地。林昭与同学们一起,响应党的号召,为了消除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同时也为了争取民主与自由,他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大放大鸣运动中去。谁知,不久就开始了“反击右派运动”,许多同学、特别是带头写大字报的几个同学就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她仗义执言,不顾风险,竟然在批判大会的会场里站到桌子上去反驳台上的批判者,公开为“右派同学”辩护。不言而喻,林昭自然被打成“右派分子”……
她的磨难随后而至,被贬到资料室里监督劳动。由于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不久就开始咳血,而且愈来愈严重。她母亲得知消息后,立即奔赴北京,经过多方周转,最终获得校方批准请病假回家休养,她母亲携女儿悻悻地回到老家苏州养病。1960年10月,由于她嫌涉到发行以反对“极左”的地下刊物《星火》的案件,上海公安局就以“反革命罪”将林昭逮捕入狱……1965年5月被判有期徒刑20年。林昭并不认罪,她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挺住了狱中残酷的折磨,咬紧牙关地同狱方抗争,她咬破手指,在被单上写了上万言的“血书”,控诉“极左”的罪行,上海法院最终改判她为死刑,于1968年4月29日在上海龙华被枪决,时年36岁。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院对她平反,宣布无罪。同时,北京大学“改正”了她“右派”问题,还为她举办追悼会,有众多的著名教授和当年的同学、校友参加。
自从我详尽地了解了林昭的冤情和不幸以后,我胸中就燃烧着一团火。我的责任心以及我的文学灵感强烈地驱使我要为她创作一部模拟她“传奇”题材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就塑造了以林昭为原型的主角凌云,把她的“经历”作为主线去塑造人物及编排故事情节。长篇小说《一曲悲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张为礼于2010年11月
目录(上卷)
第一章 出庐 (1~8节) P 1~21
第二章 北苑 (9~14节) P 21~33
第三章 书生 (15~ 26节) P 33~58
第四章 漩涡 (27~ 35节) P 58~77
第五章 遭贬 (36~ 40节) P 77~95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2-5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