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7-26 10:56 编辑
本文刊于2014年第2期(总第40期)《渔文化》
再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吴诚根
(浙江省建德市水利水产局)
为充分挖掘渔文化的内涵、提升渔文化的品位,2004年4月象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大学发起征文,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渔文化学术研讨会”。9月中旬,笔者应邀赴象山,参加研讨会与节庆活动。
研讨会共收到论文、考证类文章45篇,部分文章内容类同、或偏离主题。翌年5月,洪贤兴主编的《中国渔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34篇、28万字的开创性研究与探索成果,凝聚着中外渔文化研究者的辛劳与智慧。拙作《试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有幸入选,列于首篇。
弹指一挥间,已过去十年。全国各地渔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与整理有了长足进展,研究、保护与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剖析、解读象山的实践,再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一、弘扬渔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
象山县位于浙江中部、东海之滨。三面环海,北临象山港、东濒大目洋、南滨猫头洋;一路穿陆,西接宁海县。县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本土(西乡地峡和东乡、南乡两个次一级小半岛)面积995平方公里,608个岛屿面积18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6618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4倍;海岸线长925公里。全县18个乡镇(街道)无不濒海、渔村37个,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8万人,占全县54万人口的14.8%。
据《浙江通史》载: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曾经历三次大规模的海进、海退:首次星轮虫海进、海退,发生在距今10万年前至7万年前;二次假轮虫海进、海退,发生在4万年前至2.5万年前。最后一次卷转虫海进,在7000年至6000年前达到高峰,海水直拍四明山北麓;今浙江省境内的杭嘉湖、宁绍平原及沿海一带均沦为海域;今象山境内犹如现今的舟山群岛:岛屿罗列、滩涂泥泞。直至距今5000年前才开始海退,陆域逐渐扩大;各座岛屿连接成山地丘陵,先民们次第在山麓海边兴建聚落。
“半岛象山,古称蓬莱;海岸曲折,百里蜿蜒。先民居此,六千余年;依山傍水,狩猎渔盐。沧桑变化,积成良田;缘海而邑,兴旺发展。塔山遗址,历历可鉴;不敢忘祖,永怀大海。” (何元均:《祭海文》)位于县城东部、塔山南麓的史前文化遗址,距海岸线仅12米、为国内之最。一、二期考古,出土绘有水波纹及鱼纹或直接按印蚬壳痕的陶器、鱼鳍足盘形鼎和三足鼎、石网坠和陶网坠,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此耕海牧渔、生息繁衍。2007年三期考古,出土商周时期青铜渔钩两枚,尾部有凹槽、前端有倒钩。
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志》载: “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县治 “东至大海二十里,南大海三十五里,东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唯西南有陆路接台州宁海。”可见如今象山的南庄、定山、金星、鹤浦、西周、贤痒等平原,在公元8世纪并不存在。象山前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坚持不懈围海造田,才有今日的阡陌从横、沃野连绵。
象山的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相长,中唐的草创、宋初的中落、元时的磨难、明朝的倭患、清季的海氛、民国的动乱,薪火相传未能阻挡。先民以勤劳与智慧饭稻羹鱼,享受渔盐之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积淀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生产能力与文化产品。
在象山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以渔港为依托、渔贸为传媒、渔俗为特征而积淀的渔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态生动,成为地域文化中一支最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象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象山精神的灵魂所在,推动象山历史不断前进。
西晋时,象地属鄮县。 “古鄮县乃取贸易之义,居民喜游贩鱼盐。” (元《宝庆四明志》)东吴丞相陆逊之孙陆云(262-303)撰《吞车茂安书》,记载鄮县采捕业: “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蚌捕鱼;鳣鲔赤尾,锯齿比目,不可铭记。” 唐神龙二年(706)七月,象山正式建县后,捕捞、航海业日趋发达。明永乐四年(1406),邑人俞士吉以礼部侍郎衔两度从石浦南关桥始航,出使高丽、日本;时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民国《象山县志》载: “石浦产鱼鲞,春汛有台帮渔船二千余艘,名洋山船。冬汛有闽帮渔船百余艘,名钓冬船。春以黄鱼为宗,冬以带鱼为宗,力鱼、石克、鲟鲳、鳓鲥、比目、乌鲗之属次之,水母、虾蟹更次之。” 建国后,石浦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捕捞基地,华东“六省一市”在此设立渔业指挥中心。石浦港一名“荔港”,位于象山半岛东南端。港域自北而南、折东西走向,略呈弯月形。渔港地处东海各大渔场之中心,经铜瓦门、东门、下湾门、蜊门、三门五座航门,捷足先达大目洋、猫头洋,直通国内外各大港口。面宽、水深,面积27平方公里、主干中心线长18公里,平均深度6米至33米;在大陆和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四岛的环抱之中,避风、锚泊性能好。
1995年,国家农业部授予象山“水产品生产先进县”称号;1996年,象山荣膺“中国水产之乡”;1997年,水产品产量列于全国五强。象山拥有2100多艘大马力钢质渔轮,总吨位超过70万吨,捕捞能力居全国第一。
精神是历史的积淀和凝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形成精神的基本因素。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状态,形成敢闯敢冒气概、同舟共济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宽宏大度气度等文化基因流淌在象山人的血脉里,孕育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
象山首个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强音,向世界渔民发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倡议,成立首个保护海洋民间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启动“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率先将渔文化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开展本土化校本课程研究实践,培育师生包容精神、奋进意识、人文素养与开放品格。
中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落户象山,石浦小学《渔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一等奖。渔文化研究与开发队伍、作品、产业走在宁波、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国内弘扬渔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