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乡情悠悠[连载]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7-12-24 10:00 编辑

082933q7w36477u9wq9fw8.jpg

石浦福建街  我的出生地


     
       [按语]每次回象山,总要将所见所闻以《返乡随笔》、《回乡随记》、《回乡小记》、《回乡散记》、《回乡记行》、《回乡记事》的形式记录下来。
      去年10月23日至26日,回故乡一趟;本月1日至30日,以《乡情悠悠》为题在《象山港论坛》发了一帖。
      现转载如下,其中部分图片、个别词句有所调整、修改。



乡  情  悠  悠


         
      题记:有一份感情叫乡情,有一份心绪叫感恩。乡情悠悠,感恩之路亦悠悠。  




一  乡情乡韵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2014”,离别故乡半个世纪了。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时,遥祝家乡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父老乡亲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1946年,我在浙东象山半岛的最南端——石浦出生;1964年,到舟山本岛——平阳浦上大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说的是人们对故土的眷恋,这正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其韵味可用四字形容——“乡情悠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不仅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也表达国人普遍的乡土情结。 “小时候/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借邮票、船票等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窃以为:乡土情结其实是对单纯美好的一种固守与依恋,家乡故土是一块有家又有爱、更有责任的地方。
      每逢接到故乡亲友的电话、耳闻质朴直率的乡音,立即撩起漂泊游子的情愁:
      乡情悠扬而深远,是支清远的笛;乡情缠绵而悱恻,是首婉转的歌;
      乡情温而柔绵长,是缕轻柔的风;乡情透彻而明净,是片湛蓝的天!
      对故乡的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对故乡的爱是一壶酒,时间越久、年纪越大,越醇越浓。
      还是从最近一次回乡的情景说起吧。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8:40 编辑

25_1066_bed40c8f89abcd1.jpg

中国渔文化研讨会代表合影



二  同窗呼唤

      
      去年金秋时节,收到画魂发来的QQ :“10月24日举办石浦小学同学会,望能参加。”
      画魂是我读小学、读初中的同窗,是家乡水彩画画家吴蒙蒙的网名。首次收到他的来信,是在2005年春节前夕,内容是通知我正月初六参加象二中第四次同学会。
      1998年5月5日象二中60周年华诞之时,61届毕业生举行首次同学会;后来,他们又两次聚会。直到2004年才联系上我——2004年9月中国开渔节期间,我应邀出席在家乡召开的中国渔文化研讨会。
      后来的一天,突然接到初中同窗朱永林的电话:
     “吴诚根,你是否在象二中读过书?”
     “是的,班主任是钱瑞春老师。”
     “可终于找到你啦!”电话那头传来朱永林模仿某剧本里地下党联络人员的声调,而那兴奋的乡音、那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原来他初中毕业后去当兵,在部队是文艺兵;回乡后从事文化工作。当朱永林在有关渔文化的资料上看到“吴诚根”三字,便立即与我联系。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5_1066_382ee84dd2526cc.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8:48 编辑


25_1066_72391722e1314de.png

有“象山活地图”之称的竺桂良先生



三  孤竹藏泉

        
      23日中午到达丹城,在四弟家吃罢中饭就去看望竺桂良先生。
      认识竺先生也是在2004年的中国渔文化研讨会上:当时,一位长者来到我座位处问:“你是不是吴诚根?”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说:“我叫竺桂良,参加《石浦镇志》的编撰,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原来他从是年5月出版的《象山渔文化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会刊》上,得知我是石浦人;又在首期《渔文化》刊物上看了我的《浙江渔谣析》(原刊《浙江渔业》)、以及海山的《喜读〈咏渔诗词三百首〉》。《咏渔诗词三百首》系本人主编,作为2000年中国开渔节的礼品书,由中共 象山县委宣传部出版发行,发现我的“文字功底”。
      我忙说“互相学习!互相学习!!”即互相抄了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等。此后经常联系,每次返乡我总要登门拜访。关于俩人的交往,以后另外发帖吧!
      这次见面,看到他的名片很有意思、便要了一张。
      谈着谈着,不觉到了机关单位上班的时间,便告辞竺先生去看望另外两位先生。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8:51 编辑

25_1066_a28088ddfd75e89.png

《渔乡情怀》象山县青年摄影作品展



四  半路打横


      去县府的路上,经过县文化馆。见大厅有画展,与以往每次回乡一样:进去欣赏、摄下数幅,在网上转发,一是宣传家乡、二是保存资料。
      这次是《“渔乡情怀”象山县青年摄影作品展》。
      聘任象山渔文化研究会顾问多年,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应邀回家乡直接参与渔文化研究工作:下乡采风、编辑《渔文化》刊物、筹办《中国渔文化网》,办公室就在二楼;住也住在这里、以节省一笔开支。
      在这里,认识了不少良师;在这里,接待了多名网友;在这里,接受过《今日象山》记者的采访……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5_1066_831cc70bc599c3b.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8:58 编辑

25_1066_db8aa96c1954c12.png

家乡的良师益友


25_1066_81a17aa9d7052db.jpg

《中国渔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编审稿


25_1066_b63944d587170a3.jpg

刊于《今日象山》的照片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9:13 编辑

25_1066_7ab933519ccdfb9.jpg

正在编辑《大塘港堵口工程纪实》的朱南方先生




五   三访南方


      走进县政府,进入政协楼、来到朱南方先生的办公室,见他正在忙着伏案工作。
      最初认识这位曾在西周中学任教的老师,是县政协为编辑、出版《海内外象山人》而征稿之时,南方先生是负责联系的办事人员。
      2010年县政协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丛书——《象山百人说百事》,先生又负责具体工作。
      在该书的百位作者中,我熟悉的有母校象山中学的沈仁淦、薛炳元、冯象贤、何元均、吴爱文、鲍斯强等老师,张为礼、许祖黄、张心富、孙茂芳等学长,还有家乡王庆祥、郦伟山、林志龙、竺桂良、史奇山、葛渭康,及早知名、未谋面的林崇德、厉为民、朱华庭、柴红林、叶忠正等人。2012年11月,纪念象山中学七秩华诞期间,二次拜访了先生。
      南方先生正在编辑《大塘港堵口工程纪实》一书,他把书稿递给我、我大体翻阅一遍、着重细读他经采访撰写的一篇综述,直言应将文中的“乡”、“村”改为“公社”、“大队”;还就文章编排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9:15 编辑

25_1066_b9f23cab46b2ee9.png

《海内外象山人》与《象山百人说百事》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9:18 编辑

25_1066_d5760a38032630e.jpg

大塘港堵口工程负责宣传工作的黄庆裕先生



六  幸会前辈

        
      大塘堵港于1969年10月正式动工,主体工程由捣米山、台宁屿、强大湾、岙孟门四条堵口大坝,和大岳滩海堤、台宁大塘港闸、狮子山胜利闸组成。在那个不寻常的年代,近五千民工按军队编制分为三个营、两个直属连,经过六年另两个月时间的奋战完成主体工程。从此,新增耕地一万三千亩、淡水水面六千亩。书稿中记述家乡父老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的事迹,可歌可泣、十分感动。
      朱先生说:这本书要在年底(指农历)召开“两会”前出版,时间很紧。
      不久,进来一位老人,原是当年大塘港堵口工程指挥部负责宣传的领导;他接过南方先生递给的厚厚书稿,仔细审阅起来……
      此时, 我想起县政协主席白国璋先生在《象山百人说百事》前言中的一段话:
     “我们了解历史,不只是为了知晓过去,更重要的是能以史为鉴,使我们未来的路走得更好。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过来人所诉说的往事吧。”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9:21 编辑

25_1066_70512327398825a.jpg

象山县县志办张利民先生(2008年)



七  学长利民


      离开县政协,便到县志办张利民先生的办公室一坐。
      首次与张先生见面,是在2008年。那次,他赠送我一册薛炳元先生编著的《象山方言》。二次见面时,赠送他与邵鹏合著的《名人与象山》、并在扉页签名。编撰《象山县志》需要网络部分内容,他要求我提供《中国象山同乡网》的基本资料,并出了数个题目;为便于整理资料,建议在同乡网上发个帖:请县内各网站按要求、及时提供情况(收集资料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底),而同乡网提供的资料可作为范本。
      后来,县志办还赠我《晓塘乡志稿》、《 象山县地方文献丛书》(一套)、《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文考释》等珍贵史料。
      2012年11月12日,参加象山中学七秩华诞活动结束后、我去拜访张先生,他介绍了二轮修志的情况,给我看了网络部分初稿。从谈话中得知张先生不仅是我高中学长,还是石浦小学校友;而邵鹏就读的舟山师范、与我的母校舟山水产学院已合为浙江海洋学院,他也成为“学弟”。没过多少时间,八年未见面的原文联主席史奇山先生来了;一会儿,钱永兴先生也到了。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1-31 09:24 编辑

25_1066_6bc7d70b73022a6.jpg

(左起)史奇山、钱永兴、邵鹏、吴爱文在县志办探讨问题



八  不离本行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张学长给我看一篇关于象山渔民信仰的论文、前不久在开渔节上交流;我曾发表过《中国渔民的保护神》。每次回乡能与从事史志工作的专业人员广泛交流,获益匪浅。
      本人是名自然科学工作者,1968年大学毕业、赴6386部队接受“再教育”后,1970年起在浙西山区一直从事渔业生产、科研、教育工作。因注重积累资料、平时爱好写作,居然与社会科学结“缘”:2007年任建德市首届历史地方志学会理事,主编《建德水利志》,撰写《建德市志》水利篇及其它章节,参加编撰《中共建德党史》,为《杭州市水利志》等提供基础资料。去年年底历史地方志学会换届,评为“优秀会员”(共5名)。
      尤为欣慰的是,故乡为游子提供展示一技之长的舞台:2008年至2010年,三次应邀到松兰山、出席永久落户象山的《中国海洋论坛》;拙作《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试论我国海洋文明的塑造与海洋文化力的构建》、《试论海洋伦理体系的构建》选编《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应邀出席在石浦举办的《中国海洋经济峰会》。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7-12-24 10:11 编辑

25_1066_a6225e7d9ba02df.png

主人家的房顶菜园



九  屈膝夜谈


      半天时间很快过去,期间一位多年未见面的同窗故友数次来电话问:“到哪里了?”“到哪里了?”
      他们夫妻俩是我高中同窗,其中一位是小学校友。
      上年象山中学七秩校庆期间的一天,他们通知我:明天邀请校友一聚,孙茂芳也参加。不巧我已有安排——参加“象山人游象山”活动去墙头,很有歉意。
      这次回乡,他们邀请我住他家、以便明天一起去参加聚会,我便欣然同意。早年曾两次拜访过两位同窗,但时间久远了;虽然进了小区、还是找不到门牌,有劳主人下楼领路。
      从一进门到晚上睡觉、就是吃晚饭时,也有谈不完的话:回忆学生时代求学的艰辛、畅谈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世态凉热、人生坎坷……;不觉时间已过九点,想到明天上午8时要赶到石浦、再乘车去乡下,只好休息。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7-12-24 10:12 编辑

25_1066_c4b17ff59878766.png

大塘港一瞥



十  来到晓塘


      石浦小学58届同学会在晓塘乡西边塘村举办。
      晓塘乡地处象山半岛中南部,东邻石浦港、南濒高塘岛乡、西接岳井洋、北连定塘镇,行政区域面积45.5平方公里。        
      昨天刚阅读《大塘港堵口工程纪实》,隔天就来到大塘港畔。
      大塘港是三门湾内港岳井洋的支流,北起新桥镇下七里村、南至石浦镇金星捣米山。堵口工程完成后形成的大塘港水库,长度18公里、平均宽度400米,蓄水量2600万立方,解决了数万群众生活用水与周边7.4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西边塘村由一农一渔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叫白玉湾、一个叫鹁鸪头。
      家乡山区多岙、多湾,因为邻居有亲戚在白玉湾,从小就知道美妙、动听的“白玉湾”,真令人向往。张则火先生编著的《晓塘乡志稿》载:
      “村前梅湾坑里皆长胡箬壳柴,叶背白色,遂塘名为白箬湾塘。后改‘箬’为‘玉’,雅称白玉湾。”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1-3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5_1066_ee89ffc73e79a4f.jpg

《晓塘乡志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17: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