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宝贝”上万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品——
中国象山港 2013年06月07日 08:32
史训金和他的藏品。
明朝时的长40米花鸟图、封存了400年的高粱酒、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瓷器、龙床、御用砚台等藏界珍如拱璧的宝贝,均被我县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史训金所收藏。他说,他的“宝贝”中不乏稀世珍品。走进他的藏品区,如同走进了博物馆。
抱着藏品睡觉
史训金,五十开外,中等身材,一副金丝眼镜,颇有学者风度,现为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员。他的收藏经历带有传奇色彩。他早年办过工厂、承包过工程、经营过超市、炒过股票。他干任何事都很投入,且小有成就。“但这些年辛苦赚来的钱全都用来买藏品了。现在就潜心收集、研究藏品,学习古代文化,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史训金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十分自信。
首次与藏品结缘是1995年在上海参加一次庙会,他偶得一件珍贵的北宋钧窑瓷器。这件别人看着不起眼的小东西,在史训金手里可是宝贝。他每天晚上睡觉都把它抱在怀里,唯恐宝贝不翼而飞。他还专门查找了钧窑的相关资料,对该瓷器上的错金银老虎图案进行研究。“这可是我收藏路上的初恋。”史训金笑着说。这种炽热的爱恋情怀整整持续了两年。有了一件北宋钧窑,史训金还希望得到第二件,第三件。有了钧窑,他又产生了收藏其它东西的念头。
好东西在民间
别看史训金的学历不高,但为了深入研究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他买了一大堆的书籍充电,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成了专家。他一边研究一边收购流落在民间的宝贝。只要听说哪里有“货”,他就马上出发,乘飞机、坐火车、搭轮船,不顾路途遥远,不管价格多贵,非得把“货”买到手不可。二十多年来,他用于购买藏品的钱,已近三千万元。
史训金说:“好东西在民间,前提是要识货,所以必须阅读大量书籍。”很多时候,他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却得来全不费功夫。比如他现在每天用来喝茶的紫砂壶,粗看上去灰不溜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史训金说,细细品鉴,就会发现,这上面刻有“顺治五年广东巡抚珍藏”字样,这就不同寻常了,再品上一口用这只紫砂壶泡出来的茶,感觉入口特别清香。“这是石浦一位渔民从海里捞上来的,我花了150元钱买过来。”史训金呷一口茶,开心地说。
“红色官窑”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某些特殊瓷厂在各年代所生产的生活用瓷和装饰用瓷。当年“7501”毛瓷的设计者刘平设计了“水点桃花”装饰纹样,花头异常娇嫩,被毛主席亲点为陪伴自己左右的专用瓷器。当时“7501”瓷的研制数量为1万件,出窑后完好的仅有4000余件。送发北京千余件后,毁掉了一部分。史训金在民间收藏到一批珍贵的毛瓷,他每天都要摸一摸。“摸起来就像小孩子的屁股,光滑、细腻、圆润。”他颇为陶醉。
他的“中国梦”
史训金说,他有他的“中国梦”。随着家中藏品越积越多,史训金想开博物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说:“我是象山人,我希望我的东西留在象山。”
他在城区天华家具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区,将自己的部分藏品布展供市民参观。参观是免费的,史训金赚不到钱,还要自掏腰包租用场地,场地费为每天150元。遗憾的是,这个场地太小了,根本无法容纳他上万件的藏品。
史训金说,他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经过他本人及行家鉴定过的真品,很多东西是孤本,是无价之宝。他认为,这些东西是古代工匠静下心来慢工细活磨出来的,不带有“功利”目的,现代人仿做不出这样的效果来。
如何能拥有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把藏品一一摆出来供人参观,又如何科学地保存这些藏品,这是史训金日夜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古代字画,如何保护是一门学问,不能一直这样随随便便放在小山一样的藏品堆中。
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史训金建造博物馆一事有了一点眉目。他说:“初步设想建在象山影视城旁边,希望早日把博物馆建起来,也希望有识之士能给我更好的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也能给予大力支持。”(记者 郑丽敏 通讯员 严慧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