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人陈纯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复制链接]
jackyang 发表于 2013-5-2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ae.cn/cae/html/main/ ... 642405552206_1.html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2
陈纯
57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楼主| jackyang 发表于 2013-5-2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media.zju.edu.cn/yq30/ssgy1-9.html

饮水思源 励志图强
——在浙大计算机系(学院)的日子里

文 / 陈纯(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常务副院长)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计算机学院已经成立30周年了。我来到计算机学院学习和工作也有26个年头(其中任系副主任4年,系主任或学院常务副院长11年),几乎见证了学院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我由衷地感谢计算机学院对我的培养,同时也为自己能参与在计算机学院蓬勃发展的历程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纪念计算机学院成立30周年的日子里,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一、师从何志均教授

    1982年春,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我从厦门大学数学系考取浙大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志均教授。当年计算机系招了4名研究生,叶晓萍、陆建平、郭尚清和我,4人中只有我是外校考入的,全校共招了108名,与梁山好汉数目相同,所以这数字永远记忆清晰。因为全国招收研究生数量很少,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又是跨专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自学7、8门计算机系本科专业的课程,难度应该是很大的。说起下如此大的决心报考浙大计算机系研究生,还是事出有因的:

    我出生于浙江象山石浦,它位于象山半岛的尽头,是个很偏僻的渔港古镇,交通十分闭塞,那时提起石浦基本没什么人知道,不像现在整个浙江甚至全国打着石浦海鲜旗号的饭店比比皆是。1974年,高中毕业的我插队落户在东海上的一个叫高塘的海岛,既没电又缺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表现突出,于下放2年后的1976年初夏,作为象山县和宁波地区的知青代表出席了浙江省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说来汗颜,当时21岁的我第一次乘汽车到宁波,第一次看见了火车,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杭州。当火车拉着汽笛呜呜地通过钱塘江大桥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时杭州市容面貌和现在相比虽然不知差了多少倍,被称之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但对于我这个乡下人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在杭州的七天住在九溪附近的屏风山宾馆,每天都经过六和塔边的浙大三分部到解百对面的人民大会堂开会,真有泥腿子一下步入人间天堂的感觉。后来在离开杭州的火车上我记下日记:“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干活,当好新一代的农民,争取每年能来杭州开会……”没想到世事难料,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受当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学习数学家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控制理论专业,4年后厦大毕业,为了实现“争取经常来杭州”的愿望,跨专业报考了浙大计算机系。

    记不起哪个哲人曾说过:“人生乃至世界都是由很多个没想到组成的”。1976年在杭州开会7天的我,没想到1年后有幸参加了高考;没想到2年后当时开会时每天经过的浙大三分部诞生了与我一生的事业都息息相关的浙大计算机系;没想到6年后我又来到了杭州而且是住在了杭州,实现并且是超额实现了“要争取经常来杭州”的梦想。如今看看当年写的日记,总是禁不住又有无限的感慨。76年至今,32年过去了,当年“破烂的城市”杭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浙大计算机学科从诞生、发展、壮大,现已名誉国内外,而我这个21岁才第一次看到火车的下乡知青如今也是桃李满天下了。

    在读研究生的2年半时间里,最大的收益是何老师对我们大胆放手的教学作风和培养方式,专业课我们都是一起自学讨论着上的,硕士论文的选题也是自己找的。我本来自学能力就比较强,否则也不可能自学7、8门课考上浙大计算机系,何老师这种大胆放手的培养方式让我如鱼得水,后来毕业时何老师选择我留校。那时国内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各方面条件相对都很差,77、78级很多人都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地出国了,1984年当我想要出国时何老师劝我先读他的博士,并晓之以理,答应把我夫人陈海燕从安徽芜湖机电学院调到杭州,也在当时杭大计算机系主任张森教授的帮忙下,1985年陈海燕调入杭大计算机系(12年后浙大、杭大计算机系合并,陈海燕也成为了我的同事),我也成了何老师的第一个也是计算机系的第一个博士。现在每当我回忆这些时,内心还是很忐忑:不知这些年的努力,是否没有辜负了何老师当年对我的培养和期望。

    小花絮:读何志均教授博士生时,我们学术上的交流还是很多的。一次何老师到德国进行三个月的学术访问。那时没有网络,家庭电话也不具备国际长话的功能,打电话要跑到武林门电信局,国际长途基本可以说是打不起的,沟通主要通过书信。何老师常常一写就是洋洋洒洒的十几张纸头,因为国际信件是按重量寄的,为了节省寄费,何老师就把每张书信都缩印成很小的纸头再寄给我,有些小的字我要再拿着放大镜来读。
    二、CBX情结

    CBX为何物?如今在计算机学院已经没有几个老师会知道了,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可是浙大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的宝贝,是美国DGS公司出品的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图像处理设备。DGS公司老板夏道师先生,美籍华人,解放前上海交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很早来到中国,与何老师很投缘。CBX-800是伪彩色系统,CBX-1600是真彩色系统。何老师买了CBX系统后,计算机系早期涉及图形图像处理的研究都是在这上面展开的,如潘云鹤教授的智能美术图案系统;何志均教授的真实感显示和三维造型系统;金廷赞教授的三维图形和服装设计系统;朱淼良教授的图像处理系统;我和董金祥教授的纺织印染图像制版自动化系统;石教英教授还研发了类似的DGS-400、DGS-800系统等等。当年的CBX系统与VAX785可誉为是“日月同辉”,它们对浙大计算机系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我们的引进,CBX-1600当时在中国有几十套设备,据我所知,当时杭大计算机系的张森教授在这上面也开发了很好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连续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文章。由于我就读硕士研究生时选择的方向是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何老师让我承担CBX接口和底层的开发工作。通过CBX系统,使我有幸与计算机系众多教授有了合作,如与潘云鹤教授后来的智能CAD系统及在纺织印花业的应用;与朱淼良教授的油田三维勘探图像重建解释系统(当时在湖北潜江江汉油田一呆就是几个月);与石教英教授在北京大山子502所的无损图像探测处理系统等等,教授们各具特色又不失严谨的治学风格使我受益匪浅。

    那时我经常携带CBX系统出差,因为它的珍贵,每次坐火车都跟着它沾光享受着当时只有高干才能享受的软卧待遇。由于CBX系统,我成了美国DGS公司在中国的技术专家。1985年,夏道师先生邀请我和董金祥教授去美国硅谷考察访问,享受了很高的待遇,那是我首次出国,也是首次乘飞机。

    美中不足的是,当时的图像终端CRT辐射特别大,又加上早期的交互手段是直接在CRT屏幕上点击的光笔,那几年喜欢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的有77级的我、78级的刘炼材和79级的张宁,不知道是否都受到了当年CBX的CRT射线辐射的影响。张宁和刘炼材都非常聪明而努力,实际科研动手能力都很强,深受何志均教授和石教英教授的青睐,转眼也有二十多年没见了,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幸福。

    不过无论如何,于公于私,我都要说一句:感谢CBX。
    三、纺织业的CAD/CAM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图像图形处理和CAD技术的研究开展得十分红火。从潘云鹤教授智能美术图案设计系统开始,计算机系的老师们就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如在纺织业这一典型的传统产业,浙大计算机学院对纺织行业CAD/CAM系统持续了20多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设计创新,90年代初的工艺创新到本世纪初的装备创新,不同阶段都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

    纺织行业的CAD/CAM系统主要应用在提花行业、印花行业和服装行业。1986年我还刚师从何志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国家经贸委和浙江省计委下达的“计算机丝绸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和制版自动化系统”项目正式启动。当时中国的纺织业欣欣向荣,是出口创汇第一大产业,纺织印染厂不仅多,规模大,而且进口的印花机设备也很先进。但长期以来花样设计和图案分色工艺落后,完全靠人工绘制。分色胶片的质量难以保证,直接影响了当时主要靠来样、来料加工的我国丝绸及其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计算机丝绸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和制版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系统、图像图形处理系统、光鼓扫描输入和印花激光制版机于一身的全新设备。初出茅庐的我承担这么大的系统的研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那时计算机和外设都非常简陋,仅仅为了节约内存就要花很多脑筋,在现在看来是毫无作用的劳作在当时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没有合适的外设,没有合适的输入输出软硬件接口,国际上没有可供借鉴的开发经验和软件系统,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设计,从头开始。整整三年,我几乎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浙大和杭州丝绸印染厂(喜得宝丝绸公司),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和课题组的成员董金祥教授、许端清教授(当时还是大三的学生)、王忠民高工(当时是喜得宝公司信息中心的工程师)一次次修改程序,一次次调试分析。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经常为项目取得的任何一点进展而兴奋,也经常为项目进展受挫而茫然。很幸运项目终于在1989年完成,当时该项目在技术性能、结构等方面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随后我们又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全国各地丝绸印染厂排队来买,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因此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重奖,并荣获浙江省十大科技新星。我的儿子陈航那时才几岁,就经常在外面翘着大拇指对别人炫耀,“我的爸爸是浙江省十大科技新星,还名列榜首呢”。转眼间陈航也子承父业,于2007年毕业于浙大计算机学院了。

    说起这个项目的产业化开发还有一个小插曲:1990年喜得宝丝绸公司在杭州高新区成立了喜得宝系统工程公司,进行项目的产业化推广,其中我负责技术,公司就将部分收益作为科研经费进到浙大。可能当时学校科研处对这种模式不太提倡,那时的我是刚被评为副教授的小字辈,却在全校科研大会上作为典型受到了胡建雄常务副校长的批评,我觉得非常委屈,越级向当时的校长路甬祥教授写了一封申诉信(被科研处领导称之为告状信),路校长在信上批语:“人才难得,想法留住”,路校长的厚爱让我至今都感激不尽;胡建雄常务副校长也是“大人大量”,紧接着推荐我为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的候选人,随后的十几年间,胡常务对我及浙大计算机系的发展都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个项目的研发经历对我的影响之深可谓是刻骨铭心,以至于我后来的很多科研工作都建立在纺织业的基础之上;如后来的印花提花一体化纺织CAD/CAM系统;与宏华公司合作研发的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等。它们对中国的传统纺织印染工艺有了革命性的提升和促进,因此也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和国家发明二等奖(2007年)。

    小花絮:记得在198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为了庆祝研究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项目组拿出仅有的300元聚餐。我、董金祥教授、许端清教授、王忠民高工等几人决定去最高级的饭店吃顿最高级的菜以犒劳大家。大家商量后决定去黄龙饭店,王忠民还因为穿了双拖鞋被拒之门外,后来在附近买了双鞋子换上才让进去。大家都没吃过鲍鱼,就奢侈一把花96元钱点了一个在我们当时吃的历史中最贵的叫“鲍鱼菜心”的菜,大家囫囵吞枣,吃得很开心,最后就等“鲍鱼菜心”了,但等来等去都没动静,服务员看着我们觉得很奇怪,就来告诉我们菜早就上齐了,后来才知道刚才吃的一个“香菇菜心”就是“鲍鱼菜心”,大家直喊冤枉,还抱怨服务员怎么不告诉我们一下,害得我们当香菇吃了,根本没体会到吃鲍鱼的感觉。

    四、Innovation(创新):亿脑网新

    计算机学院成立三十年来所获的最大的国家计委项目是由潘云鹤院士负责的“面向区域经济的产品创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与系统”,1998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立项,总经费2.7亿元,其中国拨经费4000万元。项目主要是研究支持面向市场、基于网络、支持多阶段开发与信息化产品创新点设计的技术与系统。将人工智能、多媒体、工业设计和当前发展的CAD技术加以融合,开创性地发展了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提出了一批新的理论与模型、新的技术与方法,研发了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七个计算机辅助软件平台,项目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借助于“产品创新中心”这一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组织模型,面向行业,辐射区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成功地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项目于200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有幸作为项目的副负责人协助潘云鹤院士经历了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推广等全过程,历时近8年,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还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就今天而言,创新的概念深入人心,产品创新设计的理念被广为接受,可1996年潘云鹤教授提出产品创新的理念、设计“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与系统”时,响应者寥寥无几,花费近三年时间的项目申请过程,几乎是一个产品创新理念的教育及普及过程,项目研讨、论证会不知开了多少次,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不知写了多少稿,到各个部委不知交流汇报了多少次。项目的研发历时近5年。大项目锻炼人,培养人,一批年轻人茁壮成长,当年课题组的8位主要年轻副教授:吴朝晖、庄越挺、孙守迁、耿卫东、郑扣根、鲁东明、陈刚、许端清如今都已是计算机学院的教授、学术带头人。更让人高兴的是以应放天副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接过潘云鹤院士开创的产品创新设计的旗帜,他们年轻、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小花絮:1998年5月的一天下午,北京的初夏闷热异常,潘云鹤校长、刁玲玲主任(时任浙大驻京办主任)、王绳兮处长(时任浙大科研处处长)和我一起要为项目的事去国家计委,那天浙大驻京办唯一的一辆普桑车送去修理了,4个人在宾馆门口一直打不到车,我只好冲到马路中间去拦车,好不容易拦到一辆夏利出租车,司机一看我们4个人就说不行,人太多,拉不动,但好不容易拦到车我们当然也不愿意下,结果真的车子刚开出十几米远就冒烟熄火了,4个人只好又下车在烈日下继续等待……

    “亿脑网新”是英文Innovation(创新)的中文谐音。1998年4校合并成立了新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任校长。新浙大的规模全国第一,学科数目全国第一,备受全国瞩目,国家和省里领导十分关心。当时国内高校的产业化上市公司以计算机学科为背景的有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大阿尔派等,而浙大计算机应用学科与清华并列第一,但浙江大学却没有有影响力的IT上市公司。身为浙大计算机学科带头人和浙大校长的潘云鹤教授经常被问及为什么浙大没有像清华同方、北大方正这样的企业。后来一段时间,潘校长经常召集我和赵建(时任浙大快威计算机公司总裁,浙大计算机系1988年本科毕业生),商讨如何依托浙大计算机学科,打造一家以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成果为核心,组建软件、网络和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中国软件和网络业航母的大计。2001年6月,寓意“创新”的浙大网新控股公司成立,潘校长任董事长,赵建任总裁,我担任上市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董事长,浙大网新成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平台,计算机学院的史烈、陈平、陈健等老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而后来何志均、杨小虎、周波、孙建伶等老师与美国State street公司的合作,更是成功地开创了网新对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美国权威的《CIO》杂志两度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2007年1月和8月,CCTV《新闻联播》也就其软件外包业务进行了报道。今天的网新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浙大网新取得的成功对浙大计算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做出了很好的推动。更让人鼓舞的是,在庆祝浙大计算机学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浙大网新以赵建董事长为核心的经营团队对浙江大学作出了捐赠5000万美元的承诺,体现了网新人“源于教育,投身产业,回报社会”的崇高理念。

    五、明天会更好

    在浙大计算机学院发展的30年间,从何志均教授1978年创立原浙大计算机系,张森教授1984年创立原杭大计算机系,经过俞瑞钊教授、叶澄清教授、潘云鹤教授、王申康教授和陈根才教授的代代相传,一直到我,我有幸任系主任及计算机学院常务副院长达11年。我一直认为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因为77、78级只有我一个人留在系里工作),这是历史对我的厚爱,也使我每时每刻能诚惶诚恐努力工作,以勤补拙。这十几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浙大计算机学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计算机系、工业设计系、数字媒体系和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涌现出了很多亮点。我们的院长李国杰院士、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潘云鹤院士、我们的校友陈左宁院士都是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都曾经是当年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们为浙大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张森、陈根才教授为代表的原杭大计算机系的老师们,在四校合并过程中,他们顾大局,识大体,尤其是陈根才教授后来一直负责本科教学,工作刻苦踏实,全身心投入;今年刚退休的党委书记汪益民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大事小事、份内事份外事事事操心;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以吴朝晖、庄越挺、鲍虎军等为代表的计算机学科新一代带头人,创新意识强,学术思路敏锐,已成为计算机学院的顶梁柱;还有何钦铭书记,冯雁、朱慧副书记,干红华书记(软件学院宁波直属总支),陈越副院长、陈德人院长(软件学院宁波)等,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爱院如家;更有计算机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计算机学院能够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越走越强大,我相信浙大计算机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由选举产生。资深院士:年满80周岁的院士可以根据实际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继续享有咨询、评议和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权利和义务,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希望陈纯教授成功顺利入选。
白松 发表于 2013-5-2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成根 发表于 2013-5-2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贺!
毛毛 发表于 2013-5-22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支持
陋室王侯 发表于 2013-5-2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yang 发表于 2013-5-22 09:37
http://www.dmedia.zju.edu.cn/yq30/ssgy1-9.html

饮水思源 励志图强

这才是真正的重量级杰出乡友!
胡雨 发表于 2013-5-2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励志,正能量!
凑一份 发表于 2013-5-2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重量级杰出乡友!
同感!!!
唯有知识才能兴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09: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