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转贴
中共十八大刚结束,中国体制内改革派人士和官方媒体纷纷发声呼吁凝聚改革共识。以《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闻名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强调,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特权;只有民主政治才能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公正地体现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
俞可平在接受《人民日报》评论部访谈时说,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和群体的正当诉求还没有相应的表达渠道,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同一个重大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往往会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不同的看法。社会观点多元甚至分歧冲突,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无权垄断真理,而应当更多倾听各种不同的社会声音。
他指出:“只有民主才能提供合法的制度管道,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都有权利和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也只有民主政治才能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公正地体现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而法治则保证各个不同群体和个人在追求不同利益时有规可循,不致因利益冲突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俞可平:已陷入“塔西陀困境”
《人民日报》日前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改革共识、共同体意识和稳定意识,是中国网民认为最需凝聚的三大共识。同时,网民对官德不修、权力寻租,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政府公信力降低的反应最为强烈,认为这些是妨碍社会取得共识的主要原因。
俞可平也认为,当下中国社会诚信流失严重,首先体现在政府的公信力,一些部门和地区陷入了“塔西陀困境”,即无论政府做什么,甚至做得很好,民众也不信任。其次是社会信任严重缺失,典型的是“仇富”现象。
他说,在重建社会公信力方面,中共和政府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法治和德治两种方式来增强社会诚信。扩大竞争性选举范围、推进协商民主、增强政治透明度、提高民主决策水平、清除腐败特权、严格依法行政,这些都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俞可平批评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僵化教条依然严重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一部分领导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用陈旧过时的理念来分析观察。
对于官方一向强调的维稳,俞可平指出,中国各界需要对社会稳定取得共识,“但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稳定观,改革传统的维稳模式,努力从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转为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从长远的根本利益来看,推进民主法治,扩大参与权利,既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日前也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当前最应该形成四大共识之首。中国的改革正在向全面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变,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决定了目前是过渡性体制,分配不公、分配不规范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难点和痛点。无论是从改革的自身逻辑,还是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需要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和定型。
陈宝生认为,中国还急需形成社会和谐共识。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仅以人口结构来看,2亿多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边缘,1.85亿老龄化人口、5亿多网民,还有众多外籍人口——仅在北京工作的韩国人就有几十万。如果不能通过化解矛盾,并在制度层面让整个社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法治在治国理政中发挥根本性作用,就可能激化矛盾,使社会失序、混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