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父亲经历的几件事【图】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9-8 20:35 编辑


                       父亲经历的几件事




                         一、从船牌局到邮政局



      
      我的父亲吴铭荘是浙江吴兴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四。他是一名渔农,在家乡菱湖荻港养鱼、种菱、栽桑、育蚕。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遭受二十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为严重的水灾。湖州镇七月“22日(初八日)下午复又大雨倾盆,昼夜不停。23日上午,尔益倒泻,致河水陡涨数尺,沿河低洼大地,尽成泽国”、“田禾淹没,屋舍漂没”。(1931年7月31日《大公报》)据南京赈委会称:“浙省西北部,地滨太湖,此次湖水泛涨,嘉兴、吴兴、长兴等县,首当其冲,四面一片汪洋,水光接天,圩堤冲塌甚夥,禾稼悉付东流。即高处田禾,亦因天阴久雨之故,病象丛生。”(1931年8月9日《字日日新闻》)几场大水、塘鱼逃逸,祸不单行、蚕不结茧;父亲只得另谋生路。经与在外地打工的老乡联系,背井离乡来到浙东象山。
       象山县古镇石浦位于半岛的最南端,旧称“酒吸港”、又名“荔港”。 石浦港既是商港、又是渔港,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父亲起先在石浦船牌局打杂。这是管理船只的机构,每艘船需办理证件、订上船牌方能通行。对于来自水乡、从小水上劳作的人来说,摇舢板不难也不算苦。然而,没做多少时间,父亲就打算离开:船只风里来、浪里去的,难免发生证件牌照破损或丢失的情况,以致无法应对检查。管理者的敲诈勒索、船民们的苦苦哀求,父亲于心不忍;即使分得几个“外快”,也心里不安。
       举目无亲的父亲在邮政局给老家父母汇钱时,认识了石浦邮政局局长;局长也是外地人。俩人聊天时,父亲谈到不想在船牌局做事;局长问了原因,看家父安分守己,连几个“外快”也寄回家,认为是个正直、实惠之人。后来邮政局要用人时,就将父亲收下。从此,父亲当了一辈子“信差”(解放后称“投递员”)。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家乡百姓尊称他“阿大先生”。
      
-1.jpg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五日,国民党八十七军谍报队闯入石浦邮政局,抓走局长董承鹏,以及父亲、邮差俞荣华等三人。局长被押解到舟山,四个月后才保释;父亲等三人关押两天后保释,致使邮政局停业两天。此事在1999年5月出版的《象山邮电志》第六章丛录、第三节专记“通信劫案”中有记载。
       四天后,七月九日石浦解放,象山县人民政府派员接收石浦邮政局。当时,局长因故暂缺,上级指定父亲与另一员工临时负责。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9-8 20:36 编辑


                           二、抗战时期的两件事




      多灾多难的民国二十年(1931),不仅中国南方遭受特大洪灾;九月十八日,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发生军事冲突(又称“沈阳事变”),此后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七日,发生罗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抗战时期,石浦小学蔡中心、史悠斌、柯鸿弢三名教师因带领学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遭到当地反对势力的迫害。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三人赴延安参加革命。为了避免家里遭到麻烦,家住福建街的史悠斌临走时托付父亲:见到“象山石浦邮政局转蒲戈收”的信,替他送到家里。掩护抗日人士家属义不容辞,父亲欣然答应。
      今年92岁的史悠生老人说:“三哥的来信,后来都由我儿子保管。”66岁的史其凯说:“因为我是集邮的,那些信的信封上盖着‘晋察冀边区’三角形邮戳,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可惜1985年一场大火,全部烧掉了。”
      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十九日拂晓,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延昌、昌国登陆,石浦沦陷,家乡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4月19日石浦沦陷,20日留一信差看管房屋及器具,人员、邮件、包裹、档案等撤至鸡鸣村”;“6月19日迁回石浦原址复业。”(1999年5月《象山邮电志》)
      一日傍晚,父亲在局里处理邮件,来了两名日本兵要取信件。父亲递给纸笔、叫其写下姓名,邮件里若有就拿去;两人二话没说,伸出拳头打来。因柜台的阻隔,父亲退后一步未被打到,两人转身冲到里面来。为维护国家邮政的尊严、保护百姓的财产,父亲只身与之搏斗;直到局长听到厮打声、从楼上赶下,两个日本兵才悻悻地离开。
      次日,眼眶乌青的父亲赶到驻扎在吉城陈家道地的日军司令部,诉述昨日的经过。在日军侵华期间,大肆鼓吹“中日亲善”;为蒙蔽中国民众,除了实行杀戮政策外、也采取一些怀柔政策。日军指挥者查问后,将两名士兵关了禁闭,安排军医给父亲医治眼睛。
      家父曾多次对我们讲他起与日寇搏斗之事,他说:“一人拼死,有万夫不当之勇!”家乡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也请他去作过几次报告。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3-3-3 17:27 编辑


                                三、父亲赠我无价之宝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赠给子女的无价之宝,一生受用无穷。今年清明前后,我用了一周时间与弟弟们缅怀家父,回忆他的生平与教诲;走访知情老人,核实一些具体的细节;多渠道查阅资料,使本文更为完整、史料更为翔实。
      石浦福建街下街头的保康医院,是象山县首家西医;民国元年(1912)史悦道开办时,称“卫生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七月初十清晨,医院接生员(人称“史家婆”)在上街头(现福建路20号)接生了一名男婴;家长希望其成为该家的“根”,取名“成根”——这便是我。
      我在家里排行第三。有一哥哥,出生后夭折;有个叫“凤珠”的姐姐,3岁时患病去世。与舅舅谈到此事之事,90岁的老人泣不成声:“当时,我在鸭嘴头一爿南货店里当师傅。收到姐夫的信,说阿姐一生下小人就没有用了。我一路哭着坐船赶到石浦。”不知是父亲的信没写清楚、还是舅舅没看清楚。
      1952年秋天,父亲带着我到斐迪小学报名读书;这是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于民国元年(1912)开办的。他希望儿子一生以诚为本,将名字改为“诚根”。舅舅说:“是的,我原叫‘受永’、后改为‘永华’,也是盼望‘永世荣华’意思。”
      父亲出身渔农,虽然后来改行,但对水产行业感情很深。我出生在渔港小镇,听父亲讲故事、说笑话,把玩他用鳓鱼头骨拼的小鸟长大,从小受到潜移默化。1964年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水产院校,从此一辈子在水产领域辛勤耕耘:系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全国鲑鱼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水产学会会员、海洋文化研究会会员,获国家专利3项、市级以上水产科研成果奖24项。
      父亲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并使许多“死信”复活、让亲人团聚。他以此为例,教育我们平时应该保管好每件东西。我一生注重收集、积累、整理、保存资料的习惯,正是由此而来。上世纪30年代父亲的《员工证》、50年代母亲的《识字证书》、本人大量的原始材料等,一一珍藏;这些,为研究与写作提供丰富素材:已出版著作40余部、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3.jpg

      我从小就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亲送报,既分担他的艰辛、也练就一双“铁脚”。读高中时,多次行走在“象石古道”上,即使赤脚走在沙石路上也不觉疼。1966年11月23日,与一位丽水籍同学打背包从宁波出发,经绍兴、新安江、上饶、南昌、瑞金、井冈山、韶山,至翌年2月5日到达长沙;75天途经浙、赣、湘三省38县,行程三千八百余里。未欠接待站一分钱、半两粮票。

-4.jpg       

      父亲订阅《吴兴报》,以此了解家乡的情况;我原来依靠阅读《象山报》,后来通过浏览网站关注家乡发展。1996年成为杭州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宁象分会首批会员,2004年聘任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顾问、后任《石浦镇志》顾问,2005年参与“象山精神”大讨论获奖,2007年出任《中国象山同乡网》总版主,2008年任宁波渔文化促进会理事、是年曾在县渔文化研究会工作九个月,连续三年出席永久落户象山的《中国海洋论坛》、交流发言。
      “心系父老众乡亲,树高千丈叶归根;游子虽难回故乡,铭记父母生养恩!”愿继续为家乡经济文化振兴、民主法治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略)

                                                                  (2011年7月26日于新安江)

     【本文为象山县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象山百人说百事》一书供稿】
布衣 发表于 2011-9-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羡慕可以回忆自己的祖先,可我除了对爷爷有限的记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焦外 发表于 2011-9-8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1-9-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 发表于 2011-9-8 09:14
我很羡慕可以回忆自己的祖先,可我除了对爷爷有限的记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甭羡慕的等你做爷爷了也会有很多回忆的
幸福的麦田 发表于 2011-9-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历史既是故事,也是家史,更是根叔对家乡不缅的情怀!
xuqingsong 发表于 2011-9-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 发表于 2011-9-8 09:14
我很羡慕可以回忆自己的祖先,可我除了对爷爷有限的记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都没留下记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空子 发表于 2011-9-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段历史总是令人感慨,老哥这大半辈子,也是勤奋有加,关爱家乡的拳拳之心,一览无余。
老猫 发表于 2011-9-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潮 发表于 2011-9-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童年时的石浦,一说到“阿大先生”,谁都知晓。我们尊称“阿大伯”。“阿大伯”慈祥的笑脸,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9-8 12:11 编辑
浪潮 发表于 2011-9-8 11:48
我童年时的石浦,一说到“阿大先生”,谁都知晓。我们尊称“阿大伯”。“阿大伯”慈祥的笑脸,一直浮现在我 ...


-5.jpg

      92岁的史悠生老人介绍三哥史悠斌与石浦船牌局等情况:“三哥的来信,后来都由我儿子保管。”

-9.jpg

      66岁的史其凯说:“那些信的信封上盖着‘晋察冀边区’三角形邮戳,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可惜......。”


   感谢你父亲与你提供的珍贵史料。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9-8 12:07 编辑

-6.jpg

      90岁的舅舅陈永华回忆往事

-8.jpg

      竺桂良先生谈“死信”复活、亲人团聚
skyhood 发表于 2011-9-8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kyhood 于 2011-9-8 12:56 编辑

感谢成哥分享。

家族是构建社会的基础,家族的历史和荣耀能激励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族是条船。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9-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9-8 13:49 编辑


      说明:文中石浦保康医院接生员“史家婆”,是母亲叫我们这样称呼的。她是史悠生老先生的母亲、史其凯的祖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