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书店

[复制链接]
七月的姑娘 发表于 2010-12-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 -----这里 那里
292126768308.jpg
七月的姑娘 发表于 2010-12-2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那里的水果茶    还有一个靠窗的位置

在樱花绽放的时候   坐在窗口 看着海曙公园的樱花飞舞

07年   好像不久   又好像很久很久了    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七月的姑娘


谢谢分享!
很喜欢那调调~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5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之III——先锋书店

温暖所有的回忆和孤单
       ――写给先锋书店 /余杰
一九八九年英年早逝的青年诗人骆一禾说过:“我在中国大地上独自醒来,那时候我在这块大地上游走、聆听教诲、寻求我的思想、壮大我的身心。这个过程发生于我的母校北京大学,也发生在我们祖国的平原、海道和河川。”
当我在南京先锋书店的门口看到一幅巨大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画像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段话。骆一禾以他自己的方式告别了九十年代。我们却不得不承受目前的一切:生活在一个爱和正义受到蔑视的世界,生活在一个精神和心灵受到漠视的时代。夜晚像棉絮一样沉重,黑暗像水银一样倾泻。每一个对爱和正义有信念的人,每一个对精神和心灵有坚守的人,都如同旷野中的先贤们一样,寂寞地行走在路上,孤独地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而在这漫漫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家,需要故乡,需要驿站。北京风入松书店的标识是哲人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憩居”,而南京先锋书店的标识则是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大地上的异乡者”——对于我来说,一个好的书店就是一间能够给“大地上的异乡者”们提供“诗意的憩居”的旅社。
书店真是一个奇妙无穷的时空。想想看,在一处狭小拥挤的地方,聚集起若干时代、若干国度最有智慧的人们。本来,他们之间互不相识,却在这个偶然的机会里结识,结识之后开始热情的交谈和讨论。想想看,无数的读者来到这里,又离开,然后又有新人来。他们不一定每次买书,也许只是随便翻翻。书店就好像是客栈,或者是烽火台,好消息在这里流传,大家一起分享一捧甘甜的泉水。在来来往往的读者中间,也许就有某一本书的作者,他也许是来看看书架上有没有自己写的书,也许是来挑选别人写的书。读书的人和写书的人都是朋友,仿佛前世就已经认识。跟凝固而僵化的图书馆相比,书店更具流动性,也就更具生命力。书店里的书在流动,书店里的人也在流动。正是在流动中,我们窥见了生命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在于寻找。
    对于像我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过的城市,首先要寻访的便是这个城市的书店。然而,在许多城市的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满各种各样灯红酒绿的商业网点、大大小小吃喝玩乐的处所,偏偏就是没有书店。这时,读书人便只好根据读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信息,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能否找到一家好的书店,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爱读书的标尺之一。终于,舟车劳顿之后,读书人抵达了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然后像饥渴的人猛然扑到面包上一样融入书架之间。读书人把书店当作城市的“眼睛”,他们对一家书店的印象,直接关系着他们对整个城市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锋书店的存在,明显地提高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身价。先锋书店没有诞生在北京和上海,反而诞生在南京,这本身就是一个颇有意思的“文化事件”——在一座以传统为骄傲的城市里,公然宣扬自己的“先锋”风格,这本身就说明了这座城市依然具有相当的宽容度和生命力。
    这几年来,我很少去新华书店——那呆板的陈设、陈旧的书籍和低劣的服务让我望之却步。我也很少去那些大得像海洋一样的“图书城”,那里的书虽然浩如烟海,却没有几本是我所需要的。我去的最多的,是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营书店,尤其是地处大学附近、以学术文化为旨归的民营书店。书店与大学是互动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永远都有青春热血的年轻人到书店来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以大学为靠山的书店,也就逐渐成为大学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先锋书店就是其中之一。它吸引了南京的学子们,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我。每次到南京,它总是我不可缺少的一站。玄武湖可以不游,夫子庙可以不逛,但先锋书店却不可不去。而每次去先锋书店,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里,有好书,有朋友,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作家店主——钱晓华。
    先锋书店的店员们,不少是年轻而美丽的女孩子,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女孩子。看到她们的美丽,就如同看到江南的美丽,让我在心动之余别有一番惆怅,而越发厌倦风沙扑面的北京。有时,正在阅读一本寻觅已久的好书,旁边有人会悄无声息地递上来一杯清茶,抬头一看,是一名带着“水莲花般不胜凉的娇羞”的女孩子。或者,是一位穿着红毛衣的年轻小伙子,乱蓬蓬的头发,眼镜片后面的眼睛发着光,他就是先锋书店的主人钱晓华――此“老板”非彼“老板”也,钱晓华是南京大学作家班的学生,因为爱书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干脆就自己开了一家名为“先锋”的书店。为了开书店,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写作。正是这份罕有的痴迷,先锋书店很快就名声鹊起,成为南京读书界的一面“旗帜”。南京的读书人没有不知道先锋书店的,外地的读书人也纷纷闻名而来,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喜欢先锋书店,因为它是一家有“人气”的书店。我这里所指的“人气”,不是“买卖兴旺”的意思,而是说这家书店带有主人特殊的个性和气质。从赠送给读者的小书签到角落处设置的小软垫,都散发着主人浓浓的温情。钱晓华说,开书店最大的快乐就是既能读书又能交朋友。他不是学者,没有研究学问的时间和精力;他却是“杂家”,他听取到过书店的每一位学者作家对书籍的评价,然后迫不及待地将新书和好书推荐给朋友们,那份热情就好像是向客人介绍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孩子。他经常漫步在书店里,像是沙场点兵、多多益善的韩信,脸上散发着骄傲的微笑。
    我时常发现书店中有一连站几个小时读书的大学生,他们因为囊中羞涩,只能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心爱的书籍保持如此“近距离”的亲密。大学时代的我,也经常是这类“白看”的读者的一员。好多好书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读完的,虽然不曾拥有,却在心底里留下了最深切的印象。那时,站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我相信,许多青年学子以后都会感激先锋书店,也会感激钱晓华。在前途暧昧不明的人生旅途上,先锋书店曾经是一个不收费的驿站。虽然简陋,却在最关键的时刻遮风挡雨。
    我喜欢的诗人在蔡恒平在《月光十四行》中写道:
    请让我把你比作月光:温润如玉
    像朴素的客厅,像秋天的松明
    像家:温暖所有的回忆和孤单
    我要把这几句诗转送给先锋书店,送给这个读书人和爱书人的家。

书店.jpg
书店2.jpg

先锋书店主页:http://www.xf1996.com/
先锋书店地址——
五台山先锋书店(总店):南京广州路173号(古南都饭店对面)
龙江先锋书店:南京草场门大街99号新城市广场南2楼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5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惭愧,这三处书店的文都是转载别人的。。。

我这几天让我的朋友们帮我去拍些书店的照片与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喜欢~
西楼 发表于 2010-12-2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拉辛苦.
东篱 发表于 2010-12-2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丹城象山电影院东首隔壁巷子里也开过一家“先锋书店”,97年在那里买过一套《杨绛作品集》,共三本,定价35元。书店老早就不知所踪了,现在买书主要在卓越,其次是当当,这两家没有的书到孔夫子找,也在豆瓣网上找过转让的书,偶尔也光顾淘宝。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丹城象山电影院东首隔壁巷子里也开过一家“先锋书店”,97年在那里买过一套《杨绛作品集》,共三本,定 ...
东篱 发表于 2010-12-25 18:47



我记得我初中那会儿贝塔斯曼书友会特别火。高中的时候来了一个久久读书人书友会。。。那会儿买书特别疯狂。
现在,我都不知道我的书在哪买。。。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东篱


08年6月的时候贝塔斯曼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一传出,我不是不难过。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拉 于 2010-12-27 13:54 编辑

书店系列之IⅤ(悼念篇)——香港青文书店

这是我一朋友推荐的又一个书店。只是,它已经随店主一同消逝,成为历史。
08年春夏时节,收到文章时。读得我触目惊心。
“卖书者死于书堆中,是一种黑色幽默”,青文结业前的最后一名顾客文化人马家辉如是说。可在看我来,这更是一块血色盾牌,是灯红酒绿的喧嚣中,店主罗志华为守候一抹微弱的书店灯光而献出的血淋淋的生命。
青文书店“曾经是诗集最多的一家店”,店主还自己影印诗集。这让我莫名触动。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走进县城那家新华书店,寻找里面的诗集,它们一年年减少,直到遍寻不着。在强大的经济逻辑面前,小小的诗集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还有书店愿意用诗集装点门面。然而,这家书店已经死了。

不多说了,发文吧!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喧嚣城市里的孤独
            ——纪念一位被书压死的书店老板
                                文/梁文道    摘自《书城》2008年4月

“二楼书店”是香港特有的产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受迫于香港日渐高涨的惊人租金,专售人文社科书籍的小书店纷纷由地面搬上了残旧大楼的二、三楼。而“青文”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了,一度是香港前卫文化人与进步知识分子的聚脚地。卖书之外,它还是个小型出版社,专出市场不大(如果不是极小的话)但品味甚高的学术及文学书籍,在圈子里相当有影响。而本文主角罗志华,就是“青文”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它后期的唯一股东。

  我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
一个结业书店的老板,后来已经走到了连手机电话费都付不起的地步了,刚过去的大年二十八独自在拥挤狭小的货仓清理藏货,被意外坠下的书籍一箱箱层层迭迭地压住,死去。几天之后,开始有臭味传出,但左右邻户不能确定它的来源。再过十天,气味渐浓,才有人破门而入,发现他的遗体埋在书堆之下。
朋友立刻想起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我们都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角是个处理废纸的工人,三十五年来每天要压毁无数书籍文献,外表肮脏的他竟然在这三十五年里饱览群书,遍读遭到集权政府禁制的经典,成了一个学问极大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是走进压纸机里,抱着心爱的诺瓦利斯,让机器里的沉重书籍渐渐压向自己的肋骨……
我们的二楼书店。那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逛书店的路线图,到了港岛,湾仔的“青文”一定是核心。我后来也没再见过这样的店了,马国明开的“曙光”专售英文学术书籍,与后期由罗志华主理的“青文”共同占据巴路士街楼上的一个狭小单位,一间书店其实是两间书店。一开始,我还总是光顾“青文”,“曙光”看看就好,英文书我还买不起。而“青文”曾经是诗集最多的一家店,店面虽小,文学书的种类倒是很齐全。这些书后来一直没怎么动过,十年,二十年,它们还在。店面成了货仓,乃一家书店开始朽坏的迹象。渐渐地,我一进门就往“曙光”的方向走,总是抱了一堆书出来才觉得内疚,好像有责任要帮罗志华买点书,不管是否重复,不管是否喜欢,我还是得捎走几本书才好。如今,“二楼书店”已经快要变成一个原义不可考的名词,因为真正的楼上书店甚至被香港高昂的地价逼迁到十一楼了。
我们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大陆文化热方兴未艾,金观涛的“走向未来”与甘阳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两大丛刊书系不只冲击了整片神州大地,也让我们香港读书人对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一丝希望。而台湾正是解禁前后,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方兴未艾,民进党还处在幼年阶段。当年的台湾出版物纪录了这一切,总是叫我们大开眼界。至于香港,新左余威犹在,一度锐气十足的“新文化人”正吹着欧陆风,福柯、罗兰.巴特、阿尔杜塞乃至于后现代主义一股脑地进占了主流报刊的专栏角落。而在大家都还没听过“文化研究”的时候,吕大乐与吴俊雄等刚放洋回来的青年社会学家也开始了他们的普及文化社会学笔记。中文的“青文”与英文的“曙光”就是内地与香港、台湾这三种新势力的汇流地,去逛“青文”和“曙光”,简直是进步知识分子的身份标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内地的新启蒙运动已经终结,陈水扁束缚了台湾的民间力量。香港?“新文化人”差不多都转行了,而曾经是华文世界第一本福柯专论作者的邵国华,跑去办了一份叫做八卦与消费并重的杂志《Yes》。
还有我们的文人出版。“青文”人不多的时候,罗志华就在收款机旁编书校对,经营他的一人出版社。他出版了在德国研究民俗学的陈云回港后的第一本专栏文集,出版了香港“酷儿研究”(queer studies)先锋游静、城市浪人陈冠中、民间学者丘世文、德勒兹专家罗贵祥……丛书的名字很有气魄:“文化视野”。那时每次见他,他都说“最近实在太忙了”。如此细小的生意,小到我不知道该不该叫它做生意,究竟有什么好忙的呢?可是看起来他又真的很忙,永远坐在收款机旁吃盒饭,一副动弹不得的模样。只有一次,他问我又没有空去楼下吃饭,但那天轮到我忙了,我赶着去录电视节目,“看,我这才叫做忙,你以为我真闲着没事干吗?”没想到我竟然如此回答。某天,我看见他正在大量影印些什么,竟然是本诗刊——“反正卖不了多少,还不如自己影印,每期出个二三百本,卖完就算。如果还有人要,我就现场再印一份给他”,他说。
太多太多的象征意义,象征太多太多的过去与失落。我宁愿记住一些具体的个人的事,但又不敢。
“青文”的最后一天,老友马家辉来电,叫我去帮忙关门收档,把这么多年积下来卖不出去的大量藏书搬到货仓。这天恰巧我又要录节目,去不成。后来再听见罗志华的消息,是朋友从他那如山似海的货仓那里买来一套书赠我。呀,竟是中国美术史权威高居翰(James Cahill)《气势撼人》和《隔江山色》的台湾中译本,硬盒精装,插图印得比英文原版还精美。我第一次在“青文”看见这套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一见就喜欢,但一个穷中学生又怎么买得起呢?只好由它消失。十多年后,它居然神奇地出现在罗志华座位后的柜子上,很高很沉……原来他见无人帮衬,就收了起来,最近才又重新搬回来碰碰运气。我有钱买,却又嫌重,遂请他替我留着。留着、留着,我一直没有去取。
朋友知道我喜欢,后来在他的货仓闲逛时看见了就说要买。罗志华告诉他:“这套书我本来要留给梁文道的,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过来拿。这样子吧,你就先拿去吧,我立刻再订。”后来我还怪朋友为什么不说穿,省得罗志华再订,难道我真的去多买一套吗?
知道罗志华的死讯之后,我努力地抑制自己,要自己别去想那可怕的过程。他是清醒的吗?是立刻窒息,还是在不得动弹的情况下瞪着眼等待了几天几夜?我好怕好怕,我好怕那堆书里有两本巨大沉重的《气势撼人》与《隔江山色》。罗志华,你真的为我订了那两本书吗?罗志华,我该什么时候过来拿书呢?
后记:
   然后,我找出以前的电话本,做一个最近两年开始越做越多的动作:删去你的名字与电话(虽然那是早已失效的号码)。过了两天,和朋友谈起你的事,我认真地对他说:“无事常相见”。原来我们这么快就走到这个年纪了。我想你是看不见的了,但就当作为了我自己吧,录一首策兰的诗给你:
〈给佛兰索的墓志铭〉
  世界的两扇门
  一直敞开着:
  是在黄昏
  被你打开
  我们听见他们碰呀撞呀
  带着不可捉摸
  总是带着绿色进入你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贝塔斯曼的退出,不得不想起这家书店,只是我就算再想去,也去不了。。。

PS:图片就不发了
 楼主| 小拉 发表于 2010-12-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拉 于 2010-12-28 23:29 编辑

今儿个推荐武汉的一家书店——德芭与彩虹书店

我看过很多人的评论,说这个像家一样的书店让人们又多了一个喜欢武汉的理由。
店主是个大眼睛的武汉姑娘,书店是她与其他九个人集资而建。我不知道她开这家书店的初衷是什么。其实这些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来过这里的朋友都不想离开。
浅色木地板,宽大的沙发,明亮的窗棂,个性的小物件,开阔的风景,这间像家一样的书店。它,让我倾心。

不多说,直接上照。
1.jpg
4.jpg
2.jpg
5.jpg
6.jpg
7.jpg
9.jpg
10.jpg
11.jpg
44.jpg
56.jpg
65.jpg
72.jpg
74.jpg
77.jpg
79.jpg
87.jpg
777.jpg
最后,是窗外的武汉
8.jpg

【书店地址】
湖北 武汉 洪山区 街道口 珞珈山大厦 A座2605
电话:(027) 87660307

【营业时间】
早上7点营业至晚上最后一位读者回家时间(目前暂定凌晨3点),全年无休。



最后的最后感谢我的朋友给我提供拍摄的这组照片。
艳过无声 发表于 2010-12-2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温馨的,如果让我住在里面,我想我会沉醉的
读你 发表于 2010-12-3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样的书店  真的很吸引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