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民间故事集(象山民间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12-1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四十八:黑白无常


古人认为遇上黑白无常十分倒楣,不但会被吓倒,更相信可能因此丧命。在清人李庆辰《醉茶志怪》一书中,则有一段关于黑白无常的传说:
    某天晚上,一位大夫诊症完毕,便乘坐由三位轿夫所抬的轿回家,当轿子经过城隍庙时,本来走得四平八稳的轿子突然停下来。大夫心想:「咦!为什么突然停下来呢?不如看看外面发生什么事吧!」他见到一高一矮,面目狰狞,分别穿白衣和黑衣的鬼,原来二鬼正是黑白无常,他们走到城隍庙前,庙门即自动打开,当他们入庙后,庙门又随即自动关上。
    大夫和其中两位轿夫吓得惊叫:「救命呀!很恐怖啊!还是快点赶回家吧!」过了数天,这位大夫和其中两位轿夫突然一命呜呼。唯一逃过此劫者,是站在轿子后面,并没有看到黑白无常的轿夫。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四十九:蛏、蚌和海石奶


东海龙王有两个双生的外孙女,龙王赐给大的一块青宝石,赐给小的一块红宝石,又号了两个奶名:大的叫青石奶,小的叫红石奶。
    这两姐妹从小宠惯了,觉得自己外公是龙王,有权有势,靠山硬,处处无礼,动不动就发脾气。它们厝的家将、佣人真受气啦!最受苦的,要算是随身使女蛏和蚌了。它两个每日起早摸暗,备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心思都用尽了,还是不顺这两个小姐的意,常被打得半死。两个使女有苦无处诉,只想逃走。水府戒备森严,怎么才能逃出?另外,那时的蛏和蚌没有壳,身子瘦弱,就是能逃出,怎样活下去?两个想来忖去,总没想出好法子。
    有一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龙宫大官给两个石奶小送送。蟹将军也来了。蛏看蟹将身上的铁甲,一下子想出一条脱身计,对蚌讲了。
    石奶两姐妹看送来的礼堆成山,欢喜,蛏和蚌特意在一边讲闲话。一个讲:“礼品这么多,小姐过节真爽快!”另外一个说:“什么爽快?我看过凡间的上元节,那才真叫爽快哩!”
    红石奶听了,很气:“懵讲,我堂堂龙宫,会比不上平平常常讨海人家?”
    坚说:“你不信?你听我讲。”它把凡间挂鱼灯、耍龙、唱戏,男歌女舞的情景,又比又划讲了一通。
    两们小姐听入神,嚷着要去看。
    蚌摇头,说:“嗳呀,小姐这样娇弱,怎好上岸去?我看哪,不如向龙王爷借两副铁甲穿在裙衣里面,也好防万一。”
    两个小姐真去向龙王借铁甲。龙王先是不肯,经不起外孙女又哭又嚷,只好应允。龙王再三交代:“这两副铁甲是传家宝,只准穿在里边护身,不准外露。若是丢了,哼,要杀头的!”
    两个小姐穿了铁甲,蛏、蚌带路,赶紧向岸边去。不多时,听到一阵阵箫管声。才拐过一个弯,嗬,海岸边戏台高搭,锣鼓响,鱼灯亮,焰火一串一串,真的闹热哩!两小姐急急催着赶路。
    蛏和蚌一边赶路,一边想着把铁甲弄到手,再脱身。蛏聪明,随手捡起一片海蛎壳,把红石奶的衫背后割破;蚌见了,也学样,把绿石奶的衫划破。它们丢掉海蛎壳,大叫起来:“嗳呀,小姐,衣衫破了,铁甲露出来了!”
    海石奶两姐妹转身一看,真的,衫裂开一大片,铁甲露出来了,想起龙王的嘱咐,不晓得怎么办才好。青石奶把小妹拉到一边,轻声说:“不如把铁甲藏起来再走,免得被别人看到,惹是生非。”两个叫蛏蚌帮忙,把铁甲藏好,又赶路了。
    海岸越来越近,海石奶两姐妹欢喜呵,又蹦又跳。这时,蛏双手捂胸,“嗳哟,嗳哟”叫起来,说是口心痛的老毛病又发了。不一会,就在地上打起滚来。两位小姐不管蛏的死活,催蚌带路。蚌任打任骂,就是不肯。海石奶两姐妹想:离海滩不远,不要别人带也找到路,就丢下蛏、蚌,自己去看闹热了。
    蛏看着海石奶两姐妹走远了,赶紧跳起来,拉着蚌,来到藏铁甲的地方,一个穿一领,在海涂上找个洞躲起来。
    两个小姐上了岸,东逛逛,西看看,夜深人散才走回。到了藏铁甲的地方,找不到铁甲,蛏和蚌也不见了!姐妹两上这才慌了。青石奶把事情前前后后连起来一想,才晓得中计,已经太晚了!两姐妹丢了宝甲,怕龙王处罚,再也不敢回龙宫,只得在石岩上住了下来。
    如今岩礁、石缝上长的海石奶,就是这两姐妹传下的后代。青石奶会流出水,那是它懊悔、想家,在流泪水。红石奶呢,会喷射出一注污水,据说,谁若是不小心被喷进眼睛,眼还会瞎哩!大家说,这是它坏心肝,想报复。
    蛏和蚌就住在海涂上了。有铁甲护身,别的水族也不敢欺负。所以囝孙兴旺,日子过得很自在。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五十:想吃海鸥的鲨鱼


     一日,正涨潮,鲨鱼张开大嘴,吞吃被潮水冲来的虾仔和小鱼。吃饱了,它浮在水面,凸起大肚子,眯上双眼正养神,只听到“呀”、“呀”的叫声。眼睛睁开一看,嗬,是一只海鸥,扇扇翅膀,在跟着浪嬉闹。鲨鱼火冒三丈:“海里的鱼虾,见了我让三分。独独这小囝,敢在我头上吵吵闹闹。好,好,你来送死,我也不客气,就给我当当点心!”鲨鱼越想越气,看准海鸥,憋住气,一下窜出水面去咬。海鸥一扇翅膀,“嗖”,飞出一箭远。鲨鱼紧追紧赶,不肯放。等它追到,海鸥又翅膀一扇上了天。鲨鱼气得两只眼睛卵石大,只是喘粗气。
    鲨鱼看看追不着,就起了歪心肝。它浮在水面上,尾不甩鳍不摆,一动不动等着。一会儿。海鸥又飞过来了。它看看不起鲨鱼不在,又“呀”、“呀”赶着浪玩。玩累了,它看海面上有一块黑礁石,就息了翅膀停下,想歇一歇。墨,这哪是什么礁石,正是浮在水面的鲨鱼呀!也真七,海鸥一脚踩在鲨鱼的头顶边。鲨鱼一口咬了过去,把尾巴咬住了。海鸥拼命扇翅膀,“扑、扑、扑”,要飞走。鲨鱼的气力大呀,它下死力咬住海鸥,一松也不松。
    海鸥挣了一阵,逃不脱。它不甘心落入鲨鱼肚;想了个法子,“叽叽叽”笑起来,自言自语讲:“嘻嘻,都说鲨鱼聪明,今日看来,原来是傻瓜!看它咬的是什么地方呀!我是靠翅膀飞的,它怎么只咬尾巴不咬翅膀呢?”
  鲨鱼一听,暗想:“唉呀,这小囝讲得对,我一时气昏了!咬它的翅膀才对!”松开牙,伸嘴去咬海鸥的翅膀。谁知它的嘴才一松,海鸥拍拍翅膀,逃了。鲨鱼后悔呵,也没办法了。
  海鸥飞到海边,先在浅海里翻了两翻,把全身翻得水淋淋的,又飞到沙滩上滚了两滚,全身粘满了沙子。搞妥当了,它就飞呀飞,飞呀飞,飞去找鲨鱼。
  鲨鱼抓不到海鸥,心里正懊丧,气得全身没一丝力,浮在水面,盘算下一次怎样来对付海鸥。正想着,又听到海鸥的叫声。他想:“这次得留着神,设法抓住它!”就怒冲冲瞪大眼睛盯着海鸥。海鸥飞到鲨鱼头顶,说:“鲨鱼王呀,你想吃点心呀?呶,我    给你送来了!”说完全身羽毛抖动。鲨鱼瞪大眼睛看着,只听“哗哗”一阵响,海风吹着沙粒,一颗颗都准准刮入鲨鱼眼睛里。它只觉得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鲨鱼就这样败在小海鸥的手里。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五十一:苍蝇蚊子黄蜂争当大哥

苍蝇、蚊子、黄蜂住在一起。三个都会飞,都说自己本事大,想争大哥当。
    苍蝇四脚爬爬动,先开口:“大哥该是我做。我呢,跟别人不同,本事大。皇宫里边我也飞去,正宫娘娘头上我也敢歇。你们想想,还有什么人敢在正宫娘娘头上歇?我苍蝇不做大哥,谁做?”
    蚊子听听不服气,“你呀,没用!”
    苍蝇头歪歪,问:“我怎么没用?”
    蚊子说:“你飞到皇宫里,宫娥待女一大阵,一支白扇若是打一下啊,你这只苍蝇变作苍蝇饼啦!”
    苍蝇一听汇了气。蚊子扇扇翅,说:“谁当大哥呢?还是我蚊子做大哥。”
    黄蜂听听,也不服气,“你蚊子有啥厉害本事?”
    蚊子咂咂尖嘴,说:“我黄昏衣衣嗡嗡会唱曲。正宫娘娘听到,真中意,我呢,趁他不留意,偷咬她一口。正宫娘娘头转过来,我‘嗡’的一下飞走。”
    黄蜂笑笑,说:“讲来讲去,你们都没用。你衣衣嗡嗡飞到皇宫,宫娥待女一支白扇把你蚊打一下,你也要死的。比起来,还是我黄蜂顶厉害。”
    苍蝇、蚊子张开大嘴,问:“你啥厉害呢?”
    “我黄蜂飞到皇宫,看见皇帝办错事,不中我的意,就歇在他身上,蜇一下,衣衣嗡嗡返身飞去;皇帝若没做害民的事,就放他去。你讲我厉害不厉害?该我黄蜂做大哥不是呀?”
    两个一听,乐了:“哈,真是这样,你黄蜂厉害,真的该你做大哥。”
tange 发表于 2011-1-1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五十二:新解铁杵磨成绣花针 



    提起这句俗语,有一段故事。

传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贪玩,读书不用心。有一天,他觉得读的书实在不好懂,不好记,就不想再读下去了。他从书房里逃了出来,到外面去玩。走着走着,走到一条小溪边,只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槌。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去问:“老婆婆,你在做什么?”“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老婆婆回答。李白更奇怪了,“这么粗的铁棒槌,怎么能磨成一根针呢?”老婆婆看看李白,说:“只要我天天磨,哪怕这棒槌再粗,总是可以变成针的。”

李白想,老婆婆的话很有道理。书上的道理再多,再难懂,我天天读,总能把它读懂、记住的。

他转回书房,重新拿起刚才丢下的书本,认真地读下去。后来,李白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不但告诉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得到成绩,而且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哲学道理。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状态,一种叫量变,一种叫质变。量变指的是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就是说事物的数量在变,而根本性质没有变。事物某种数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事物发生了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例如:饭要一口口地吃,吃了许多口,终于吃完了一顿饭,我们的肚子也就由饿变饱了。

又例如: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读了十几年,几十年,读了几十本、几百本,我们就能逐渐从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当然,知识不都是从书本里得来的。而且,只读书,不实践,也不能得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再例如: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每天都在成长,也就是每天都在变化。从每一天来说变得并不明显,所以放了一个寒假,再看见同学,还能互相认识。但是,一天天细小的量的变化积累起来,经过一、二十年,人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质的变化,由孩子变成大人了。

质变要有量变来做准备,做基础。水在一个大气压下,从 1 ℃加热到 100 ℃,基本上仍旧是液体;再加热,它就会逐渐全部变成气体。没有前一个阶段热量的变化,后一阶段质的飞跃也不可能实现。

我们在中学阶段,要上几千小时课,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最后经过毕业考试合格,叫做达到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这也是一种质的变化。“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不管你有没有读书,各门功课有没有读懂,只要你在中学里混过五年,一律给一张毕业证书。但是这种所谓“毕业”,没有前面一点一滴学到的知识做基础,就只能是骗人的幌子。

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往往不容易看出它的变化。屋檐上的水滴在石头上,实在很难看出一滴水对石头能起多大作用。然而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就能在石头上滴出一个坑、一个洞,把石头滴穿。

我们每天的生活,也不容易看出有多大的变化,似乎每天都是老一套。然而,如果我们把最近几年的事算一个总账,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变化确实很大。

要改变我们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变化就更大了。这样大的变化,要靠我们每个人每天一点一滴的工作来实现。不要以为中学生年纪小,力量小,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要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为四化添砖加瓦的机会,无论我们所能造成的量变多么小,总可以为促成四化实现这个质变做出我们的贡献。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但是,量的变化不到一定的程度,质变还是不会出现。半途而废,前面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譬如掘井,泉眼在十丈深的地下,你掘到九丈九就停下来,虽然有了那么多的量变,也只能算是白费力气。只要方向正确,就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而不要因为一时看不到成果就灰心丧气。这才不会放过成功的机会。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五十四:买椟还珠新解 




古时候,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材做成盒子,用各种珠玉裴翠把盒子装潢得非常华贵,再用香料熏过,把宝珠装在里面。有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这么漂亮,就出高价把它买去了。他买了之后,只把盒子留下,却把里面的宝珠还给了珠宝商。因为他不知道那宝珠的价值远远超过盒子的价值,就做了这样一件蠢事。后来,人们常用“买椟还珠”这句话来批评那些没有眼光,分不清主次,因而不能做出正确取舍的人。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这许多方面当中,有的是主要的,有的是次要的。只有抓住主要的方面,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但是,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次要的东西却比主要的东西显得更有光彩,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叫人迷惑,这就容易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抉择。

譬如,我们听了一堂课,或者听了一个报告,如果只记得老师或者做报告的人讲得如何生动,如何有趣,如何慷慨激昂,对于讲的中心思想却没有注意,这能不能算真有收获呢?我看是不能算的。我们做了一次化学实验,看见试管里颜色变幻,五彩缤纷,像变戏法一样好看。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次实验就只能算是白做了。再譬如,我们作文,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能吸引人、说服人,需要注意精心地修饰词句,选择恰当的比喻,寻找生动的语言。可是,如果只注意这些东西,反倒忘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那么,结果很可能只是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实际却是空洞无物。这种漂亮的空话,往往还会损害文章应该表达的意思。我们当然不能承认这种文章是好文章。

看人也是一样。班上新来了一位老师,说话不大好懂,态度又有些严厉。你可能不喜欢他,甚至连他讲课也不认真听了。可是,过了些日子,你渐渐发现,这位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课讲得好,而且对同学十分关心。这时候,你就会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听这位老师的课,觉得对不起他了。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都要注意不被表面的、次要的东西迷惑,而要抓住那些主要的、本质的东西。

买糖的时候,人们一眼看见的是漂亮的糖纸,但是,更重要的是糖好吃不好吃。你大概不会只要糖纸,把糖果还给营业员吧?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当然要复杂得多,不像买糖那样简单。这就更需要我们经常问一问自己:抓住了主要的东西没有?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1-1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五十五:塞翁失马新解 


   从前,在边寨上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老人家里丢了一匹马。左邻右舍知道了,都来安慰他。老人却毫不在乎,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这匹马自己跑了回来,跟在它后面跑来的,还有几匹好马。左邻右舍看他得到了好处,又都来向他道贺。老人还是不在乎,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老人的儿子是个爱骑马的,得到了好马,更要常常骑出去玩。有一天,他从马背上掉下来,把大腿骨跌断了。左邻右舍又来安慰老人。老人又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边境上发生了战争,青壮年都被征入伍。许多人在战争中被打死了,老人的儿子却因为跛了腿,不能上战场,一直在家里侍奉老人。

后人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两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生物可以转化为死物,死物也可以转化为生物。地球上本来没有生物,后来出现的生物,是由本来没有生命的碳、氧、氮、氢等元素组成的。没有学问的人,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可以转化为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自满自足,也会落后于时代,变得不如别人有学问。辩证法告诉我们:不能用凝固不变的眼光来看人看事。

你这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切记不要因此骄傲起来;如果你放松了努力,以后也可能有不及格的成绩在等待着你。你过去犯了错误,也不要因此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只要你知错改错,吸取教训,仍旧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

我们用“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说明事物转化的道理。可是,这个故事讲的“好”“坏”,都是以个人利益做标准的;讲到战争,也不分析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只要自己能逃命就认为是“好”。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学。

从哲学上讲,这个故事也有缺点。我们说福可以转化为祸,坏事可以变好事,说的是有转化的可能性;不是说福就等于祸,坏事就等于好事,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而且,转化的可能性要变成现实,还一定要有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变不了。不能说今天成绩优秀的人将来一定都会落后。他不骄傲,一直很虚心,很努力,也有可能长期保持先进的地位。犯过错误的人如果不是认真地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也不可能不费气力地变成先进分子。你想把坏事变成好事,首先就要研究变化的条件,花力气去创设这些条件;你想避免好事变成坏事,也要在防止出现这种变化的条件上下功夫。塞上老人没有谈到这个转化的条件,好像可以随便在好事和坏事之间划上等号,或者只是消极地等待命运来安排两者之间的转化,认为自己完全无能为力,那就不对了。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5-29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民间故事——————
                        象山萝卜团的由来     


从前的祖先们大多数多是耕作为生的。有这么一户人家兄弟五个,老大和老二买了一只木帆船专门做毛竹、苎麻生意。这位老大特别聪明能干,在一个初冬时分他们发现了一株很有灵气的稻谷;他想呀,只知道夏季时节有早稻难道说冬季时节也有晚稻不成吗?就把那株比较矮小的晚稻带了回家,交给了脚健手勤快的巧媳妇栽培。等过了几年外出做生意在同一初冬期间回家了,家里的巧媳妇和常年一样做了一桌庆宴餐,祝贺丈夫和兄弟们聚会一堂。她说:今年好收成,都是新粮食(古代时上市货叫做新粮食)由那年丈夫收值到的稻谷经过巧媳妇的一番心机培育出来的生晚稻米饭。并将生晚米酿制成了米酒,还在昨天夜晚上自己在石磨推出来的晚米粉做成了一个个团圆点心,巧妙的在团内放了萝卜丝、冬笋、蛎昂、海鸭蛋等调料,做成了现在的萝卜团捧了出来。在那时的小叔叫了起来,什么东西这么香啊!肯定是好东西。大家一尝好个萝卜团,味道鲜美无比,口感滑糯,神仙尝了也难忘啊。老二说了:真播节,真是辛苦嫂嫂了,(古代的播节这二个字意思就是要把牢季节)。那时的萝卜也就刚上市,晚米冬笋、蛎昂统统是刚上市,那就是新粮食也叫得时货。经过巧媳妇的蒸制而成既有新鲜米香又有馅料的香味、色泽光亮细腻、味道突特、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那位长嫂真是用心良苦啊!意思就是想能够永远像今天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欢聚一堂,从此以后就在这每年初冬期间成了个做萝卜团、喝米酒的节日了。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5-29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民间故事——————-

          金鸡山的传说


   

    传说金鸡山原是一只天上的金鸡,每当听到天鼓声,它就朝着天门高啼?村东十里处的一村庄名朝天门 接着东面小湾村一带的地方就要死人了,这样一来附近村庄的百姓就惶惶不可终日了。一位仙人路过此地闻知此事,就用红丝线作绳索,香煤梗当扁担,担来两块巨岩压在金鸡的头上,从此金鸡再也不啼了,附近村庄也就太平无事了。天鼓从天上掉下来,掉在金鸡山东面的大海里变成一座小山,就是现在的打鼓屿。金鸡被镇住后变成了一座山,就叫金鸡山,鸡头上压着两块重叠着的巨岩,每块足有一间房屋那么大,后人在巨石上刻了“古代仙人岩”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人们都叫它仙人岩。
tange 发表于 2011-5-2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看看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7-2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仙草冻的传说

    相传石浦一姓林的读书人,因母中暑,心急如焚,于是根据《海内十洲记• 瀛洲》的记载:“瀛洲在东海中,……上生神芝仙草。”赶到一海岛,寻找救母仙草。不料炎炎酷暑,一介文弱书生也中暑昏倒,片刻过后,恍惚间,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口衔一草,双手端一脸盆,含笑来到书生跟前,忽然两手一抖,盆内黑物朝书生脸部泼撒过去。此时,书生被海风吹醒,原是南柯一梦,发现自己躺在溪水边,身边漂浮着一滩梦中所见之物,黑黑的、晶晶亮亮似果冻状。书生一时兴起,匍匐过去用手捧起就往嘴里送,只觉得满口生香,暑热全消,神清气爽。书生直觉那就是救母的良药,于是就地采摘了一些梦中姑娘口衔之草,急忙赶回家,母亲煎服之后也因此得救。后来,母子俩常到周围海岛采来这种救命仙草,晒干以备不时之需,左邻右舍,如遇暑热不适,都来向这户人家要这仙草,屡试不爽。石浦当地人因为惊奇这种草药的神奇功效,认为那是仙人所赐,故名仙草或仙人草。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7-2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蚶子的来历】




       海涂里蛏子、文蛤、沙蛤等贝类动物很多很多,惟独蚶子里有血。据说吃了能滋补身体,那么蚶子里的血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个后生叫海子,因为他母亲出生他时,梦见了大海。他三岁死了娘,十岁死了爹,从小就靠村子里的叔叔、奶奶们照顾抚养,到了二十岁,身子长得壮实,人又聪明勤劳,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年,村里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草干了,地裂了,粮食当然没有收获了。大家只好吃草根树皮,结果时间一长,全村人都生了病,什么病?谁也不清楚。身体虚弱隔几日就死几个人,整个村子里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的,好不凄惨。

        海子急得不得了,再这样下去,全村人岂不都死光了?他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一天傍晚,他正迷迷糊糊地倒在屋脚跟睡着了,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孩子,你真的要救全村人的生命,赶快到大海边去寻找灵丹妙药吧!”说完,一阵清风,海子醒过来了,不见白胡子老人的影子。

        海子决心要到海边去寻找仙药。第二天一早,他就赶紧动身,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溪,走了七日七夜,来到东海边上,只见白茫茫的大海,空荡荡的海涂,什么也没有。海子急了,大叫一声:“白胡子老公公,你在哪里?”头一晕,脚一软,跌倒在海滩上,头撞着礁石,血流出来了。

        待海子醒过来,只见他身边的海涂上冒出了数不清的东西,他拣来一看,又硬又厚壳,凸起来像一条条地垄。海子也不知道是什么,他想这大概就是白胡子老公公所说的药吧!于是他也顾不得伤,卷起裤脚,挽起袖子,拼命地拣啊,拾啊,都装入带来的麻袋中,麻袋装满了,而他身上的血也染红了海涂,染红了这又硬又厚的贝壳。

        海子硬撑着身子,背着麻袋走回村庄。肩膀磨破了,脚底磨烂了,他倒在地上,就拖着麻袋回家走,膝盖也磨出血,一路上留下长长血印子,当他终于回到村庄时,人就昏倒了。

        村里人看到海子倒在地上,都赶来扶起他,给他灌下了水。海子慢慢地睁开眼说:“药、药,快吃下……”说完,就死了。

        村里的人吃了海子带回来的药,没几日真的好了。想不到这药这么灵,大家更加怀念起海子来了,于是就把这不知名的贝壳叫作“海子”,后来传来传去,就变作“蚶子”了。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7-30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鲜 呛 包蟹】


俗话说:“  蟹、  蟹,格活鲜  。膏红肉白,国色天香。”鲜  包蟹是象山菜中珍品,盘中佳肴。

        说起鲜 呛 包蟹,还有一段故事。古时候,海边一家财主要嫁女儿,日子拣在冬至前,厨子选定一只菜:清蒸包蟹。财主立即要海边渔家在日子前把鲜包蟹送到。哪知冬至前,一连几场风暴,渔船出不了海,渔民根本抲不到鲜包蟹。这可急坏了财主,带了几个家人与厨师赶到渔民家里兴师问罪,渔民说:“天不作美,我们也没有办法,请老爷恕罪。”财主说:“没有这道清蒸包蟹,让我怎么招待客人?”这时厨师东转西转,发现渔民家中一个坛上浸着一些包蟹,便问:“这是什么?”渔民说:“这是前一风船抲来的包蟹,因吃不完,就格活浸在盐水中,家里当咸菜吃。”厨师捞起一只,扮开蟹壳,只见膏红肉白,用舌一尝,味道十分鲜美,便对财主说:“便用此蟹做道菜吧!”于是便把几家渔民浸的咸包蟹都捞起来,挑回财主家。

        嫁女开宴那一天,财主家便端上这道鲜 呛 包蟹。谁知众人一看:白里透红;一尝,美艳无比。一个秀才说道:“这叫做白里透红,国色天香。海中极品,盘中仙珍。”于是“鲜  包蟹”就成为象山办酒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不久此菜也就流传到宁波、上海一带。凡是尝过此蟹,便啧啧称道,赞不绝口。
 楼主|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8-15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丸的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生活开始奢侈,每餐必鱼,凡用鲜鱼虾烹制出来的菜肴,不得有鱼骨,一旦碰上鱼骨,厨师便成了刀下冤魂。因为他的性情暴躁,吃饭时多次被鱼刺所苦,因此不少厨师为此而丧命。

  有一天,一位烹饪高手接到皇帝的御令,进宫为皇上做一桌御宴,厨师看到厨房内放了不少鱼,心里很胆怯,束手无策,想到自己性命难保,呆呆地发愣。待帮厨将鱼洗净以后,看到鱼中之刺,激起了他对暴戾乖张的秦始皇的满腔怨恨,心头的愤怒一下子都倾泻到鱼的身上。他随手操起厨刀,狠命地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自动脱落,鱼肉成鱼茸。

  这时宫中传来急促的催菜声,他想到大难临头,急中生智,顺手将鱼茸捏成了小丸子,放入锅中舀了鸡汤汆将起来。不一会,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肉质鲜嫩的鱼丸,犹如对对鸳鸯在水中嬉戏。岂料,这道菜汆后味鲜、醇美、爽口、嫩滑,意外地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那鱼丸成了御宴上的美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