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

[复制链接]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假自古有之,但这是乱认祖先,欺师灭祖。

编造假世系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编造假世系 ...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45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網民說:「如果族谱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中國網民說:「如果族谱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年糕料理館曰:『這年頭還在崇尚中國式「族譜」的人,可能不得不去好好省思這位中國網民的文章~千萬別糊裡糊塗地自以為是誰的子孫,嘴硬是沒有用的,如果只是想嘴巴上去跟人辯白鬥嘴,那是於事無補的。因為實質上很可能正在做些「欺師滅祖」、亂認祖先的事~』

文章提交者:左右開炮
族譜緣起的歷史條件,是宗法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周代,王族階層就開始編纂族譜,以明確自己家族成員的血統及等級,這時候編族譜是王族的特權一般百姓無資格編族譜。
至東漢,全國望族競相修譜,士族採用族譜來表明自己純正的貴族血統,國家也嚴格考查士族的族譜來取士命官,因而修譜是士族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社會對族譜修訂有嚴格的規定,寒族很難冒入豪門。
到唐朝,唐朝統治者較為開明,為了招攬國家可用之才,採用了科舉取仕的制度,寒族得以進入高級領導層,族譜失去了政治功能,譜學漸漸式微。
至北宋,譜學在民間氾濫成災,修撰族譜成為民間一件平常的事情,國家社會也無法再嚴格管理,於是這個時期,中國民間開始大規模修族譜,而民間宗族為光耀門楣,往往不顧事實,找一個名人作自己的祖先,混淆了歷史真實。年代久遠後,再也很難辨識事實之真相。
其實魏晉南北朝也已出現偽造族譜的現象,掌握特權的寒族就想方設法修改族譜使自己的家族搖身變得高貴,而在後世民間偽造族譜的情況那就更嚴重。
民間社會,族譜偽造祖先世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族譜不能做為事實論據已是史學界的常識。

家譜上的祖先都是名人

導演們可以說:“我的攝影機不說謊”,可是,決不會有人敢說,“我的家譜不說謊”。
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雖是史類文獻,事實上,家譜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於要隱惡揚善,蒙蔽真相。古代的家譜纂修,出於抬高家族地位和聲望起見,在追溯先祖時,必然要上溯到一個名人或皇帝方才甘休,哪怕是冒認攀附也行。來自鮮卑的地主豪強李世民為了附會自己是老子的後人,把道教立為唐代國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為了與朱熹結下親緣關係,抬高了理學的地位。而且,出現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後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後代的現象,而歷史上的壞人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裔的。
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瞭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

第二次轉貼者補述:

祖上沒有任過漢族官職為丟臉,甚至以自己的土著出身為羞,也想方設法偽造族譜,把自己粉飾為漢族名門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一系列歌詠湖南和廣東連山地區“莫搖”、“蠻撩”的詩歌中多有描述,如《佘田行》寫道:『何處好佘田? ... 自顯貴郡望。』

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瞭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查查這方面的資料,祖譜造假,特別是明清時,是一種普通現象。這幾百年,也就是明清時期,不正是那些譜匠行當盛行時,專門偽造了許多嗎?

是不是古代當過官的人都有護身符呢? 像祖宗翁軒刺史,還有蘇東坡、韓愈、范仲淹等繁殖了大量的後代,而不受戰亂的影響。譜匠還不瞭解內情嗎?嶺南人祖譜上寫的祖先都是從中原過去的,而且都是士大夫,都是當官的。也可以說,凡是歷史上的名人後代都不受戰亂影響,都有幾十萬、幾百萬的後代。宋代中國有近一億人口,男人怎麼也得有4000多萬人。(按正常男女各占一半的比例),一個蘇東坡繁殖到現在就達到30多萬人,那麼宋代4000多萬男人到現在會繁殖多少?地球還能放得下這麼多人嗎?

本人意見:留下『開台祖』以後之族譜就夠了。請參考網頁 1  2

消息一則:

『2008年11月份,福建完成的一批台灣政要祖籍地和宗族淵源關係考證報告,包括了對連戰、吳伯雄、王金平、蕭萬長、江丙坤、李登輝、呂秀蓮、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10位台灣政要的祖籍地和宗族淵源關係考證。研究台灣政要家族的源流關係一直是大陸涉台研究工作的重點。』與中國網民說:「如果族谱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一對比,消息一則變成笑話一則。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的产生与发展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是“榛榛狉狉、群居袭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浑然之群。按照古人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距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随之产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知有母之母焉;又知与有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昉也。”这也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系的萌芽。
  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口述口传的世系,正是家谱滥觞。古有“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勉考证,“瞽矇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可见了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确有口述家谱的存在。我们追溯家谱产生的源头,可以发见家谱(严格地说只能是口述族群世系)、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的,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脈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礼记.大传》“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队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渗进了主从尊卑队级特权,为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周礼.春官》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郑康成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之”。“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礼崩乐坏”趋于瓦解,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旧的贵族“公侯子,失其本系”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刘邦尚官,“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溯宗、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总之,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涉嫌家谱造假举例

看张功耀的学术造假和涉嫌家谱造假

王明华



反对伪科学是我们所有科学工作者的追求。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号称反对伪科学的勇士张功耀先生居然也大胆造假,从学术造假到涉嫌家谱造假。请看事实:

8月27日我引用过张功耀先生《祭轩辕黄帝文》的前半截如下:



我祖轩辕黄帝:

现在跪在你面前诵读祭文的,是你的第169代裔孙张功耀。

你多次托梦给我,向我暗示,希望我起来改造现在依然在流行的中华旧文化,恢复你的真诚、博爱、宽容、进取、谦卑的英名!

你已经在天4000多年。我知道,你对你传生的子民非常生气,甚至多次震怒。你也多次向我宣示,在你升天以后,便一直有一些你的不肖子孙,冒用你的名字欺骗后人,赚取权利、钱财和荣誉。他们一再以你的名义,辱没你的名声,却斥责那些维护你的英名的人“数典忘祖”。你托梦对我说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坚定了我的信心:不是我数典忘祖,而是他们多次在你的英名下胡作非为,滥造“经典”,欺骗无辜百姓!

两年以前,你就明确向我宣示:最使你厌恶的首先是鼓吹神机玄武的伪兵法。

你经常抱怨那些伪兵法,不但观念保守,而且满纸谎言。你抱怨他们,滥言“知己知彼”的空话,却不去努力发展侦查技术和侦查方法,甚至也不去理解敌人的语言、政治、经济和思维习惯,完全不能“知彼”。更使你愤怒的,是那些军事官僚为了贪污军饷,便谎报战绩,造假名册,练武摆花架子,使得各级军事指挥员完全不能“知己”。他们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却钻在那些陈腐的故纸堆里纸上谈兵,沾沾自喜。

……

……



当时,我只是觉得张功耀先生借黄帝之灵来“废除孙子兵法”令人好笑!我只想通过揶揄能让张功耀先生明白自己的实际状况:轩辕黄帝老祖宗:请您原谅,现在昂首挺胸站在您面前的现代弟子要准备废除《黄帝内经》等等等等。这实在不是因为弟子的不肖,而是因为您的学说太不科学了!

我觉得张功耀先生可能会把搬神弄鬼的文章自行删除,并恢复不该删除的科学论证文章,毕竟张功耀先生的身份不是普通民众。类似“托梦给我”、“向我宣示”等等实在是迷信和愚昧,不像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重点大学的科学哲学教授,更像一个中世纪神学院的教授。使人失望的是,张功耀先生缺乏“求是”精神和勇于承认改正错误的修养,反而变本加厉地糊弄大众,进行学术造假。今天的《祭轩辕黄帝文》他又进行了修改,在“滥造‘经典’,欺骗无辜百姓!”之后新增了这样一段内容:

你的教导使我刻骨铭心:“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是‘希腊祖先’的著作。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就是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不是‘希腊祖先’的医学。我的子孙们应该明白,所有哪些冒用我的名写的著作都是他们自己的著作,不是我的著作。他们败坏了我的名声,我的子孙都有权利起来谴责他们。他们犯了错误,任何人都可以起来发表反对、批评或纠正的意见。我的子孙这样做,是荣耀我,不是背叛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看到我的子孙还有追求真理的勇气,看到我华夏民族的希望!”

这真是明目张胆的科学造假!前面张功耀先生对黄帝说:“你已经在天4000多年。我知道,你对你传生的子民非常生气,甚至多次震怒。你也多次向我宣示,在你升天以后,便一直有一些你的不肖子孙,冒用你的名字欺骗后人,赚取权利、钱财和荣誉。” 后面自己就立即冒用黄帝的名字移花接木颠倒历史欺骗后人!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大师,公元前384年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他也曾经学过医学。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出生于小亚西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医术。成年之后,他在希腊、小亚西亚、北非等地游历行医,成为古希腊时期最负盛名的医生,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都是黄帝以后两千多年才出生的外国人。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能有可能知道中国的先祖是黄帝,而离世黄帝两千多年怎么会知道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怎么会告诉任何人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如今张功耀先生怎么敢随意假造一个黄帝托梦?而且大言不惭地告诉大家他对荒谬的真梦假梦深信不疑甚至刻骨铭心!

我对张功耀先生对迷信的如此中毒之深感到震惊!我对张功耀先生进一步如此大胆地借古人假造学术而感到痛心!但愿张功耀先生不要继续执迷不悟,沿着传播迷信和科学造假的道路走下去。但是,我又发现张功耀先生还涉嫌家谱造假。张功耀和讯博客的早期作品有《张功耀是西汉留侯张良第89代孙 》,这篇原创于 2006-06-03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张功耀家谱(祖孙系列)

黄帝(汉族始祖)→挥(张姓始祖)→昧→台骆→伊源→候→立方→坤→敦吾→郊→重熙→吴光→天杰→钦若→榆→临→宜→阳→安→考→承→喾→琦→希→燧→秦→还→纯→质→康→启→立→瑰→秩→庖→颢→洙→逸→都→助→须→圆→萧→昶→浚→惠→谊→稳→元→正→炳→辰→本→灼→兖→灵→宏→道→仲→逸→伯谦→信明→实→禹臣→元驭→熙→元叔→奉义→高陵→宜武→侯→老→君臣→趯→骼→进明→孟谈→抑朔→开地→平→良(西汉留侯)→不疑→典→默→金→万雅→明→国真→箕→壮→凤→允→皓→宇→才→忠→某→孟成→肃→平→茂→骏→华→韪→桂→星光→品端→轩→次恭→永能→甫之→宏简→纶→隆→应春→子犯→金→俊→守礼→君政→子胄→宏愈→九龄(唐朝宰相)→拯→藏器→敦庆→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简→载→景昌→端→仲祥→宾国→扬国→化孙→祥云→腾辉→昭上→昊渐→敏承→先俸→君绍→启明→文宗→仲良→艺兴→山贤→崇森→隆凤→士乔→问仁→嘉元→习孔→乾彩→可均→乔山→月老→永发→俊魁→才贤→声祥→继富→树清→功耀



关于这篇文章的来源张功耀先生以“匿名者”的身份告诉大家:“我研究过《张姓源流》和我们祖上遗留下来的《张氏族谱》。我按照倒推法,建立了这个瓜藤脉络。历代同族兄弟中,凡血缘上与本人不相连的分支,均被忽略了。”

6月11日有网友这样评论:“我觉得您一方面不遗余力的贬低中国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又拿这种毫无根据的、按照现代科学看也毫无意义的“祖上阔”的家族谱系来抬高自己。我觉得这挺可笑的。”对于涉嫌造假和抬高自己,张功耀先生的辩解是:我没有宣扬“祖上阔”,只是我进行族谱研究的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让我们查一下中华文化信息网对张姓起源的摘要:(http://www.ccnt.com.cn/china/surname/origin/index3.htm)张姓人口略少于李姓和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黄帝娶妻子嫘祖,生子名挚,曰少。少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于三个诸侯国。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

假设的确是西汉留侯张良的第89代孙,张功耀先生靠倒推《张姓源流》就自封为“黄帝裔孙”显然是不科学的,张先生必须要证明自己是“挥(张姓始祖)”的真传,而不是春秋晋国的张姓后裔或者是被赐姓改姓张者,此举关系到是否张姓正宗和黄帝第169代裔孙的真假。张功耀先生做了这个必要的证明工作吗?没有!所以张功耀先生就有对其家谱造假的嫌疑。再假设张功耀先生的确是“挥(张姓始祖)”的真传,他仍然排错了辈份。从黄帝到挥(张姓始祖),至少之间还隔了一代,因此张功耀先生只能是在169代之外。跪在黄帝面前自称是“第169代裔孙张功耀”表面似乎虔诚,实际上已经有愚弄先祖黄帝之嫌。“第169代”真伪不辨的张功耀已经在混乱身份、哗众取宠、亵渎祖宗、冒天下之大不违。

张功耀先生是科学哲学教授,从不肯轻易认错,需要更专业的证据和资料。我去了各大图书馆和书店,找到了具有权威性的著名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黄帝》专著(三联书店,2005年3月北京第2版),其中有一节是讲黄帝的子孙,第37页说:“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蒇(草头下咸,字库无,且以蒇代之)、任、荀、僖、姞、儇、依。我们可以要求张功耀先生对从黄帝到挥(张姓始祖)做出进一步考证和解答。

汉张留侯祠张良庙(http://www.xtour.cn/2004-7/200471155916.htm)介绍说,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后,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而对照“张功耀家谱”,却没有张鲁。显然“历代同族兄弟中,凡血缘上与本人不相连的分支,均被忽略了。”也同样显然,修张良庙的张鲁后代会认为自己家系才是正宗的,并有先人庙寺为证,而张功耀“进行族谱研究”的结论是违背历史的,“张功耀家谱”不是正宗的,是伪造的。张良庙进一步的介绍还让我们知道张良原本并不姓张而姓姬:张良出生于公元前 185年,安徽亳州人,号称姬公子,其祖父姬开地,父亲姬平,都相继为韩国相国,侍奉过五朝君王。及韩国灭亡,张良为了报仇雪恨,不畏强敌,乃决心刺杀秦始皇。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马上令力士抛出120斤重量的大铁椎,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力士当场被擒,触树而死。姬公子便隐名匿姓(改为张良)逃亡到下邳。“搏浪飞椎”的典故源于此。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从“张功耀家谱”中能找到张良父亲平和祖父开地,但此时已经姓姬不姓张!姬姓族谱怎么又变成张姓?怎么能与挥(张姓始祖)对应?张功耀需要自圆其说。张姓的是非原本是他张家的事,但是今天,张功耀却进一步斗胆以我祖轩辕黄帝第169代裔孙自居,挑衅所有外姓,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远古中华大地,有两个部落最有名:一个是偏居西方的姜姓部落,炎帝神农氏是他们的首领;另一个是偏居东方的姬姓部落,黄帝轩辕氏是他们的首领。这两个部落繁衍扩张,又融合混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神农尝百草,是中医中药的最早开拓者;黄帝则羲和占日,常仪占月,令大挠作甲子,使容成作调历,是阴历的鼻祖。黄帝也进一步发展了炎帝的防病治病经验和理论,后人形成《黄帝内经》,成为几千年中医中药的元典。炎黄时期距今五千年,当时情况只有传说,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尊重历史,谁都不敢随便说自己和黄帝的瓜藤脉络如何,和炎帝的渊源血脉又是如何,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而共荣。

张功耀先生标新立异地把自己从“炎黄子孙”大众中拔高成“黄帝裔孙”,可能是因为他认定中医中药一切是“零已知世界”,都是假的而应该废除,因此神农尝百草也是假的,也要废除,所以他不愿意做“炎帝子孙”,而自封为“黄帝裔孙”。张先生要做蠢事敬请自便,但亿万“炎黄子孙”不允许任何人打着黄帝反黄帝,不允许为沽名钓誉而胡乱“废除中医”、“废除阴历”、“废除孙子兵法”。有人胆敢如此造孽,天理不容,将会招致神人共怒,请张功耀先生慎之又慎之。制造迷信,传布伪学,与重点大学教授的品行要求不符,请张功耀先生自重之再自重之。因此建议张功耀教授从博客上自行删去这两篇迷信太多、错误百出的歪作,以提高张功耀博客的科学水准和道德含量。

科学是允许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的。但是,回避错误,甚至坚持错误不改,纵有巧舌如簧,党朋为奸,最后仍然是失道寡助,会被大家认出伪科学的本来面貌而遭唾弃。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科学就是在和伪科学的斗争和较量中不断成长的。


杭州王明华 06/08/29(详细讨论请登陆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张功耀是黄帝的169代裔孙,
我这记载到我们这辈只94世,
他应该叫我们什么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 ...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2:49



   谈到郭子仪,因本人姓郭,所以一谈

天下郭氏同根共祖

  http://www.sx.xinhuanet.com/dfzx ... ontent_17323951.htm
今日汾阳 【日期】: 2009-08-06 【来源】:汾阳新闻办  
    郭氏起源于何地?得姓于何方?史书记载不一,后人考证各异。世界郭氏宗亲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郭时礼先生就撰文指出:"郭氏家族起源于何地,受散居世界各地及国内郭氏后裔所关心与探讨,更受到山西省汾阳县(市)、阳曲县,陕西省华县等各地历史学者、地方首长、地方人士之关心,纷纷成立研究会,撰文研究探讨。郭氏后裔,希望能得到没有争议性的结论,俾能做为郭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更盼望郭氏起源地,能成为世界各地华人考古、寻找遗迹与观光之地。"

    笔者在撰修《汾阳郭氏郭村支谱》中,经过多方考证,已有明确认定。在此基础上,又搜集查阅大量史书资料,与本族宗亲、郭氏研究学者探讨,特别是为纪念汾阳王诞辰1300周年由山西省社科院李吉、马志超编著的《郭氏史略》、世界郭氏宗亲会秘书长郭时礼编著的《郭氏源流》,两书作者借助自身的方便条件与学识地位,基本上将郭氏史料大都查阅,有关论据、论点、论证尽收其中,这就为郭氏研究梳理出线条,提供了方便。

    先说起源,虢叔公为郭氏始祖,这一点别无他议。而虢叔公与虢仲公谁封东虢谁封西虢史书记载就有不同。虢叔公封在西虢,有大量记载,笔者在《汾阳郭氏郭村支谱》中也这样认定。而后读《郭氏史略》与《郭氏源流》,又有宋代乾佑年间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戊卷》称:"虢·郭,仲之封,为西虢,在西歧。今凤翔县。东迁之际,自此之上阳(亦称陕州、陕县,今三门峡市),为南虢矣。其处者为小虢,秦灭之。亦俱曰虢。""东虢·叔之封,制也。今郑之荥阳有虢亭,台冢在焉。或云仲封者,非。""南虢·上阳是。今虢之虢,略正曰南虢。以其仲后所封,故亦号西。""北虢·男爵。今陕(州)理西四十五里,故虢城是。是为太阳(亦称大阳、下阳或夏阳)。佑以此为仲邑,仲后也。""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之平陆(平陆称过大阳县,曾归属陕州)。汉夏阳城又在韩城东北百三十。"以上记载东、西、南、北、小五虢分明,只是将北虢也为仲后有误。

    《郭氏史略》还引载1991年12月出版之《汉语大辞典》八分册850页"虢"字条:"虢,古国名,西周文王弟虢仲之封地。故城在陕西宝鸡市东者,为西虢。""虢叔之封地,在今河南省城皋县虢亭镇,称东虢。""平王东迁,西虢迁上阳,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称南虢。""西虢迁徙后,支族留居原地者为小虢。""此外虢叔有别支,地居山西省平陆县大阳镇之南,滨河之北者,称北虢。史称假道灭虢,即此。"

    另有《春秋公子谱》云:"虢叔之虢,谓之东虢,在荥阳为郑所并。"应劭注曰:"荥阳古虢国,今虢亭是也。"《通鉴前编》云:"武王十三年,封虢仲于西虢。"苏辙《古史》:"虢仲为西虢,晋献公所灭,虢叔为东虢,郑所灭。"

    以上记载,明确了"五虢"定位。而《史记·郑世家》,还对东虢为郑所灭的经过有详细记述:"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母弟郑友为桓公,地在京北一带(今陕西大荔)。周幽王继位,加封郑友为司徒,为周室卿士。"郑桓公见幽王无道,周室之乱将生,于是向太史伯请教避祸之计。太史伯答曰:"独洛邑之东,河、济之南可谓长久立国之地。"并分析说,其地近在郐、虢,二君贪财好利,百姓不附,恃险亲敌,不修武备。你现在位居司徒,位高权重,可向天王请求移郑国之民于虢、郐之间,天王必然答应,虢、郐之君也不敢拒绝。一旦郑国移民于郐、虢之地,则二国早晚在郑的掌握之中。郑桓公依计而行,果然郐、虢二君迫于天王命和郑桓公权势,献出十邑作为郑国移民食采之地。及至周平王东迁洛邑,郑桓公因平定犬戎之乱,以身殉国。郑武公继位,因拥立护送平王之功,深为平王所倚重。在周平王支持、默许下,郑武公于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掉郐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出兵伐虢,尽收东虢之地,虢叔(虢叔公继者)死于制邑。相传今河南荥阳虢亭附近有其坟冢遗址。历时三百余年的东虢至此灭亡,郑国迁都于荥阳,史称"新郑"。《春秋左传》中有一段"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述,郑庄公对其母后武姜的答复中,也再次印证了虢叔死于制邑的这段史实。

    由于郑武公灭虢吞郐扩张势力的作法,招致诸侯各国的不满,为平息众怒,周平王寻求虢叔裔孙序,封之于夏阳。夏阳亦作下阳,其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濒临黄河北岸的太阳渡附近。因其与西虢东迁后于黄河南陕县新台之南虢隔河相望,故史称北虢。

    这里又引出一个需要弄清的重要史实:序公封地。《郭氏史略》一书中指出:"若细加推敲、查对史籍,就会发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渊源的记述,多有失误。"具体指出历史年代误差较大;地域概念混淆不清;颠倒了虢仲与虢叔两个历史人物;混用古今地名,导致后人误解。《郭氏史略》指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颠倒了虢仲、虢叔的身份,对'阳曲'作为虢序初封之地未加标注,使人理解为'今之太原阳曲'。但'阳曲'之名,在汉代以前并非行政建置之专用地名。据王轩、杨笃等纂修的《山西通志·沿革谱》所载'太原府阳曲县'条目称:阳曲在汉代为狼孟,'魏武(曹操)始徙阳曲民于太原郡北四十里狼孟南境筑城居之。阳曲之名始此。'"还有《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此阳曲始置于西汉。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超过系舟山,来到太原北郊狼孟在地,筑城居之,始名阳曲。《阳曲县志》也明确指出:"'阳曲之得名始于汉。'也就是说东周之阳曲与汉代以后之阳曲并非同一地域。汉代以前'阳曲'的正确理解,应以东汉应劭解释较为贴切,即:'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据此,周平王封虢序于阳曲之地理位置,在汉代以前应理解为'黄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的地域泛称,而非某一专设行政位置。"从平陆大阳镇所处之地理位置特点来看,它濒临黄河北岸,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之处。黄河千里迢迢,沿秦晋二省交界处吕梁山脉穿行而下,至此折而向东,可谓"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堪称名实相符的阳曲。至今平陆县境内尚存大阳古城遗址,并有郭垣、郭堡等与虢序受封相关的地名和传说。"何况《路史·国名记》中就明确记载:"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之平陆。"《郭氏史略》这样结论:"虢序初封之地当以《春秋左传》、《史记》、《国语》、《路史》等记载的'夏阳'为宜。"虢序受封夏阳之后,因国小力微,终于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以"屈产之乘(良马)"、"垂棘之璧(美玉)",借道于虞,一举吞灭。

    弄清东、西、南、北、小五虢国之位置与存亡,明确虢仲、虢叔之封地,再考对序封阳曲所指与背景,自然而然就会认定《左传》、《史记·晋世家》记载之可信:虢改为郭,只能在晋灭虞、虢,毁其宗庙,迁其族人,将虢氏、虞氏举族迁徙至汾阳虢城、虞城的公元前655年之后;虢叔裔族在流放之地,流放之时为避祸而不得已才改姓。山西汾阳就是郭氏得姓之地、郭氏之源。而且,还有《太平环宇记》"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汾阳县志》、《孝义县志》"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置瓜衍县。"汾阳虢城老人文孟华也见证村中曾有"晋献公假途灭虢迁其人于此,置瓜衍县治此,取名虢城"的碑文等相同记载。当然,"举族迁徙",只能是其首要人物,绝大多数,不可能一个不漏,这就出现了史书所载流落他乡的虢叔后裔。而虢叔后裔不论流落何方,都为同祖。他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不应该也不可能都是郭氏之源。

    这里需要重提一下阳曲郭氏。《山西通志·沿革谱》与《阳曲县志》已表明,阳曲县得名,并非于周,而在汉代;序封阳曲也非今之阳曲,而在平陆一带。因此,阳曲郭氏,同样也是汾阳郭氏的一个支流。说到阳曲,引出太原。太原郭氏原也为汾阳郭氏,只是缘于太原是省府,汾阳置于管辖之下,以致好些文史记载就将汾阳郭氏称之为太原郭氏;汾阳、汾州郭氏名人以太原冠名,如郭氏家族中与子仪公齐名的林宗公,本为汾州介休人,又居州所在地汾阳城,闭门讲学,生徒数千,至今汾阳城内有其宅址,而史书记载却称其为"太原介休人"。由此而论,唐颜真卿为子仪公父敬之公撰修碑文所称"代为太原著姓",也即汾阳著姓。再者,阳曲地名的误解,序公封地的错位,也是将汾阳郭氏称做太原郭氏的一个原因。今将阳曲地名、序公封地考清,历史疑团也就随之而破。

    对于汾阳郭氏,还须破解一个疑团,因为有汾阳始名于明代万历23年的误传。其实,从春秋开始,汾阳就叫汾阳。《史记·晋世家》与《国语》中,都有春秋时晋国公子夷吾欲复辟,曾对大夫里克允诺:"诚得立,封子汾阳田百万"的表述。为避祸里克后改姓相里,汾阳至今有里克后裔及大、小相(里)村,还有《相里金神道碑》。清·乾隆《汾州府志》载:"宋初……汾州兼西河郡军事,后又改汾阳军事。""胥鼎,贞佑二年五月,宣宗将南度,留为汾阳军节度使"。"乌本伦德升……集庆军节度使改为汾阳军节度使"。明·万历《汾州府志》载:"介休县靖康(宋,公元1126年)后没入于金,置汾阳郡管介休"。孝义县"金天会4年(公元1139年),娄室入汾州,后定汾阳军节度孝义县"。现存汾阳市博物馆的三块唐代墓志铭,一块金代墓志铭,两块元代碑,还有民国初年两度出任汾阳县长王育昌所编《汾阳县金石类编》中,从宋代到明代万历23年的17块碑文,都明确刻记汾阳当时就叫汾阳,而且与郭子仪同时期的岑参及杜牧等在诗中也有提及汾阳称谓的诸多佐证。

    郭氏起源、郭氏得姓还有他说,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笔者只引《环球郭氏宗谱》中《郭氏源流说》一段文字作结论:"经魏晋南北朝崇重门第之后,多以古代黄帝之胄裔相羽饰,历世久远,屡经兴亡,播迁转折,转徙流离,故老不存,谱传失散,而欲更有详以稽考,亦已难矣。要之既占为郭氏,则众流同源,固不碍其有同姓之亲也。"此一论述,早已成为古往今来海内外郭氏之共识。郭氏家族同根共祖,无论史书记载,还是各地郭氏家谱、碑文,或者口头相传,绝大多数郭氏后人都认定来自汾阳,并以汾阳做堂号、刻门额、制香盒,以"汾阳郭氏"自居,称汾阳为郭氏家族根之所在。据不完全统计,海外郭氏宗亲会名称中冠"汾阳"二字的就有14个之多,就连旅居日本的郭氏后人,起名也冠以"汾阳"二字。

    2004年8月8日

    此文发表于《文史月刊》2004年12期,还以《汾阳为郭氏之源》发表于台湾出版的《山西文献》66期,并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收入《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郭氏是何时迁到象山的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郭姓是一家郭氏宗亲会在虢国博物馆祭祖   
天下郭姓是一家 郭姓祖根在虢国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祭祖仪式在虢国博物馆隆重举行
http://www.guostate.com/forum/in ... =1&action=topic

三门峡是西周晚期虢国所在地。近年来,随着虢国墓地考古的重大发现、虢国博物馆的开放及对虢国文化研究的不断深作为郭姓的衍源地,这一研究成果已得到世界郭姓的认同。经过前期筹备,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郭宗清先生率领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恳亲团一行80人于10月16日到三门峡寻根祭祖。世界郭氏宗亲总会设在台湾,在美国、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设有分会。此次恳亲活动在三门峡停留5天,其重要活动是10月17日上午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进行的祭祖活动。。
‘’维我郭氏,源远流长;周封虢叔,得氏滥觞……”10月17日上午,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祭祖仪式在虢国博物馆隆重举行。来自台湾、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恳亲团80余人,以及来自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河南新乡的郭氏后裔一起垂首鞠躬,缅怀先祖列宗,畅表后裔思念之情。市郭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郭恩奇出席仪式。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气势恢宏的对联将整个祭祖现场衬托得无比隆重。当天上午的祭祖仪式由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秘书长郭信吉主持,郭宗清担任主祭,来自美国的郭礼哲恭读了祝文。最后,所有恳亲团成员一齐向列祖列宗行三鞠躬。整个仪式持续约十分钟,简洁而隆重。
另;10月17日下午,市海外联谊会、市郭氏文化研究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郭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举行联谊活动,追思先祖业绩,共叙同宗情谊。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郭宗清,副理事长郭文龙、郭富贵,秘书长郭信吉及副市长张君贵,市郭氏文化研究会顾问郭绍伟、名誉会长韦守信、会长郭恩奇等出席联谊活动。
联谊会上,郭绍伟说,举办联谊会对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地的郭氏宗亲常回家看看。
张君贵指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不远千里来到三门峡寻根祭祖,观光恳亲,这对增加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三门峡在海外的影响,促进虢国文化和郭姓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张君贵向各位宾朋介绍了我市概况及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联谊会上,韦守信向世界郭氏宗亲总会赠送了铜鼎,郭宗清则向虢国博物馆赠送了“祖德千秋地,宗基万世存”的匾额。我市部分专家学者向远方的宾朋介绍了虢国的历史与文化、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虢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以及郭子仪与三门峡等内容,引起了各位郭氏后裔的强烈共鸣。
当晚,我市还举办了以古典乐器演奏和传统剧目清唱为主的《根在三门峡》慰亲文艺演出。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16 13:30 编辑
你们郭氏是何时迁到象山的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3:16



    族谱家谱在文革中已经毁损,但昌国的两个郭姓(两支太祖坟均在),均是在明中叶随戚继光从福建迁涉而来。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涯海客 于 2010-10-16 15:54 编辑

回复 20# 沧海明月


    明月,看起来你的谱还是张功耀的谱比较靠谱呢,4000多年了怎么会只有94代呢?169代还相对有点意思。


又回去看了看,你还得在前面加上60代,那是154代。实在也有点不靠谱,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8年),现在是公元2010年,两者相加4600年,除以154约等于30,太晚婚晚育了吧?要知道一直在现中国之前都是十七八之前结婚生子的,难不成历代祖先多数是“甩脚桶”?所以谱的水分真是很大的。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沧海明月


    明月,看起来你的谱还是张功耀的谱比较靠谱呢,4000多年了怎么会只有94代呢?169 ...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5:43



    如果按照你这样算法,张功耀的也平均在27岁一代,30岁和27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什么概念呢?
  远的不说,就从我们太太公这代算起,同个起点,生了五个儿子,到现在,长房的,孙子年龄比我还大几岁
  难道你郑家和你年龄差不多,但是代数却没差一代以上的人吗?
  更不用说十代以上,长幼年龄相差大,到下面代数也大,这是常识

  台州黄岩还有个《王丛德研究会》,王从德后裔几千万,所以我这个谱决对可靠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沧海明月


    所以我没有说他的靠谱,只是比较靠谱而已。实际上都不怎么靠谱 。你说的,最多也就是从王丛德前面几代起靠谱罢了,再往前那也难说。说上绕口令了。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族谱家谱在文革中已经毁损,但昌国的两个郭姓(两支太祖坟均在),均是在明中叶随戚继光从福建迁 ...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3:27


象山姓氏多是迁入:
  石浦以前多从天台、三门、温州、台州、福建等迁入,刚迁入居住在石浦福建街和石浦延昌

据县志载,象山历代有八支许氏族人从各地迁来,其中一支于康熙五十七年由许云萼从粤东迁入石浦
  
由民国 陈汉章编纂《象山县志》中记录,邵氏在明洪武初,自余姚迁,分居在昌国卫,横弓岙、交绾、东史
  
墙头欧、陈两姓居多。《陈氏家谱》载:宋咸淳间(1265-1274),始祖梦月充任象山椽史,从鄞县姜山迁象,卜居大雷山北。《欧氏宗谱》载:宋仁宗时(1023-1056),始祖大都福州人,任明洲录事参军,致仕归隐,始迁象邑西乡伊家山。元至正间(1341-1368),其十三世孙欧诚、欧垚从伊家山迁入墙头。

丹城北门村有姜、钱、周、何、梁、冯姓,《(民国)象山县志》载,姜姓祖晟,原为建州刺史,唐乾符间(874~879)自广南航海至象山;钱姓祖延庆,宋时为会稽丞,自台州迁陈山,分支居县城;周姓祖思仁,宋时任玉泉场大使,自奉化迁入;梁姓祖宗敏,宋乾道间(1165~1173)自福建迁入;冯姓祖澄溪,明嘉靖间(1522~1566)自慈溪迁入;张姓祖永宁,明时自乐清迁入;王姓祖天才,清康熙七年(1668)任象协守备,自鄞县迁入;朱姓祖汝琦,清康熙间自镇海迁入;俞姓祖绍庭明代迁入;何姓祖德宏,清嘉庆间自鄞县迁入。

..........................................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16 18:57 编辑

29# 沧海明月

你有心研究这个,很好的事情。

古代交通不发达,象山为多山地区,山多路窄,甚至无路,从陆地到象山,车马难行。但若海上到达,则容易得多,哪怕是万里舟行。

由于外界难以进入,乱世时期,象山半岛往往成为古人躲避战乱隐居之地。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问祖可能是人之本性。“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追问,它的探索肯定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6 19: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