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

[复制链接]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4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
王氏世系传承表 (自黄帝至太子晋世系)
   人文始祖: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8年)。姬姓,少典之子。黄帝娶有4妃: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四室生有25个儿子。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元妃,生有2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
    黄帝二世:玄嚣,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蟜极,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帝喾,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后稷,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
    黄帝六世:不窋,又称叙望不,后稷子。母日姞氏。佐大禹,亦官大司农。
    黄帝七世:鞠陶又称鞠,不子。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
    黄帝八世:育
    黄帝九世:抚
    黄帝十世:拔
    黄帝十一世:膺
    黄帝十二世:胜,胜公仕夏
    黄帝十三世:含章
    黄帝十四世:郝
    黄帝十五世:乾
    黄帝十六世: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周道始兴。
    黄帝十七世:堃,堃公仕商,袭爵
    黄帝十八世:庆节,庆节继爵
    黄帝十九世:皇仆,字元音
    黄帝二十世:太素,袭爵
    黄帝二十一世:国华,继位
    黄帝二十二世:差弗,继位
    黄帝二十三世:绍穆,继位
    黄帝二十四世:承启,继位
    黄帝二十五世:殷仲
    黄帝二十六世:怀德
    黄帝二十七世:毁隃,继位
    黄帝二十八世:超,继位
    黄帝二十九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袭爵。
    黄帝三十世:至详,继位
    黄帝三十一世:尚贞
    黄帝三十二世:高圉,字侯侔。公元前1358年—公元前1298年在位。
    黄帝三十三世:亚圉,高圉子,字云都。公元前1297年—公元前1193年在位。
    黄帝三十四世: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公元前1192年—公元前1158年在位。
    黄帝三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由豳迁岐,居岐之阳,实施翦商。公元前1157年—公元前1139年在位。
    黄帝三十六世:周公季历(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1065年),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娶挚任氏女太任。公元前1138年—公元前1100年在位。
    黄帝三十七世: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公元前1099年—公元前1050年在位。
    黄帝三十八世:周武王姬发,姬昌子。公元前1049年公元前—1043年在位。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黄帝三十九世:周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6年在位。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黄帝四十世:周康王姬钊,成王子。公元前1005年—公元前980年在位。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黄帝四十一世:周昭王姬瑕,康王子。公元前979年—公元前961年在位。“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黄帝四十二世:周穆王姬满,昭王子。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23年在位。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黄帝四十三世:周共王姬伊扈,穆王子。公元前922年—公元前900年在位。
    黄帝四十四世:周懿王姬囏,共王子。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75年在位。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黄帝四十五世:周夷王姬燮,懿王的儿子。公元前865年—公元前858年在位。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黄帝四十六世:周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41年在位。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黄帝四十七世:周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 82年在位。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黄帝四十八世:周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公元前782年—公元前771年在位。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黄帝四十九世:周平王姓宜臼(约前781-前720)。周幽王之子,母亲申后是幽王的正室。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
    黄帝五十世:姬泄父,姬宜臼次子,早死。
    黄帝五十一世:周桓王姬林(?—前697年)。姬泄父次子,周平王孙,太孙赤之弟。公元前720-前697年在位。周桓王姬林有子三:太子佗、王子成父、王子克。
    黄帝五十二世:周庄王姬佗(?—前682年),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在位十五年。公元前697-前682年在位。
    黄帝五十三世:周惠王姬阆(?—前652年十二月),他是周庄王的儿子,在位25年。公元前677-前652年在位。
    黄帝五十四世:周襄王姬郑(?—前619年)。周惠王子。惠王病死后继位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位33年。
    黄帝五十五世:周顷王姬壬臣(?—前613年),周襄王之子。前619年至前613年在位。
    黄帝五十六世:周匡王姬班(?—前607年)。周顷王子。顷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13-前607年在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死后由弟定王瑜即位。
    黄帝五十七世:周定王姬瑜(?—前586年)。周匡王子。匡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07-前586年在位。在位21年,病死,葬处不明。
    黄帝五十八世:周简王姬夷(?—前572年)。周定王子。定王死后继位。公元前586-前572年在位。在位14年,至前572年九月病死。
    黄帝五十九世:周灵王姬泄心(?—前545年十一月癸巳日)。周简王之子。简王死后继位。公元前572-前545年在位。周灵王有二子,太子姬晋(前565年—前546年)。次子姬贵。   
    黄帝六十世:太子姬晋(前582年五月—前546年)。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也被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侨),娶姜妃,子二:长子宗敬,次子宗恭未祥。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  
    王氏始祖:姬晋(公元前582年五月—前546年),周灵王太子,字子乔,又称王子晋。春秋时洛阳人。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居并州太原城郊唐坂里,今山西太原东建有晋祠。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烈仙传》则曰:周灵王太子晋,聪明天纵,善吹笙,作凤凰鸣,年15娶累氏为夫人,16岁游伊洛之间,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宾而天仙。
    王氏第二世:王宗敬(生于公元前567年),一名崇敬、宗恭,字元镜。春秋时太原(一说平阳)人。周敬王(公元前519-476年在位)时,官至司徒,有功于朝,敬王赐姓,显王追封,以王为氏,遂为受姓之祖。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卒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二:凤、然。
    王氏第三世:王凤,一名仕蠲(公元前541年三月生),崇敬长子,为周司空。卒葬晋阳唐里邨,配郭氏,系太原守郭显女。子二:覃、石。【次子王石,明易理。有子一曰诩。▲王诩,系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号鬼谷子,世称鬼谷先生】
王氏第四世:王覃(一名王知瑜),凤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避,不就。娶温氏,生子一:渠。
    王氏第五世:王渠(一名王恙),周司徒。春秋末期太原人。娶刘氏,子二:庄、丰。
    王氏第六世:王丰(一名王昱),渠的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於鞏,葬北邙山。配胡氏子一:芝。
王氏第七世:王芝(一名王颖),周“东都城守”,以孝闻名,勇猛过人,力能举鼎,为广武将军。娶钟氏子一:亿。
    王氏第八世:王亿(一名王荣),曾任周司徒,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终不受。娶戴氏,子一:错。
    王氏第九世:王错,战国时洛阳人。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在魏惠王登上皇位时,任大夫,荐庞涓以自代,魏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生子二:墳、蕡。
王氏第十世:王墳,一名王贲,战国时洛阳人。错长子,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王氏第十一世:王谕。魏上将军,配上官氏一子:息。
    王氏第十二世:王息,魏司寇上将军,卒封忠烈侯。配钱氏,生子二:恢、昱。
    王氏第十三世:王恢。仍为魏司寇,封尹阳君。配姜氏,子一:翦。
    王氏第十四世:王亢。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王氏第十五世:王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王氏第十六世:王翦,生于公元前285年。20岁拜为将,战国、秦时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赠武城侯。秦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子六,贲、戊、勇、刚、毅、乙。
    王氏第十七世:王贲,翦长子,字典武,秦时频阳人。秦大将军,封武陵侯。配吕氏,子一:离,女一:适武安侯马兴。
    王氏第十八世:王离(?—公元前209年),贲子,字文明,秦末时频阳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娶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女,子二,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秦二世时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自殉后,他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就再也没有返回老家频阳,而是举家迁往山东琅邪皋虞避乱。【长子王元,在兵荒马乱之中,举家避难于山东琅琊,后徙居临沂,世称为“王氏琅琊祖”】。
王氏第十九世:王威:离次子,字武,秦汉之际先迁琅琊后归太原。曾任汉扬州刺史,为太原支始祖。
    王氏第二十世:王志
    王氏第二十一世:王珣
    王氏第二十二世:王言
    王氏第二十三世:王山寿
    王氏第二十四世:王嵚
    王氏第二十五世:王彝
    王氏第二十六世:王彛
    王氏第二十七世:王朂
    王氏第二十八世:王励
    王氏第二十九世:王霸,字儒仲,东汉太原广武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以病归,隐居守志,矛屋篷门,连征不至,以寿终。后封淮陵侯。生殷、咸二子。【长子王殷传山西祁县王氏一系,唐时称“乌丸王氏”】
    王氏第三十世:王咸,后定居太原郡的治所地晋阳县,形成晋阳王氏。
    王氏第三十一世:王甲,乃王霸之孙,亦号征君,迁徙于祁。
    王氏第三十二世:王甫
    王氏第三十三世:王畟
    王氏第三十四世:王怡
    王氏第三十五世:王泽,字季道,任雁门太守,生子二:默、昶。【长子王默,在西晋时官居尚书】
    王氏第三十六世:王昶,字文舒,三国魏时太原晋阳人。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子四:浑、深、沦、湛。【长子王浑,字元冲,三国魏、晋太原晋阳人。王昶长子,官魏东中郎将,袭封京陵侯,晋尚书仆射,侍中,司徒,录尚书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王氏第三十七世:王湛(249-295)。字处冲,王昶幼子,官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尚书郎,文学家。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王氏第三十八世:王承,字安期,晋太原晋阳人。王湛子,官东海太守。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承生述。
    王氏第三十九世:王述(303-368),字怀祖,晋太原晋阳人。王承子,官会稽内史,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尚书令。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生三子:坦之、讳之、虔之。
    王氏第四十世:王坦之(330—375)。王述长子,字文度,左卫将军,兰田献侯。官侍中,州大中正,中书令,丹阳尹,袭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生恺、愉、国宝、忱。
    王氏第四十一世:王愉,字茂和,东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前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子六:绥、缉、纳、约、殷、绶。
    王氏第四十二世:王殷愉公五子。云中太守,生苗、秀。
    王氏第四十三世:王秀,殷公次子。生蝌。
    王氏第四十四世:王蝌,秀公之子。生子四:越、超、赴、趋。
    王氏第四十五世:王超,蝌公二子。字元达,隐居教授,生隐。
    王氏第四十六世:王隐,超公之子。生潭。
    王氏第四十七世:王潭,隐公之子。字澄源,隋文帝(589—604在位)时为国子博士,生旅、罕。
    王氏第四十八世:王罕,潭公次子。生祥、礼。
    王氏第四十九世:王祥,罕公长子。生简、檟。
    王氏第五十世:王槚,祥公次子。生音。
    王氏第五十一世:王音,简公之子。生杰、隆。
    王氏第五十二世:王杰,音公长子。生仲华、奎。
    王氏第五十三世:王仲华,杰公长子。由晋阳迁居钱塘(今杭州),生稷。
    王氏第五十四世:王稷,仲华公之子。生业。
    王氏第五十五世:王业,稷公之子。生架。
    王氏第五十六世:王架,业公之子。生彦。
    王氏第五十七世:王彦,架公之子。生子三:从侍、从德、从儇。
    宁溪始祖,王氏第五十八世:王從德(生于847年),彦公二子。唐大理寺少卿,迁黄岩宁溪,乃宁溪高祖。生惟勤、惟善、惟宏、惟能、惟贤五子。长子惟勤,迁左原;次子惟善,迁吉岙;三子惟宏(继昌),迁秀溪;四子惟能,迁车溪;幼子惟贤,居宁溪。
    王氏第五十九世:王惟賢,從德公五子,字明善,号东山处士。有三子:可与、可权、可止。参见《滋溪文稿》卷17《王惟贤神道碑》
    王氏第六十世:王可止,惟賢公三子,字一定,号秋严居士,子三:文  、文谅、文炳。
    王氏第六十一世:王文炳,可止公三子,字守容,号宁源居士,子
    王氏第八十七世:王延辉,子一:循敬
    王氏第八十八世:王循敬,延辉公之子(生于1788年),嘉庆年间从台州黄岩迁居至高塘渔台,子三:昌玉、昌池、昌堂
    王氏第八十九世:王昌玉,循敬公长子,字彝,配郑氏,坟在高塘黄沙岙,子一,盛和。
    王氏第九十世:王盛和,昌玉公之子,字宪顺(生于1841年),光绪年间从高塘岛迁移至金星平阳厂村,配项氏,子五:圣友  圣富  圣木  圣貴  圣財
    王氏第九十一世:王圣贵,盛和公四子,配陆氏,子五:克森、克根、克银、克标、克良
    王氏第九十二世:克字辈
    王氏第九十三世:天字辈
    王氏第九十四世:秩字辈
    王氏第九十五世:以字辈
    王氏第九十六世:遵字辈


此世系根据《浙江象山平阳厂渡首王氏宗谱》及临海族叔王天佑《王氏世系传承表》编制,缺六十二世至八十六世资料。
红钳蟹 发表于 2010-10-15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有小芳 发表于 2010-10-1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哥您辛苦了,我代我妈妈感谢你,哈哈
山鹰猎狐 发表于 2010-10-1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星好像姓王的不多的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5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星好像姓王的不多的
山鹰猎狐 发表于 2010-10-15 09:25



    金星平阳厂村就有前王,后王,中央王,三支王姓
  中央王就是我们这支渡首王氏,现有人口200多,
  渡首王为黄岩宁溪王氏分支,始祖为唐大理寺少卿王从德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生明月,皓空起相思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10-1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不姓王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勿忘天堂


    我知道你姓张。


想不到楼主还是黄帝他老人家遗留下来的一个分子,失敬啊失敬!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勿忘天堂


    我知道你姓张。


想不到楼主还是黄帝他老人家遗留下来的一个分子,失敬啊失敬 ...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5 21:45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炎黄子孙,这话你应该听到过吧

   如果你根据宗谱一直上溯,就会知道你的祖先是谁谁

    你家郑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不知你是郑氏哪一分支呢?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华 百 家 姓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在三皇五帝以前的原始时代就存在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族谱还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再说了,这种东西即使是存在的,里面渗了多少水还真是不好说,人们都愿意往自己脸上贴金,谁知道有多少人为此把自己祖宗改了呢。现在修起谱来,人人都是炎黄后代,难道就没有平民、奴隶的后代了?虽说统治者的后代存活的机会大,但也不能排除被别人灭族的可能。真正的族谱,除了山东老孔家自孔老二往下尚属可信,别的都只能说是“可能、也许、大概”了。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族谱还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再说了,这种东西即使是存在的,里面渗了多少水还真是不好说,人们 ...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1:35



造假自古有之,但这是乱认祖先,欺师灭祖。

编造假世系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编造假世系不属于血缘认祖更不属于文化认祖的范畴。
 楼主|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10-10-1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族谱还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再说了,这种东西即使是存在的,里面渗了多少水还真是不好说,人们 ...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16 11:35



    人文始祖都是炎皇,发展之中,这当中有做官的,也有平民的,代代相乘,人生世世则无尽,你在,说明你家一脉一直延续至今,大浪淘沙不简单啊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

灭族了,这个宗谱还会传得下吗?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作者:邱家儒 日期:2010年10月06日 来源:中华大族谱网原创
--------------------------------------------------------------------------------

四、编造假世系不属于血缘认祖更不属于文化认祖

编造假世系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编造假世系不属于血缘认祖更不属于文化认祖的范畴。

家谱是私有制的产物,最初的功用是为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服务的。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对于财产诸子均有继承权。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正是为了私利,家谱造假自古有之。最初家谱造假发生在有族谱的王公贵族阶层,明中叶以后,家谱造假蔓延到了已经有了族谱的民间,清朝道光以后家谱造假风行所有姓氏。家谱造假的目的主要有六个:

一是为了非法取得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的继承权;

二是为了冒充贵族血统,诳称高贵;

三是受“只有源远才能流长”的误导,不顾客观事实,盲目追求源远;

四是为修建祠堂筹措更多的资金计;

五是为对抗外姓欺凌,虚拟宗族实力,扩大宗族影响;

六是为了建构旅游资源,扩大地方影响力,欺骗或者误导外系同姓前来“祭祖”。

为了上述目的,杜撰虚假人名以为己祖,进而攀附名人,依附望族,妄接、冒接他人之祖为己祖者有之;杜撰虚假人名以为他人之祖,进而收编他人世系进行统宗统系者有之;为臆造的所谓先祖娶妻纳妾、生子生孙者有之;为臆造的所谓先祖名加上功名和官职者有之。有的地方为了掩盖编造假世系的痕迹,新谱一出就将旧谱烧掉。结果导致世系紊乱,昭穆颠倒,世序混淆,时序倒置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有的丘氏老谱,将生活在明成化年间的千七郎、千八郎编为元朝中叶的四三郎之孙;广东梅州有一个村的族谱将1476年出生的丘成斋公,其父千一郎接元末的伯二郎,20世纪末的台湾修谱将1574年修谱时未写下功名官职的先祖写成进士、吏部尚书等等。这些伪造的人名或者世系,虽然被好事者用世系图珠串链接在过去的丘(邱)氏族谱中,企图将这些人名和世系误导成丘(邱)氏的血缘先祖和血缘世系,但它绝不是丘(邱)氏真正的血缘先祖和血缘世系。所以,它也不是丘(邱)氏真正的文化先祖。编造假世系的修谱方法也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血缘认祖和文化认祖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