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昌壮国势话昌国

[复制链接]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庙九祠堂

具体哪些庙,哪些祠堂? 知道的能不能说来听下?

偶只是零星知道几个,但不全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昌国古城的西门街、卫前街、昌前街、北大街、左所庙、右所庙这些地名记载了昌国卫城昔日的鼎盛。”

“北大街、左所庙、右所庙”在现在的什么位置?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人有《昌国卫城怀古》诗:“胜朝曾此驻元戎,举首南田在眼中;山海置防汤信国,风云际遇蒋泾公;屯粮果获千钟粟,佥事谁弯两石弓;十八指挥名氏杳,夕阳闲话白头翁。”

此汤信国为何人?
汤信国就是汤和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
d35a10f4ec24642edcc47417.jpg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纪实
  扒着门缝看历史:“糊涂”立命之汤和   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朝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洪武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徐达、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然而,也有一个名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亦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这个人叫汤和。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明史汤和传》说;“与太祖同里闬”。这个“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也就是说,汤和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汤和“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这  汤和
段话,至少说明几层意思。一是汤和从小有抱负;二是善骑射、会武功;三是有领袖欲,是个“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据说,汤和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生参加农民革命的引路人。郭子兴起事之时,胸有大志的汤和已“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他因作战勇敢而得一个小官,“以功授千户”。此事的朱元璋,仍然呆在一个皇觉寺里当小和尚。汤和念及旧情,曾写信给他的“发小”朱元璋,请他出来共谋义举、同享富贵。然而,《明史》之中,却没有提及此事。 《太祖本纪》只记载了朱元璋“卜神”之事。“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意思是说,那年,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思量去他乡躲避战乱。于是,他在菩萨像面前占卜。可是,去和留的卦相皆不吉利。怎么办?朱元璋自言自语:“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卜,结果是大吉签。当晚,朱元璋便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朱元璋从此发迹。呵呵,这样的描写,无非是想说明,朱元璋参加农民革命,完全是自觉的哦。   不过,史料之中,还是留下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 《汤和传》记载:“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朱元璋受郭子兴重视,其原因仅仅是“奇其状貌”也。看来,郭子兴也是一个会看相的人。他后来居然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即马皇后)。但是,诸将根本不服。唯有这个汤和,自有先见之明,似乎早已看出这个小伙伴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料儿,“独奉约束甚谨”。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从此,汤和鞍前马后,为朱明天下汗马一生。以汤和之功,可能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功莫大焉。对这位功盖一时、且资格最老的大功臣,朱元璋怎么就放下一百个心了呢?史书说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等等。也有人说这是性格决定的。他不贪功、不图利、识相知趣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准确。依我之见,汤和之善终,盖因其做人的大智慧。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从小有雄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  汤和
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明史记载说:“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于是,汤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是大悦,然后就是“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仍然是回家养老的基本原则之一。验校出没,又有谁逃得出朱元璋的视线呢?因此,聪明的汤和,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汤和传》说:“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对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特别是其“妾百余”,他重病之后,全部给钱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最最重要的一条,据史料记载,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这一点,都是朱元璋非常满意的。汤和毕生好酒。自古以来,酒可乱性,酒可坏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过,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装出来的。《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  汤和
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对汤和之醉酒,朱元璋是不是看透?恐不好推断。不过,朱元璋乐得顺水推舟。当年论功行赏之时,他还将汤和之过拿出来说事儿,居然找了碴,故意贬其功。其他的人,封为公爵,汤和只得了个侯。“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数年之后,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还不忘此事,历数其过失,并将其镌刻在免死铁券之上。这种做法,上海话叫“牵头皮”。其实,朱元璋此举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以汤和功劳之大,我朱某尚且可以如此,况乎他人乎?汤和怎么办呢?他更聪明,“顿首谢”,一付战战兢兢、自我反省的样子。汤和和朱元璋一块长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无出其右者。但是,既然看透了,汤和还决不能让朱元璋有所洞察,糊涂就要糊涂透顶,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见其心智之高了。汤和告老之后,曾应朱元璋之请,重新出山在东南沿海“备倭”,共筑卫所城计59处,使“倭寇多年不敢轻犯”。他在此期间,汤和为官,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诸多名声。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决不恋栈。   洪武23年正月初一,汤和上朝给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语。洪武27年,汤和病重,估计是好不了。此时,朱元璋听闻之后,自然感慨万千。明史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朱元璋命人将汤和送到南京,手执汤和而抚摸之,不禁谈起儿时的情景,以及兴兵起事时候的艰难之处。此时的汤和,早已不能说话,只是点头。“糊涂”了一辈子的汤和,既使有什么肺腑之言,恐怕也说不出来了。其心之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之前,他的长子汤鼎随沐英入滇平乱不幸战死,其长孙汤晟、曾孙汤瑜皆死;他的老部下颖国公开国功臣傅友德也刚刚被朱元璋赐死,汤和同傅友德可是儿女亲家啊。他还能说什么?!朱元璋也是老泪纵横。儿时伙伴,故旧之人,杀得杀,死得死,只剩下一个汤和了。这份伤感,可以理解。可是,这又是谁人之过呢?!世上之人,似乎都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也是人之天性使然。洪武28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汤和死去,享年70。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埋葬在凤阳曹山(今属蚌埠市龙湖公园)。汤和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是一个好风水的地方。观汤和一生,总算以其智慧,以糊涂人生,换得了一个好归宿。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传奇
  汤和为何幸免于朱元璋的屠刀   汤和成为明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   猜忌刻薄的朱元璋上台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唯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杀人犹如猫玩耗子千古暴君朱元璋的残忍细节
----------------------------------------------------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和庙
简介
  汤和庙位于海滨镇宁村十字街头。为纪念汤和而建。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七间三进。照屏、月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后殿建于清乾隆年间。大殿通面宽17米,通进深62.5米。原宁村寨城已毁,尚留有护城、校场、游府墓与城内古井、古碑及兵营遗址。汤和(1326一1396年),字鼎臣,安徽凤阳人。为朱元璋的同乡好友,因作战勇敢,屡立战攻,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明洪武19年,因倭寇侵犯海疆,汤和受命在浙闽沿海筑寨城,设卫所,以防倭寇侵扰。汤和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至今,宁村内尚有兵营、古井、上马石等。居民中共有70多种姓氏,这是当时抗倭士兵在宁村繁衍的见证。至今,永强一带仍留传着许多有关汤和抗倭的动人传说。在1989年以来,当地群众曾数次集资维修。汤和庙面临江海,紧靠机场,是较好的旅游点。
历史沿革
  汤和庙原名东瓯襄武王汤公庙,清时改称汤和庙至今。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报经明朝廷批准,为表彰汤和筑城功绩而建。汤和庙从照壁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后殿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扩建,此后不断集资维修,直到现在。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
4d4970064fe3b35f020881b8.jpg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汤和传》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师。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走莫天祐,获其妻子,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长兴,与张士信战城下。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叛,进击败之,连破其十七寨,围城三月,克之,执安以献,还守常州。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初建御史台,以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渡曹娥江,下余姚、上虞,取庆元。国珍走入海,追击败之,获其大帅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斩馘无算,还定诸属城。遣使招国珍,国珍诣军门降,得卒二万四千,海舟四百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驻师南台,使人谕降。不应,遂围之。败平章曲出于城下。参政袁仁请降,遂乘城入。分兵徇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进拔延平,执友定送京师。时洪武元年正月也。   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拜偏将军。从大将军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取泽、潞、晋、绛诸州郡。从大将军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关,分兵趋泾州,使部将招降张良臣,既而叛去。会大军围庆阳,执斩之。又明年,复以右副副将军从大将军败扩廓于定西,遂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中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拜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险,攻不克。江水暴涨,驻师大溪口,久不进,而傅友德已自秦、陇深入,取汉中。永忠先驱破瞿塘关,入夔州。和乃引军继之,入重庆,降明升。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寻与李善长营中都宫阙。镇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脑儿,大捷。九年,伯颜帖木儿为边患,以征西将军防延安。伯颜乞和,乃还。十一年春,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数出中都、临清、北平练军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出塞,征乃儿不花,破敌灰山营,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而还。十八年,思州蛮叛,以征虏将军从楚王讨平之,俘获四万,擒其酋以归。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帅妻子陛辞,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赐亦称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岁一朝京师。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己,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际遇蒋泾公

蒋泾公乃蒋贵(1380—1449)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贵(1380—1449)
  字大富,明代诸暨义安(今思安乡)珊堂村人,寄籍江都。初为燕山卫卒,从成祖朱棣起兵。雄伟多力,善骑射,诚厚朴实.能与土卒同甘苦,临阵常身先士卒。因积功升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征交趾后,再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宣德二年(1427),从总兵官陈怀平松潘之乱,升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任参将,辅佐陈怀镇守松潘。八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九年,松潘乱复起,督兵四千,破任昌大寨,升都督同知,任总兵佩将军印。正统初年,转战贺兰山及甘州、凉州等地,因功封定西伯,给世券。正统六年(1441),麓川宣慰司思任发叛变,命贵佩将军印,充总兵官,与王骥率兵15万抵金齿(今云南保山),破木龙山七寨及马山象阵,晋封定西侯。正统八年,思任发子思机发又据地为乱,蒋贵破其寨。是役,其子蒋雄深入敌后被围,自刎沉江。蒋贵自卒伍至为大将,身经50余战,每遇大敌无不先登敌阵,而战后不言、无纤毫矜伐之色。正统十四年正月卒,年70。封泾国公,谥武勇。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贵(1415—1484)
简介
  字文富,安徽歙县蒋家坞人,居江都。元末,其父从龙随朱元璋起兵, 勇武有功,后为燕山卫卒。贵弱冠即代父役,随朱棣征战,积功升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军事。宣德二年(1427),任右参将,随总兵陈怀征讨四川松潘叛乱有功,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复任参将,辅助陈怀镇守松潘。宣德九年,诸番复叛乱,贵督兵征伐,捷还,升任都督同知、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镇守松潘。正统初,召进京,任右都督,不久佩平虏将军印,平定甘肃、贺兰山等地叛乱,论功封定西伯。正统四年 (1439)镇守甘肃。正统六年佩平蛮将军印,任总兵官,征讨云南麓川叛乱,功列第一,次年还京,封定西侯。正统八年夏复佩平蛮将军印,带长子雄与兵部尚书王骥征讨思机发,攻破其寨。雄乘敌败,率30人追击,遭敌扼困,自刎。追赠雄为怀远将军、彭城卫指挥使。贵卒,赠泾国公、谥武勇。
后代
  次子义因病让其子琬嗣定西侯位,成化年间,琬佩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后协守南京,征剿辽东边寇.皆有功,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卒 赠凉国公,谥敏毅。季子骥,袭爵位,弘治至嘉靖年间任总兵官,镇守蓟州、辽东、湖 广,佩征蛮将军印镇守两广。累官典军府,加太子太保。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指挥使司-介绍     
官署名。明初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为二七都司(都指挥使司),行都司三,留守司一。都司之划分,一般以省为单位。

都司辖各地的卫所,全国共三百三十九卫、六十五个千户所。后增至二十一都司、二留守司、四百九十三卫、三百五十九千户所。卫设卫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等官,多系世官。每卫辖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一百户所。兵额总数二百七十余万,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人有《昌国卫城怀古》诗:“胜朝曾此驻元戎,举首南田在眼中;山海置防汤信国,风云际遇蒋泾公;屯粮果获千钟粟,佥事谁弯两石弓;十八指挥名氏杳,夕阳闲话白头翁。”

“十八指挥名氏杳” 应该为“十八指挥名氏在”

根据王氏簇谱谱序(文生员林郎王国佐遗谱序):铜板铁册,遗句流传;李杜徐蒋郭范张,南北左右西五王。丁殷陈杨与黄马,十八指挥定滇黔。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22 18:21 编辑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