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根 发表于 2009-9-18 07:53

史其凯:路 [连载]


                                                         路


                                                          史其凯著


      [按]象山县人大代表史其凯的处女作《我为人民当代表》,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一名老代表的风采;同时,亦讲述了在执行代表职务时一则则酸甜苦辣、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纪念知识青年建设北大荒40周年、告诉读者北大荒精神永存,他的第二部著作《路》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回访北大荒》开篇,写的是在黑土地上的故事;下篇是回故乡象山后,在连续担任县第10届至14届人大代表、退休后担任县16届人大代表期间,以北大荒人的拼博精神,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推进象山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故事。
      目前,他正在写作我为人民当代表第三辑《脚踏实地》。
      现将《路》一书,连载如下。



            纪念知青建设北大荒四十周年!


                                    
                            目      录

                                                 自    序

                                                上    篇

      一、回访北大荒
      二、启    程
      三、铲    地
      四、阑尾穿孔
      五、动    员
      六、会    战
      七、雪地夺粮
      八、痛饮白酒三斤半
      九、惊马飞车
      十、成    家

                                                 下    篇

      十一、四年呼吁
      十二、一而再,再而三
      十三、较    劲
      十四、遗址保护
      十五、古镇保护
      十六、水
      十七、“死后再迁户口”
      十八、240电厂
      十九、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二十、直    言
      二十一、好事多磨
      二十二、一封信
      二十三、公路收费
      二十四、医疗保险
      编后话                                    



                                          自       序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全国上下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风,迅猛席卷中国。从1969年春开始,2000万知青支农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城市、城镇奔赴农村、农场、兵团,演变成中国历史上的知青运动。
      我是2000万知青中的一员。我选择去黑龙江省北大荒垦区的笔架山国营农场。我的青春年华的10年在北大荒度过。这10年是人生经历中难忘的岁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都让我们赶上了。北大荒10年磨炼成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将激励我走完人生之路。
      1979年,我随知青返城流回乡后,日夜盼望回访北大荒。尽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过去40年,尽管世人对知青运动各有评论,但北大荒是我的第二故乡,东北老乡的乡情、亲情、友情与我们永相连。
      2004年5月21日,中国第一趟回访北大荒的老知青专列,从宁波驶向北大荒。与东北老乡再相聚的这一刻,激动的场景无法用言语表达尽。我写了篇《回访北大荒》的文章给部分老知青传阅。他们阅后,建议我写一本弘扬北大荒精神的回忆录。
      回忆录写的是知青时走过的路和返城后走过的路,故将此回忆录定名《路》。此书分上篇和下篇。上篇的开篇文章是《回访北大荒》,其余文章写的是黑土地的故事。
      下篇写的是1979年我返城回到象山半岛,在担任象山县第10届、11届、12届、13届、14届人大代表以及退休后担任县16届人大代表期间,以北大荒人的拼博精神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推进象山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故事。告诉读者:我们这代人的北大荒精神永存。
      我经常讲述知青的故事,有的人听后就不信知青有高尚思想境界。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衡量别人,也许对董存瑞、黄继光、刘英俊、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举动也不理解。
      我讲一个真实故事:1985年2月5日晚,隔壁邻居小孩玩灯失火,我家房屋因火灾全毁;我家寄住酒厂仓库。1986年酒厂建宿舍,我将分公房的机会让给他人。有的人也不理解我的举动。后来我有几次认购安居房机会,均让给他人。至今,我仍然居住着建筑面积60平方米、重建在火宅基上的没卫生设施的私房。如果这不是真实的事,也许有的人认为没有这样思想境界的人。
      我们已经老了,在见马克思前要再为社会作点贡献。在物质财富丰满的当今社会,需要补充精神东西。我的回忆录,如果对有的人改造世界观有所借鉴,我就欣慰。
                                                                                    史其凯写于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福建街旧宅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6 08:02 编辑 ]

阿卢 发表于 2009-9-18 08:27

坐上沙发:lol

顶起:victory: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09-9-18 09:48

偶来坐地板:)
哦!可敬可爱的史其凯老师:s5

ltvt2a5wo 发表于 2009-9-18 10:29

这个照片貌似新拍的吧?好像在上论坛。

陶子妖妖 发表于 2009-9-18 10:42

顶顶顶:lol :lol :lol

成根 发表于 2009-9-18 12:52

原帖由 ltvt2a5wo 于 2009-9-18 10:29 发表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照片貌似新拍的吧?好像在上论坛。
:s5 正在浏览网民的建议.

兔叮咚 发表于 2009-9-18 19:20

看完了《路》,感觉ZF里某些人员对SP的做法,确实还是蛮气愤的!

成根 发表于 2009-9-18 20:35


                              上      篇



                                 一、回访北大荒


                                                             (一)圆了二十五年梦


      
      1979年,中国大批知青返城。我也随着返城潮,从北大荒回到浙江省象山石浦。
      北大荒的10年,不寻常的10年。我们在北大荒洒下热血,献出青春。北大荒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奋斗10年的黑土地和东北的父老乡亲、我的老农友。随着年龄的增大,越发想念第二故乡。10年间,在第二故乡结成的乡情、友情、亲情,感情之深,永生永世不会忘却。
      2004年2月28日,当看到《宁波晚报》一则关于组织知青专列回访第二故乡的消息时,我马上拔通柴志豪家电话,了解报名的具体情况。那天我特别兴奋,仿佛已经乘上专列,好象马上就能踏上黑土地。回想起35年前,是知青专列送我们去北大荒;35年后,又将是知青专列载着我们重返北大荒。两趟专列,两次不同的感受。我欣然写下“知青专列” 有感——读2004年2月28日《宁波晚报》“知青专列”随笔:
      你是专列,
      35年前,
      是你,
      身负历史使命,
      载着我们——
      风华正茂的知青,
      奔驰广阔天地,
      驶向笔架山农场。
      笔架山呵——
       岁月十载,
      难忘终生。
      “风口浪尖炼红心”、
      “明知征途有艰险,
      越是艰险越向前!”
      当年的豪言壮语,
      激励我们征途一生。
      这一代人啊,
      青春献给黑土地。
      这一代人啊,
      艰苦环境磨炼成长。

      你是专列,
      我们日夜盼着你。
      呵——
      等待你25个春夏秋冬!
      是你,
      又将载着我们,
      返回第二故乡。
      是你,
      带给我们相聚的欢乐。
      是你,
      让我们的返乡梦
      ——成为现实。
      我们,
      将踏上黑土地;
      我们,
      将拥抱昔日的农友。
      在希望的田野上,
      将听到我们的声音:
      “回来啦——
      我们回——来——啦!”

      5月11日,从知青回访团组委会得到专列准确的始发时间为5月21日18时40分,5月30日凌晨回到宁波。
      出发前几天,我每天与笔架山农场造纸厂的姜成勇电话联系一次。姜成勇听到我们要去笔架山的消息,也高兴得不得了。
      也许是临行前太兴奋,连续几晚失眠。我千方百计克制自己的情绪,但不管用。睡不着,干脆爬起来看会儿电视再睡。再睡不着,就半趟着闭目养神,回忆黑龙江的往事。迷迷糊糊地好象有点睡着,随着闹钟铃响,睁眼一看,天已亮。
      返城25年啦,时常在梦中返回北大荒。如今,甜梦将成现实,能不激动吗?!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0-5 08:42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9-20 13:56


                                                (二)乘上老知青专列


      
       终于盼到5月21日这天。
      各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乘坐知青专列回访北大荒的消息。确切地说,应该称“老知青专列”。我们这批人,年纪最轻的也有52岁,象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已58岁了。
      21日下午,不到5点我就吃好晚饭,离专列发车时间还有1小时40分钟。我女儿家离火车南站的车程时间顶多也就20多分钟,我担心途中堵车耽误时间,提早去车站。
      到火车站还不到五点半,不少老知青比我早到南站广场。心情激动的不仅仅是我,有的老知青说,他们4点半就到达。
      为支持我们回访活动,杭州蜂之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资助15万元,让买不起车票的下岗老知青能成行。组委会给每位老知青特制写有“蜂之语知青回访团”的黄色太阳帽和回访胸牌,还按照原下乡插队的公社和农场,制作了各知青回访分团团旗。
      下午6点,离发车还有40分钟,广场上戴黄帽子的簇拥人群沸腾起来。我拿起照相机,立即奔到候车厅大门口的台阶高处,照下一张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广场上,知青回访分团的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一群群戴黄帽子的老知青,双手拎着沉甸甸的包;有的不仅两手拎包,两肩还背着包;有的用旅行车拉着大包的东西;有的将送给残疾老乡的崭新轮椅搬上车;有的将送给敬老院的大屏幕彩电抬上车;还有一架送给当年插队的乡村学校的数码钢琴也抬上车。
      我原以为出远门东西带多不方便,只带上三只旅行包,看到其他老知青带的都比我多,后悔自己带少啦。老知青带的不仅仅是物,而是对东北老乡的一片情。
      组委会制作了“蜂之语——知青专列回访第二故乡”横幅。有人将长横幅在候车厅大门前的台阶上展开。一批批老知青拥向横幅上方,笑眯眯地挥动双手、合影留念。50多岁的人,却象孩童似地活跃。这一刻,让我回想起35年前奔赴黑龙江时的情景。35年前,火车站上没见一张笑脸;35年后,整个南站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车站工作人员非常理解老知青的心情,让我们提前30分钟进站台。
      进站啦!车站掀起一股人浪。老知青和送行的人,拎着、背着、抬着、挑着各色各样的包。有几辆旅行车由于装的东西太多,上斜坡时,前面两人拉、后面两人推,费劲地推上候车厅台阶。
      因是专列,车票是组委会特定设计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收藏票,车站工作人员干脆不检票。其实也无法检票,这么多的人,分不清是乘车的、还是送行的。
      我们笔架山造纸厂的老知青,安排在8号车厢。徐跃忠这次带着他的妻子马丽萍、儿子徐达,回访北大荒。
      这是趟临时组成的专列,调来8节硬卧、2节软卧。铁路部门非常重视这趟列车的安全运行和周到服务,杭州铁路分局将列车段最优秀的红旗班组乘务员调到专列,每节车厢配备一名乘警,配餐车,24小时供应开水。
      18时40分,全国第一趟回访北大荒的知青专列准时从宁波南站出发。
      路途3800公里,虽然是专列、还是需行两天多时间。由于老朋友多年没见面,在火车上聊聊家事,两天时间不觉得寂寞。除了聊天,时而有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来车厢采访。
      老知青柴志豪等向记者推荐我。宁波电视台的记者先来找我。记者找到我,开门见山就问:“据笔架山农场老知青介绍,你在农场时,被称为活着的金训华式青年。请你谈谈当时的情况和这次回访的感受。”
       我说:“活着的金训华式青年,那是过去的事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命,都是在黑龙江被救回的,所以我对黑土地有特殊深厚的感情。返城25年啦,时刻想念第二故乡。这次组织专列去北大荒,机会难得。我要再次踏上黑土地,会一会东北的父老乡亲。
       “1969年冬天大雪封山。我时任笔架山农场公安部五七战校2中队2排副排长。我们奉命将战备粮送往附近山上坑道贮藏。接受任务这几天,我正腹部疼痛。当时五七战校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我从医务室拿了几片止痛药,天天照常往山上送战备粮。隐隐约约地疼痛持续了十多天。当时根本不知道是阑尾炎在发作。
      “阑尾发作约半月,那天比平常痛得更厉害,但想想自己是副排长,不能为了一点小痛就请假。我还是与大伙儿一起,将粮食往山里运。在山上,由于阑尾化脓穿孔,痛得要命。公安部干部和知青们见我脸色发白、直冒冷汗,估计得了重病,立即解下各自的绑腿带,砍下树枝,扎成一副担架,踏着积雪将我从山上抬下。停在山脚下的三轮摩托车,飞快地将我送往笔架山农场医院抢救。经化验,白血球达23000多单位。由富有经验的朝鲜族金大夫检查各部位,确诊为广泛性腹膜炎,决定立即手术。手术刀下去,脓直喷出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洗肠,脓还是洗不净,就插入管子引流。
      “广泛性腹膜炎的死亡率很高。公安部军管会军代表黄政委指示,一定要将知青的生命抢救回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要不惜代价,保证知青生命。黄政委得知农场缺消炎药,即与公安部北京留守处取得联系,派人乘飞机将药送抵哈尔滨,战校派车专程取药。手术后第二天,带着党的温暖和五七战士深情厚谊的消炎药送到农场。由于领导的重视,我的这条命在黑龙江被救回来。”
      由于是在列车上采访,有充裕的说话时间,我接着说:“我妻子和女儿的两条命,也是在黑龙江被救回来。1976年11月,气温摄氏零下20多度,我妻子在笔架山农场医院待分娩。因为是难产,已三天了还不见孩子下地,大家都很焦急。笔架山造纸厂屈永森书记当机立断,从汽车班调来一辆解放牌货运汽车,将我妻子连夜送往百里外的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医院。双鸭山市知青傅恩喜驾驶汽车,在黑夜中压着积雪驶向红兴隆。在红兴隆医院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下,我妻子平安,女儿也救回来。为此,我将女儿取名为史幸幸。我女儿的命来之不易,她是幸运儿,更是幸福者。”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2 14:04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9-21 09:03


                                                       (三)黑土地上尽情欢
   
      
      一路上谈笑风生,路途中不觉得疲劳。3800公里的路程,好象一瞬间就到达。24日凌晨一点多钟,列车抵达黑龙江省集贤县福利屯车站,也就是本次专列的终点站。根据组委会的安排,全车人员在车厢内休息,早晨6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不少老知青迫不及待地奔下车,踏上黑土地,吸一口北大荒的新鲜空气,高声疾呼:“我们回来啦!”
      凌晨2点多钟,天色蒙蒙亮,我睡不着干脆起床,走到福利屯车站周围转一转。啊,变化可大呀!车站原先的矮房子不见了,如今的车站盖起成片高楼,站台中间横空竖着巨大的过站天桥。县级的车站已具相当大的规模。远远眺望,县城到处高楼林立,已成为富有现代气派的城市。回想当年福利屯成片是一层的矮土房,连二层的楼房也少见,东北的乡村气息特浓。变呀,改革开放20多年,不仅仅我们南方发生巨变,北大荒也变得认不出来!
      还只凌晨4点钟时,家住福利屯的原笔架山农场造纸厂机修车间车工马超,第一个来到8号车厢找我们。她是我们25年后踏上黑土地见到的第一位东北亲人。原造纸厂的老知青谢珠惠、顾国英、宋翠英等,25年没说的话一股劲地倾吐出来,与马超唠个没完。
      清晨5时许,集贤县党政班子成员,已等在站台迎候。站台上,老年秧歌队扭起东北大秧歌。她(他)们身着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一股劲地扭着,太感人了。有的老知青被她们感染后,情不自禁地放下行李,加入到秧歌队中扭了起来。
      忽然,我看到秧歌队中有一位留着银白色长胡须的老大爷,一问,已78岁高龄。见到他优美的舞姿,立即用相机照下难忘的一刻。回宁波后,我常常看看这张相片,再回忆那难忘的时刻,祝福老大爷长命百岁。
      站台上,学生们齐鸣乐号,老乡们齐吹唢呐。成排的学生手挥鲜花,齐声地呼喊“欢迎、欢迎”。老知青们双手高高举起从宁波带来的“难忘北大荒”、“梦系北大荒”、“情牵黑土地”、“追忆青春年华”、“重温往日情怀”、“北大荒,我们回来啦” 等标语牌,同时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我们回来啦!”
      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随团采访,加上黑龙江省的各家新闻媒体,早就在福利屯车站抢占有利位置,架起“长枪短炮”,准备抢拍全国第一趟回访第二故乡的老知青专列到达福利屯、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
      站台上听到的是鼓乐声、呐喊声、欢呼声,看到的是拥抱的人群、热泪的人群、双手紧握的人群。人山人海的欢乐场景,过去在电影或电视中见过,现在亲临其境,这感受一生不会磨灭。部分知青插队过的公社、大队,派马车、拖拉机到站台上接老知青回家。集贤县调动20多辆崭新的客车,这几天成为知青专用车。公安局的警车一字儿排成。警车开道,我们的专车紧随着。
      我们原笔架山农场造纸厂和3分场的老知青,被安排在鹏落源宾馆住宿。在去宾馆的道路两旁,排列着欢迎人群。一路上,到处是维持交通的民警。十字路口,着白手套的女交警有序地指挥,成为福利屯一道风景线。知青专车通过各道十字路口时,在女交警的指挥下,其他车辆均要让道。
      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集贤县的领导和东北老乡将我们老知青当国宾对待,我们生平还是头一次享受高规格的待遇。去鹏落源宾馆的途中,大家就议论开,以前我们对北大荒贡献太少,今后如何为第二故乡做点事呢!
      到了宾馆还只早晨7时,我先给家里拨个电话报平安。当我给妻子通话时,许梅林接过手机,对我妻子大声地说:“你这次不来北大荒,要遗憾一辈子。我们这次来北大荒,不要说车票900元,就是9000元也值得!今天在火车站上迎接我们的热闹场面,从来都没见过,东北人太热情呀!”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2 14:05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9-22 13:45


                                                   (四)乡情亲情友情深



      按照组委会的安排,上午休息。那儿顾得上休息呀,我立即与笔架山农场的姜成勇接通电话。原造纸厂同去的几位老知青,也急着要去。我们在宾馆门口拦住出租车直奔笔架山。
      笔架山农场的场部变化也真大。原先主大道是烂泥路,如今浇成水泥路。主大道两旁,竖起一幢幢六层的高楼。在我的印象中,原先场部的住宅区跟农村没二样,都是红砖砌的平屋,每户的烟囱冒着浓浓黑烟。如今,住上城市一样的楼房,由锅炉集中供热。楼房之间也搞起绿化,环境变美了。
      老职工们见到我,一再打听我妻子和女儿情况。我干脆用手机拨通妻子的小灵通。曾伟、曹健等在电话中与我妻子唠个没完,让我妻子也分享这份欢乐。
      双鸭山市老知青傅恩喜得知我们回访第二故乡的消息,专程赶到笔架山。在人群中,我一眼就认出傅恩喜。我拉着他的手说:“你是傅恩喜,还记得我吗?76年冬天,我爱人难产,是你连夜开车,将我爱人送往红兴隆医院抢救的。”小傅稍思索一下,说:“记起来了,有这回事。”小傅还当场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
      我到老会计贾法宪家时,他正坐在炕上写着老知青的名字。他听儿子说,老知青要来农场,但不知是哪几位。70多岁的他正在纸上列着一个个名单。25年没联系了,我看着纸上的名单,有几位他已写不准确名字,由白字代着。我拿过名单,激动的泪花夺框而出。对于70多岁的老人来说,25年没联系,还能记起这么多老知青的姓和名,东北老乡没忘记我们。这张名单是最好的见面礼。
      35年前,我支边到笔架山农场,先在二中队待5年。这次见到满头银发的佟队长,30多年前的播种、铲地、收割、摘果等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佟队长一一打听二中队老知青返城后的情况。我紧握着佟队长的手,说出老知青的心里话:“我们在农场的这些年,得到你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今天,我代表没有来的老知青,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代表老知青,邀请你们去宁波走走。”
      午饭后,老职工们非要拉我们去卡拉OK厅。据介绍,农场已办起十来家卡拉OK厅。我们在农场时,业余生活很苦燥,一台小型的半导体收音机陪伴我10年。在农场10年,没看过一场戏;在我的记忆中,好象只看过一场《卖花姑娘》的电影。如今有这么多家娱乐场所,我去见识见识。
      我不会跳舞,流行歌曲也没学过。我看着他们起劲地跳和唱。在老职工们的盛情邀请下,我接过话筒,唱一首我在笔架山时经常唱的歌。这首歌是公安部五七战校自编的,题目为《五七战士想念领袖毛泽东》。歌词为:
      笔架山连北京啊,
      千呀么千万里;
      隔着那个山呀,
      隔着那个水呀,
      山高水又深;
      山又高、水又深,
      隔呀么隔不断,
      五七战士想念,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啊呵嗨!
      从第三句开始,再反复唱一遍;最后三句重复唱两遍。
      时隔这么多年,我一字不差地唱下来。因为返城后,我经常哼着这首歌。每次哼着这首歌,思念第二故乡的情更浓。
      在联欢会上,我还即兴作小诗《回乡》一首,当场朗诵:
      北国春土暖,知青故乡回。
      乡邻见亲人,倾情唠没完。
      己经是下午3点多啦,老职工们还要继续唱下去。根据组委会的安排,要马上赶回福利屯,知青林植树活动等着我们。
      当我们返回鹏落源宾馆,县委办公室刘主任等候门口,送我们去花园中学植树的专车也等在宾馆门前。我们谁也没上楼,马上乘专车去植树。
      植知青林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活动。这次返乡在黑龙江只能待四天,但种下的500棵柳树,将永远扎根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今后我有机会再回第二故乡、或者我们的后代踏上北大荒土地时,一定会去知青林看一看。知青林将我们的心永远留在北大荒。
      当我们拿起铁铲即将植树时,迎面来了位既陌生又象似熟悉的人。他,魁梧的身躯、红彤彤的面额、炯炯有神的两眼,走到谢珠惠面前开口就问:“你是阿胖吧!我该叫你师娘!”
      他接着说:“我叫董立武,原在笔架山农场造纸厂机修车间工作。拜傅其达为师,当然要叫你师娘了。”
      他接着对我说:“你叫史其凯,我认识你。”我马上握他的手,脑子里还在想,他在机修车间干过吗?他又跟身边其他几位原造纸厂的老知青一一握手。
      我突然回忆起,机修车间有一位小青年,是农场职工子女,很机灵;眼前这位中年人的眼神与他一模一样。对,没错,就是他。
我脑海突然一闪,董立武,多熟悉的名字,好象今天在什么地方打眼过。对了,我想起来,早上在宾馆拿到笔架山农场接待回访知青领导小组名单时,见到过董立武三字,他的名字排在最前面。
      我即反应过来,跟阿胖和顾国英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眼前这位是笔架山农场场长呀!”
      “啊!”她们都惊叫一声。一来没想到,站在眼前的就是我们农场现任场长;二来没想到,昔日造纸厂机修车间的小徒工,成长为县团级农场的场长。
         阿胖拨通傅其达的手机,大声地说:“董立武现在是笔架山农场场长,他正在我身边。”
      董立武接过阿胖的手机,激动地与师傅唠起来。
      老知青完成了植树任务,接送车送我们到阳霖酒店。这酒店气派好大,楼高10层,为三星级宾馆,晚上的欢迎酒会就设在第10层的大餐厅。
      如果不是亲身回到北大荒,我是不会相信东北的县城能有高水准的酒店。据说这家酒店还是民营企业家建造和经营的。接待我们的服务员还告诉我,大街两旁林立着的高层住宅楼,是我们浙江建筑企业建造的。
      我这几年很少外出,只看到宁波变化很大,没想到全国各地都在巨变,更没想到昔日荒凉的北大荒会建成现代化的城市。我落伍了。这趟第二故乡之行,开阔我的眼界,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酒会后,专车送我们往花园中学。花园中学是集贤县新建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的各种设施不亚于宁波的几所新建学校。我们到达学校时,同学们已在上夜自修。各教室灯火通明。一辆辆自行车整齐地排列在指定停车场。
      我们经过办公楼、教学楼、图书楼,走向科技楼。科技楼有4层,设施非常完备。顶层的阶梯会场,可供千人就座。舞台背景两排大字非常显眼;上排写着“知青人情结集贤”,下排为“联欢晚会”。
      为了这场晚会,老知青在一年前的6月24日,成立了“宁波市北大荒知青合唱团”。 晚会上,老知青将30年前插队时演出过的节目,重新搬上舞台,勾起人们的回忆,引起台下老知青和乡亲们的共鸣。晚会中安排的帮困助学捐款仪式,将晚会推向高潮。
      由于节目丰富多彩,七时半开始的晚会,到十一时半才结束。我回到宾馆,洗完澡,已十二时半。我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回忆第一天回访的一幕幕。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2 14:05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9-23 09:00


                                             (五)笔架山下喜相逢



      北大荒的初夏,2点多钟天就亮。早晨4点多,我起床打开窗户。从宾馆楼上眺望巨变的福利屯,眼前的景色太吸引人呵!我不敢相信,这儿原来是北大荒。看到眼前春意满城的北国,我拿起相机,“卡嚓、卡嚓”不停地拍下来。
      按照笔架山农场接待知青领导小组的安排,25日上午7点半,笔架山农场派十几辆车到福利屯迎接老知青去农场。我们几个急性子的,早餐后即去宾馆门口等车。看到集贤县接送老知青的专车已停在门口,也不等笔架山农场的车子,催驾驶员立即送我们去笔架山。
      就在我们的车子即将进入笔架山场部大道时,被几位警察拦住,要我们等农场迎接知青的专车到,一同步行进入场部大道。因为农场已在大道两旁组织了迎宾队伍,将举行隆重的迎宾仪式。
      笔架山农场给回访探亲的110位老知青,每人准备了一朵大红花。大红花衬着绿叶和飘着写有“贵宾”两字的彩条。大道上空悬挂着多幅欢迎长横幅和多色的三角彩旗。大道两旁学生们手挥鲜花和五颜六色的气球,口里有节奏地喊着“欢迎、欢迎!”这一天,场部所在地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家家户户、男女老幼走出家门,站在大道两旁,伸出脑袋寻找各自熟悉的老知青。“老史”、“老史”,一个个耳熟的声音在喊叫我。我来不及奔这儿、奔那儿,与他们一一握手。
      场部办公楼大院挂灯结彩,贴着“欢迎”大字的冲气门鼓起,在院子门口划出一条彩虹,好气派。身穿节日盛装的秧歌队老乡们,手执彩扇,浑身使劲地扭起富有民族特色的东北大秧歌。我在笔架山农场十年,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拉着我们手的几位老职工说,他们自娘胎出来,是农场最热闹一次。
      欢迎会在场部3楼会堂举行。我在会堂中间刚坐下,主席台上的老领导何兆坤见到我,立即跑下来与我紧紧握手。阿福原是余姚老知青,找的对象是笔架山造纸厂的佳木斯知青樊会敏。我们返城后,阿福和小樊安排到佳木斯东风造纸厂工作。阿福见到我,真是浙江的老乡亲上亲。他坐在我的旁边,25年未说的话,就想一下子倒出来。阿福是专程到笔架山,邀请我们明天去佳木斯会会昔日东北的老知青。
      欢迎会后,老知青与农场领导在笔架山实验学校台阶前合影留念。
      笔架山农场的欢迎酒会,可用“真情”两字表述。十几桌摆在农场机关食堂2楼餐厅。上桌的菜,都是知青在北大荒时爱吃的东北特色菜。“酸菜汆白肉”这道菜,我返城后作过几次尝试,做不出东北味。也许是南方的气候腌不出真正的“酸菜”。白肉经过水汆,已不油腻,加入清口的酸菜,吃起来大开胃口。“蘑菇炖小鸡”这道菜南方可以做,但做出的味跟东北就是不一样。因为笔架山这道菜用的蘑菇,是附近森林采摘来的名副其实的野生菇。
      木须肉这道菜较容易做,我在家也经常烧这道菜。但笔架山烧这道菜用的木耳,是地地道道的黑龙江野生木耳,加上厨师的手艺,还是笔架山的木须肉味道正宗。什么“红烧羊肉”呀、“羊头冻”呀、“肉皮冻”呀,这些南方餐桌也有的菜,觉得这天的味道可口。因为北大荒的绵羊与南方的山羊味不一样,加上配料不一样,再加上在第二故乡用餐的心情不一样,觉得这盘“红烧羊肉” 味道合我胃口,几乎半盘被我吃掉。
      端上来的菜,还有在东北时常能吃到的猪肉炖粉条。这道菜在南方不常吃;可是,30多年前每逢食堂改善伙食时,菜单中少不了这道家常菜。这天,端上猪肉炖粉条,顿时觉得有股亲近感。
      南方多的是海鱼,象我在海边长大的人,在笔架山10年偶尔机会才能吃到海鱼,多么想尝个鲜。那时,农场水库养了淡水鱼,逢节庆时也能尝尝淡水鱼的鲜。这天,特意从农场水库捕来草鱼招待老知青。对于吃惯海鱼的石浦人来说,农场高档次地招待我们,能再次吃上北大荒的红烧草鱼,觉得这条鱼的鲜味不逊于海鱼。
      这天我胃口大开,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已20多年没吃上的东北菜。农场为招待我们,杀猪宰羊、捕鱼抲鸡。我一次次地向董立武场长敬酒,对他们的盛情招待表示感谢。董场长说,在半个月前,他亲自定下这餐菜谱,特意点老知青当年爱吃的地地道道东北菜。
      吃上东北菜,喝上回味无穷的“北大荒”白酒,更觉东北老乡情浓浓。
      当端上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玉米发糕时,餐厅顿时热闹开啦。玉米在北大荒是粗粮。我们在笔架山时,供应的细粮白面是限量的,作为粗粮的玉米楂子和玉米面窝头,知青们不太喜欢吃。后来经过改良,将玉米面稍加白面再发酵,且添点糖,不但吃起来口感好,经过发酵易消化,很受知青欢迎。
      20多年没吃到玉米面发糕,端上的这盘抢吃一空。我们也不客气地要求再上一盘。再端上来的发糕,没一会儿也吃光。我们再要求上发糕,邻桌的也要求上。食堂炊事员告诉,厨房蒸的发糕全吃光了,只有早餐剩下的冷发糕。冷发糕也行,只要是发糕就端上来。吃着冷发糕,也津津有味。
      许梅林的女儿柴华艳随父母亲来到笔架山,看到父辈们争吃发糕,非常好奇。她用数码相机拍下发糕,记录下富有意义的一幕。
      午餐后,我们再次与老职工欢聚。我因为这几天过度兴奋和疲劳,嗓子哑,说话痛。姜成勇见状,去药店购来金嗓子喉片。
      董场长要求我们几位与造纸厂的老职工共进晚餐。估计用餐的不超过40人,董场长安排了4桌。原先估计70多岁的几位老职工不会来,但还是陆续地来了,每桌挤满13人。几位高龄的老职工,包括因腿有疾、已一年多未迈出家门的老领导刘辅义,这天破例地在旁人搀扶下,一步步地移至食堂。见到这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来,我感动地涌出泪花。
      席间,董场长要我对大家讲几句。我怕半哑的声音大家听不清,站起来大声地说:“我们离开笔架山有25年啦,天天想念你们。因为,我们在笔架山的10年间,得到农场领导和大家的关怀和帮助,让我终生难忘。特别是我一家3口的生命,是在北大荒救回来的。”
      说到这儿,我流出热泪。稍停片刻,我含泪继续说:“我在笔架山2队时,阑尾化脓穿孔,如果不是领导重视立即抢救,哪有我今天。我的妻子在笔架山遇到难产,如果不是领导重视,当机立断送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医院抢救,哪有我妻子和女儿的今天。”
      我淌着泪水继续说:“我们家对笔架山农场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我这次重返第二故乡,是来感谢各位领导和大伙的。谢谢各位。”
我是淌着泪水、说完一字一句的,在座的热烈鼓掌。畅叙昔日的友情,成为这次晚餐的主旋律。
      天色渐渐黑下来。董场长说,带我们到农场的中心广场转一转。来到中心广场,董场长对身旁的办公室王主任说:“合闸,亮灯。”
没会儿,中心广场的各色射灯、地埋灯、激光灯,鲜艳夺目。广场中的喷泉,一会儿高水柱、一会儿低水柱,还有蘑菇状的造型,在灯光和音乐声的和谐搭配下悦耳动听,将人带入仙境。
      啊!北国的农场夜晚多美呀!我们看着喷泉,不约而同地大声呼喊:“笔架山太美呀!”真没想到北大荒的农场如今有如此舒适的休闲场所。我忽然想起宁波天一广场,对身旁的董场长说:“宁波有个天一广场,也设计了音乐喷泉,你们这儿跟它同样美。”
      董场长听我赞扬农场音乐喷泉,直率率地对我说:“这个音乐喷泉,是我们去年到宁波天一广场参观学来的,黑龙江大学帮我们设计”。
      “噢!”我听了董场长这番话,觉得北大荒人有股不甘心落后的实干劲。宁波天一广场建成才2年时间,远在北国边陲的农场将新鲜花样学来了。老知青对农场留下深刻印象:北大荒也要赛江南。
      快10点了,董场长派车子送我们回福利屯。临别时,我们郑重地邀请他们,27日到福利屯鹏落源宾馆,由我们作东,答谢各位,以表我们的一片心意。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3 09:18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9-24 08:17


                                     (六)松花江畔会知青



      26日,我们一早起床赶往福利屯火车站,去松花江畔的佳木斯市,探望原笔架山农场造纸厂的东北老知青。
      阿福早早就在佳木斯站门口等我们,还借来二辆车,接我们往他家。刘斌一家、梁厚江一家、樊会敏、郭巨英、孙智英、关玉秋等都见到了。
      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可谓万里无云;我们的心情也特别舒畅。在松花江畔顶着烈日,老知青们留下一张张合影。
      江边大酒店的包厢,好象都给浙江来的老知青包下了。这次回访的四百多老知青,有好多原在集贤县各公社插队,我们虽不认识,但见到各包厢内坐着的戴黄色回访帽、挂着回访胸牌,就知道是同一专列的。他们也在宴请东北老乡。
      席间,酒店副总经理来到我们包厢。他的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老知青们好!我是酒店副总。我们老总和我都是当地老知青。今天老总外出,由我代表老总,敬各位南方来的老知青一杯。你们在北大荒的故事感动了我们。这几天各报纸都刊登你们回访北大荒的消息。你们帮困助学,到处做好事,激励我们东北人去奋进。我代表酒店广大员工、代表东北父老乡亲,感谢你们。为你们的健康,为你们回访探亲活动圆满成功,干杯!”
      干了这杯酒,副总再补充一句:“大家吃好喝好,今日这餐打折优惠。”结账时酒店对老知青五折优惠,酒店的诚意,代表东北老乡对老知青的一片情。
      从佳木斯出来,就赶往双鸭山市傅恩喜家。小傅驾车到车站接我们。趁天色尚未黑下来,两辆车把我们带到市区转一圈,让我们看一看双鸭山的新市容市貌。
      30多年前,我经常去双鸭山市;虽为地级市,因是煤矿城,规模不大,楼房很少;泥坯屋的一排排烟囱,也许自己采煤缘故,排出未充分燃烧的煤粉。所以,我对双鸭山市的印象,是典型的脏、乱、差城市。如今不同了,十几层高的楼房遍地林立,昔日的居民平房不见了;一排排整齐的住宅楼组合成小区,小区内优雅的环境与宁波大同小异。几个新建的广场由具有个性的雕塑,将煤矿城点缀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双鸭山市最明显的变化,再也找不到昔日成排的小烟囱。城市由热电厂统一供热,每户安装散热片,既恒温又干净;已成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小傅家在市中心一幢高层住宅的第7层。从他家眺望双鸭山市,啊,好象到了江南某城市。一个地级市,能有翻天覆地的巨变,而且是矿山型的工业城,变得如此漂亮,这完全是改革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
      小傅的两位同事一见到我们,就滔滔不绝地说:“小傅为了这餐饭,准备了3天。我们本来安排你们去中俄边境看看。因为你们排不出时间,我们驾车去边境的乌苏里江购来一条三文鱼,招待你们远道来的客人。这几天,各家报纸登的都是你们回来的消息。听说你们明天要回南方,小傅叫我们一同聚聚。”
      小傅不太爱说话,他想说的话全让他朋友说了。经小傅介绍,这位能说会道的朋友,是市政府车队队长。
      三文鱼也叫大马哈鱼,是东北名贵鱼。我在笔架山农场时,只吃过一次。有一年过春节,公安部五七战校从边境采购来三文鱼。由于人多鱼少,我只尝过一小块。从此,三文鱼的名气之大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小傅购来的三文鱼有20来斤重。鱼头红烧着吃,装鱼头盘子的直径有50多公分。鱼肉切成薄薄的一片片,浸在特制的调料中,一会儿就成鲜美可口生鱼片。30多年前只品尝过一小块三文鱼,在小傅家让我们饱餐一顿三文鱼,也使我这辈子对三文鱼的美味不留遗憾。这桌菜别说其他菜,就这条三文鱼价值几百元。东北人的好客,又一次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那天小傅特别高兴,边唠边喝、不知不觉已喝3斤左右白酒,他还要再喝。我们都劝他别再喝。
      正当我们喝得来劲时,马超打来电话,要我们明天中午全到她家吃饭。明日中午我们说啥不能去她家,是我们作东,在鹏落源宾馆准备了4桌,答谢笔架山农场造纸厂的老职工。
      我们万万没想到,已是晚上9点多,马超与她的丈夫驾车赶到小傅家,诚心诚意邀请我们明日中午去她家作客。东北老乡对老知青多热情呀!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9-24 08:28 编辑 ]

幸福的麦田 发表于 2009-9-24 09:25

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但他的为人我是敬仰的,我几乎是含着泪水看着他的自传,不容易!

伊人 发表于 2009-9-24 13:22

感人的故事!:s5 :s5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史其凯:路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