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象山古代教育,不能不提到明代王涣的贡献。
王涣明代登弘治丙辰(1496)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后迁监察御史。初号毅斋,晚号丹台逸史。因触犯宦官刘瑾等人,遭打击报复,杖之朝堂,斥之为民,落籍归里。“个人不幸县邑幸”,想不到王涣的回归故里,却迎来了象山文化的黄金时代。由于王涣的言传身教,诲人不倦,造就了象山一大批杰出人才,边邑小县走出一批俊才硕彥,遍布全国各地,实可谓开象山一代之读书之风。堪称象山一代文宗。
王涣当年罚粟二百石输边,向邻里告贷,尚不足数额,不得已卖掉自己心爱书籍、田宅,才凑够这笔巨额。回到故乡真可谓是两袖清风,囊空如洗了。史载王涣并不沉沦,回故里后与乡老倡议筑海塘。他在西乡,筑塘一围,诛茅为居,率子弟讲学其中。养高林下,力耕课业。王涣自幼沉酣于六经、诸史,一日忽悟曰:“此心万物皆备,终年口耳何益?”作《体认》、《持字》二箴以自警晚年。由于王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象山一批有为青年都投其门下,孜孜以求学。王涣授业,强调心会。与子弟讲学谈及时事,辄瞑目曰:“‘方求之语心’,盖不欲言也。”弟子互相切磋,自相师友,迭为唱和。在王涣的教导之下,许多学生出类拔萃,崭露头角。一时间负笈读书者盈室,茅檐之下飞出金凤凰。
下面从王门子弟名录中,可窥见一斑。
周希程,字道夫,又字凤山,璋子。嘉靖十三年举于乡。赴礼部试,以乙榜授寿张县教谕。六载,成进士,授广东番禺知县,转苏州府同知。王梴,字子长,又字同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进士。观政礼部,第二年任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改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十六年进本司郎中。
升江西左参议,转山东副使,备兵徐州。二十七年,迁湖广参政。应云,字瑞伯,又字东塘,登嘉靖辛丑(1541)进士。出临川知县。后迁职方司员外郎,进武库司郎中。史安邦,字德卿,又字碧川。嘉靖十二年选贡,授职合肥县丞,代知县。陈文昌,字子华,又字五山,嘉靖十年(1531)以选贡入太学,十六年领乡荐,任河南罗山知县。吴乾养,号绿野,嘉靖十六年(1537)乡荐,授江西星子县知县。应云,字子洁,别号龙川,名儒,以选贡任醴陵县尹。黄洋,字本育,嘉靖十九年(1540)乡贡,任直隶长垣教谕。姜文源,字道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贡,授闽县训导,迁怀安教谕。王木昂,字子瞻,又字鹤野,以乡贡任南直泰兴县学训导,迁宁化县教谕,以益王府教谕致仕。王栋,梴兄,镇平教谕。
王楷,梴弟,安乡训导。王楠,字子才,号中野,由乡贡任仪真县学训导应去凰,邑内名儒。吴乾抚,吴乾养兄,授业于王涣门下,名儒。书香门弟,代有不绝。这些王门子弟的后人,也都秉承家风,科举仕途。王文照,王梴子。贡生,授蒲城知县,称循吏。史志选,史安邦子,登嘉靖四十年贤书,授虹县知县,周大綖,周希程子,以乡贡司训天台,迁广西来宾知县。
明初,邑人不知讲学。自王涣倡理学,士多向化,读书之风大开,“彬彬乎质有其文矣”。崇文重教,象邑文教之风始盛。一个人悄悄地在茅檐下改变了一个时代,这就是王涣。王涣称为象山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