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如何筑巢引凤 弥补人才缺口?

[复制链接]
乡网小编 发表于 2015-3-1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5年03月18日

象山人才.jpg

  我县2015春季人才招聘会现场    (记者 金旭 摄)

  记者郑丹凤

  实现转型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在我县不断出台人才政策的当下,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却是:高端人才数量仍不容乐观,很多人才不愿来象山,一些人逗留后又选择离开……

  高端人才为何“引不来、留不住”?本地人才为何不愿“凤还巢”?半岛象山如何摆脱引智难、留人难这一“困境”?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创新进入关键时期,象山转型升级亟需更多智力保障,打造人才高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尚需更多发力。

  破解人才难题

  政策仍需发力

  羊年新春的喜气未散,老家在西周下沈的小萧离家回杭州上班。小萧2004年从象山中学毕业,高分考入浙江大学。20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国企工作。

  谈到当年就业,小萧说,他和同乡校友都认为回象工作并不是个好主意。不过,现在在国企,他的收入却没有记者想象的高,加上吃住消费,一年攒不下多少钱。前两年,小萧还萌生过回老家的念头,但最终未能成行。“主要是谈了恋爱,老婆是杭州人,家人资助我们在杭州买了房,一般来说,以后就定居杭州了。”小萧表示。

  小萧的选择和经历,在象山籍高校毕业生中并不鲜见。据县人社局初步统计,这几年,国家985和211高校的本地生源毕业生“还巢”不足20%;一般高校毕业也仅在40%左右。

  “我县当前引进和培养的人才主要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大类”。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科长陈海定告诉记者,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加大投入,全面启动人才工作政策“引擎”。

  特别从2009年开始,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推进区域人才高地建设,我县相继制订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人才绿卡”制度进一步做好人才关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我县人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人才来象、回象、留在象山。

  据县人社局统计,截至目前,我县人才总量达到8.6万人。其中在象山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人、“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千人计划”人才4人、市“3315”计划人才4人。2014年,全县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人,新增“四高”人才195人,接收毕业生2200人。全年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1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612人,技师245人,创业培训220人,职业技能资格鉴定9200人。

  陈海定也坦言,数量看着不错,但总体来说,象山除技能人才逐渐冒尖外,人才总量依然偏低,拔尖人才偏少。目前象山人才数量在宁波大市处中游偏下,与周围县市区横向比较,入选市级及以上各类人才工程的人才相对少。“单是海外创业人才,个别兄弟县市区就是象山的数倍。”陈海定说,此外,我县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行业、产业布局不均,产学研脱节等问题。

  人才引进难,在每年的县外人才专题招聘会上更为凸显。“别的地区招聘台前热热闹闹,象山的招聘台前,冷冷清清。近两年相对好点,招到了一两个复旦、同济的毕业生,大家兴奋了很久。”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高层次人才最紧缺

  引进难、留住更难

  正月将过,西周一家汽配企业的老总张先生仍为研发人员空缺而忧虑,随着汽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的研发和专利技术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以前一线工人难招,就用机器换人缓解,现在技术研发人才招不到,总不能‘机器智脑’代替吧!”张总说。

  遭遇高端人才供应瓶颈,已并非一个行业的特殊现象,当下我县的人才需求榜上,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高技能人才已占据重要席位,人才缺口不再局限于一线基层人员。可以看到,随着时间和政策的积淀,整个人才框架和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但论及“质量实力”却并不乐观。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我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类的高层次人才稀缺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是新兴产业扩张带动了专业研发人才需求。拿我县“电子商务”来看,市场的快速扩张促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行业内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则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低迷的宏观环境导致。采访中,县内不少企业高层认为:“在宏观环境或市场好时,企业就像一辆快车,追求的是速度。现在慢下来了、竞争进入白热化,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检修,练内功,更需要技术研发人才。”

  企业需求如此大,合适人才却难招。“以前的大中专毕业生都是政策性分配,现在人才流动已成必然趋势。”日升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樊建荣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向,并不是想招聘到最高端的,合适并相对稳定才最重要。由于大城市机会多,高校毕业的应聘者本地或来象就业的几率较以往低,而随着婚姻、立业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才流动无疑更快了。”

  大桥通车,改善了象山对外交通,但交通末梢的区位劣势一时仍难彻底改变。然而,与地理区位条件相比,人才不愿来或不愿留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工作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与周边地区相比,象山本身就存在经济体量小、人才缺乏、信息流通慢等问题,对年轻人才特别是刚出校门的人才来说,相比大城市,发挥的舞台小,吸引力大大降低。就算为一时的高薪酬所吸引,依然留不住。

  樊建荣感慨,好不容易招进的人才,花了大力气培养,能够独当一面了,又跳到县外去,企业屡屡为他人做嫁衣裳。

  子女教育,更是困扰我县引人留人的另一个因素。相比宁波或其它大城市,象山的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许多骨干人才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咬牙狠心离开。

  县内有一位企业研发人员,老家在西北,妻子是象山人。今年,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卖了丹城的房子,现在,妻儿都定居在宁波。据他介绍,今后为了家庭,还是会找一家宁波的企业,离开象山再发展。

  在工资待遇方面,象山的优势也并不明显,而且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影响人才去留的因素。一位已在象企业打拼10余年的湖南籍中级工程师说:“工资待遇略低周边地区也罢了,可是物价,特别是房价又很高。就拿吃饭来说,城区小饭店三五人吃一顿,六七百就没了,呆在象山,生活品质很难提升。”

  “迎凤还巢”还需多方合力

  回还是不回?去还是留?这几乎是所有在外和在象人才都会面临的问题。有些人毅然选择了离开,有些人干劲十足留了下来,还有些人则徘徊在去留之间……

  “对于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来讲,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能够引领一个行业的进步。企业的拴心留人与经济效率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县人才办一位负责人说,“对优秀科研团队、营销团队、管理团队的包容和吸引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反之,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

  针对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我县也采取了多个支持人才引进和留住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与较大的人才缺口相比,作用仍然有限。

  该怎么引和留呢?“人才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有关的制度改革、政策调整、用人机制和法律法规等‘硬件’设施相对还不够充分和完善。”一位企业界人士这样说。当前我县很多政策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且缺乏系统的谋划,政策难有连续性;如人才公寓申请标准,有从严到松的现象,让不少意向人才难以适从。

  “不论人才公寓还是人才绿卡,这些政策,周边县市区也不遑多让,没有必然因素,很少人会选择象山?”一位教育界人士建议,从宁波大市来说,象山自然环境、山海风貌禀赋得天独厚,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在人才政策推出落实的基础上,以象山自身特色、品牌吸引人才。

  另外,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更要用好现有人才。一位卫生医疗界人士认为,象山地处偏远,待遇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但另一个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现有的优质人才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反而加剧了原有人才的流失。造成新的引不来,原有的人才又留不住。

  对此,他们提出,首先还是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而留住现有的人才,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才干的舞台,让他们有事干,创造尽快成才的环境。同时,待遇也要相应提高。”樊建荣说。

  天安变压器厂厂长朱永利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朱永利是西安人,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机械专业,20多年前,他从国企离职,带着妻儿来到象山,成为县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如今已是我县工业企业界唯一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朱永利走出象山的“机会”不少,而他留下的原因,除待遇、政策外,更多的还是感情和事业。“对于一个外来人才,留不留得住,就要看有没有归属感。”朱永利说,刚进单位时,吃在食堂,住在厂区宿舍,条件虽一般,月工资1000元左右,而当时象山工人月工资仅200至300元。单位还给家属安排了工作,孩子读书也不愁。四五年后,他们一家拥有了单位分配的首套住房。

  县内主要领导对骨干人才的重视和关怀也让朱永利倍感温暖。在他的记忆中,几乎每年,县主要领导都会主动到企业拜访他们,平时的联系也很紧密。县内各部门也开展一些交流沟通联谊平台,让外来人才更快融入象山。

  这几年,象山人才政策力度更大优惠更多了,让他惊喜。借这一“东风”,朱永利以低廉价格申请认购了城区一套13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还申领了县人才绿卡,享受更多人才优惠待遇。

  更为重要的是,20多年来,“天安”给予了朱永利较好的学习、成长、交流和干事的平台,使他能够专心发挥才干,在专业领域内不断提升。这些都让他清醒认识到,在象山、在天安,自己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采访中,朱永利一再强调,真正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还是要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从政府层面来看,这几年,不论是政策还是服务,大家有目共睹,值得肯定。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相信,这些政策和服务一定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朱永利认为,政府政策和服务之外,留住人才,重头还在用人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更要重视人才。待遇、感情外,还要讲究事业留人,通过搭建平台,“筑巢引凤”让高层人才有用武之地。

  另外,他呼吁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朱永利表示,在象工作生活多年,他感觉部分本地人的“排外”思想仍旧严重。“特别是嫁娶方面的观念,很多家长希望子女嫁(娶)本地人,心理上把外地人才‘拒之门外’”。朱永利说,这导致一些外地人才在本地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少只能靠‘内部消化’解决,不易于外来人才融入本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5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