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古今咏兰诗鉴赏[连载]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4-2-1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7 14:58 编辑

25_1066_75115de4ba191b8.jpg




古今咏兰诗鉴赏[1]



      
       在我国古今诗坛的百花苑中,咏兰诗与兰一样是一朵芬芳高雅的奇葩。
      屈原的《离骚》有“纫秋兰以为佩”、“结幽兰而延佇”、“谓幽兰其不佩”、“荃蕙化而为茅”等诗句,他在《九歌》中曰:“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周易》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说的是同心协办之人,他们的力量犹如利刃、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易被人们接受,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臭”是古时气味的总名,香气秽气皆名“臭”,读作xiù。《周易本义》云:“断金、如兰,言物莫能间,而其言有味也。”“金兰”一词正出自此。
      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谓然叹曰:‘夫兰者,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蔡邕:《琴操》)
      虽然《猗兰操》不见得肯定是孔子所作,但其为古琴曲是可信的;表明以兰喻人才埋没则由来甚远。最早把此意写成诗的,是东汉张衡的《怨篇》: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云远,我劳如何。”
      茂盛葱笼的秋兰,生长在高高的山巅上。淡黄色的花儿,发出阵阵的幽香。尽管生长在幽深的山里,却依然这样美艳动人。离你这样遥远,我是多么的忧伤啊。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该诗 “清典可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加上隐喻和对比的手法,发人深思:秋天本来“秋风兰蕙化为茅”、草木凋谢的季节,但诗人笔下的秋兰却“猗猗”(茂盛);兰花虽然处于深山荒僻之处,却美善充溢;诗人虽然极为赞赏,却无能为力。三重对比说明社会制度缺乏“唯才是举”的机制和活力,这正是古代专制时代普遍性的社会病根。
      意为“济世安民”而名“世民”的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个军事家、书法家与诗人。即位为帝后听取群臣意见、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李世民作五言律诗《芳兰》一首,意境开阔,借兰抒怀,颇具大唐盛世气象: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首联使用拟人手法,写的是育兰场所、规模与气势:一个“开”、一个“媚”,流露出诗人的欣赏之情;使读者体会到皇帝家不同凡响的养兰规模与气势。
      颔联、颈联从“色”、“光”、“影”、引出“香”,逐层写出兰花高雅的美点:在春阳柔和光线的映照下,加上兰草翠绿的映衬,使得兰室呈现怡人的淡淡色调;兰叶上挂着下垂的团团露珠,闪烁着晶莹的浮动的亮光。阳光使得飘逸潇洒、参差错落的兰草靓影更加美丽,春风把阵阵或轻或重的芳香传送。诗人以色之淡雅、光之闪烁、影之参差,衬托出——香之轻重——极为传神的佳句、阵发性的香味,这正是芳兰幽香的与众不同之处。
      尾联写出兰花的品位与人格。正好等到人格高尚的人采折,佩带在身上散发芳香。
布衣 发表于 2014-2-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4-2-1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7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7 14:50 编辑



鉴赏古今咏兰诗[2]


         
      蕙兰古称“蕙”,原产中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是较为耐寒的兰花品种,也是栽培最久、最为普及的兰花之一。
      东汉以诗赋文知名于世、曾任丞相曹操主簿的繁钦有《咏蕙诗》一首: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八极”是八方极远之地。“鶗鴂”即杜鹃鸟。
      我国首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陶渊明五十三岁时作《幽兰》,以兰花比喻人的高贵品格,君子应如兰花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为黑暗污垢所染的高尚品德: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本处于幽僻之地的兰花在院里生长,包含浓郁的花香等待清风的到来。轻风轻轻地吹来,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即刻就可从萧、艾等杂草中将它分辨出来。不停地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走通。醒悟到应该回去了,飞鸟没有了、最好的弓箭也就失去用途。
      此诗的后四句虽纯属说理,然有“理趣”而不入“理障”。作者阐述了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为鲜明、更加深化。因而,明末学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其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南朝梁代萧衍是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与谢眺、沈约、任眆、范云等人被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即位称梁武帝后素性不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        
      南朝的乐府民歌分为两大部分:产生于吴地建康周围的,称为“吴歌”;产生于西部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中心江汉流域的,称为“西曲”。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喜好当地民歌,称帝后对乐府诗的兴趣仍不减当年;天监十一年(512)亲自改西曲。他的乐府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中的其二,是咏兰诗: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杖。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
      萧衍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兴盛。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7 14:53 编辑



鉴赏古今咏兰诗[3]


        
      唐代“诗仙”青莲居士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八首《孤兰》,约作于应诏入长安的翌年秋天: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诗人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创作此诗盖谓人有逸才、埋没于众,虽当圣明之朝,恐时光易逝、才未见用而身已衰老,望德高望重者提携。“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大有知音去、宝瑟焚的感觉。
      中唐时期大诗人白居易通俗性、写实性的诗歌主张与创作,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问友》一诗通俗易懂、作者提出的问题却难以回答: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根荄”亦作根垓﹑根核,植物的根。
      宋代梅尧臣《兰》诗曰:“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馨袭衣美。”杨万里《咏兰》曰:“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兰涧》诗曰:“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南宋庆元五年(1199),朱熹写《楚辞辨证》驳斥黄山谷所说当时的兰即为《楚辞》中的兰、蕙:“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咏蕙》一首: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tange 发表于 2014-2-1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7 22:31 编辑


QQ图片20140217221932.jpg



鉴赏古今咏兰诗[4]




      历来画兰不称画、而说写,作品落款署“某某写”;因画兰花以中国书法为功底,每一笔都是写。自唐宋开始,历代数百上千位书画名家留下画兰的传世珍品。
      明代中期文坛奇才徐渭留下《水仙兰竹》、《兰竹图》等多幅画兰名作,笔意纵横,墨色淋漓,气势奔放,看似乱涂横抹,然笔笔有法,写出中国兰的气韵与气度。他作《墨兰》诗曰:“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自从画取湘兰后,更不闲题与别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有《王楚玉画兰》诗一首:“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溷”(音hùn )为“混”的异体字,有肮脏、污浊、混浊、混乱、扰乱、打扰等意。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兰》诗曰:“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明代戏曲、散曲作家李日华《画兰》诗曰:“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清初书画家石涛多次游历庐山、黄山等兰花资源区,追千古、启后世,不仅以高超而神奇的笔墨技法写出兰花的本性,有《墨笔兰草册页》、《兰石图》、《露兰风竹图》等传世珍品,还有“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丰骨清清叶叶真,迎风向背笑惊人。自家笔墨自家写,即此前身是后身”等《墨兰》诗,褒扬兰花玉洁冰清、洁身自好、独步当世的风骨。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7 22:29 编辑


6597545855191968174.jpg



鉴赏古今咏兰诗[5]


   
      源于深山幽谷的兰花,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她质朴超凡、素洁脱俗,姿色娇媚、香馥幽异,芳飞大地、韾播人间,被人们尊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
      汉代蔡邕《琴操•猗兰操》曰:“(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乃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也’。”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肯重用他。在归途中见到幽谷中盛开的兰花,于是感慨地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与野草丛生在一起,正像贤德之人生不逢时一样,并弹琴作了幽兰。后来,固称兰为“王者香”。
      清代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作《秋兰》一首,诗前曰:“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其诗云:
      “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大意是:宫殿前的盆栽兰花、一枝独秀开放了,以前的人称之为帝王香,又有人把它比喻为君子,所以我为此题了一首四言诗:秋兰颜色很好看,叶子也很葱绿。我喜欢这个“帝王香”,开放在庭院中秀美的样子。它的幽香萦绕在帐幔间,娴静的影子映照着稀疏的窗棂。看着这样的兰花,就心有所感,为什么还要像《离骚》中所写的那样种九畹那么多呢?
      同朝诗人程樊在《咏怀》吟颂:“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有“始自子称王者香,空谷幽兰天下芳”诗句(《兰花•读兰》);她的《兰花》诗云: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于凡葩斗艳俦。”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8 17:30 编辑

20130603103831_7143.jpg




鉴赏古今咏兰诗[6]

   

      花之骄子兰花以独有的天姿神韵进入人们审美的视野,象征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的人格理想,爱兰、植兰、赏兰、咏兰者从其身上吸取道德力量,塑造、升华人格与胸怀。
      在清代以画兰著称的郑燮眼中,兰、竹、石最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他以“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四美,“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题画诗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
      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咏兰诗曰:
      “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台冰雪貌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做春细雨沁窗纱,向老情怀懒倍加。耐有寒香蕴诗味,残兰又放一枝花。”

QQ图片20140218114444.jpg


      中华兰文化研究会会长、兰花鉴赏专家冯刚毅先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兰花人化、仙化、神化,诗作《咏兰诗五百首》既感真实又超尘拔俗:如《鹤裳素》“淡红一抹染双腮,无限娇柔入眼来。桃晕难遮真素色,削肩俏立惹徘徊。”《滃洲蕊蝶》“绿带披垂体态柔,素心几瓣似多愁。微茫大海恩何极,仙子人间也害羞。”《贵夫人》“玉润团酥体态丰,肩平顶正见雍容。生来别有风情在,遥想巫山第几重。”赋予兰花素治、优雅、美艳、妩媚、荏弱、多愁、丰腴、纤瘦等女性形象;《天香锦》“器宇轩昂冠百英,指天群剑彩光盈。几分相似桑原晃,常见幽灵暗处生。”《达摩》“佛光接彩灿毫芒,匝地擎天镇八方。敢把威仪称绝代,众香国里拥为王。”《如来》“灵准峰头绕瑞氛,释迎妙法众生闻。敢同玉帝称兄弟,金色斑纹出翠云。”《关圣》“绿罗舒卷拂征袍,堰月青龙有大刀。忠义一生真慷慨,威名赊得足堪豪。”亦赋予兰花男性阳刚之美。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2-1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2-18 20:59 编辑

27837325_1.jpg




鉴赏古今咏兰诗[7]



       “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家语》)他称“兰为王者香”、可以说是首位兰花鉴赏家,屈原“既滋兰之九硫兮,又树蕙之百亩”,可以说是首位兰花栽培家。独具特色的国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天涯何必订同心,一卷离骚到处吟。行看江南春草绿,莫愁空谷少知音。”(邓拓《题画兰》)。中华传统诗词中的咏兰诗,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上下二千余年,历代前贤先哲、诗人画客不知留下多少咏兰篇章。
      著名诗人、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坐卧必南向,以示不忘宋室。“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遗民录》)他画露根兰、无土兰,以寄托亡国之思。朱元璋后裔、八大山人朱耷《题兰石》云:“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元代画家、诗人倪瓒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作《题郑所南兰》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正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与延伸。
      象山县农林局、县台办、宁波市兰花协会主办,象山县兰花协会等三单位承办、象山县风景旅游局等八单位协办的《海峡两岸兰文化交流会暨宁波市第九届象山县第四届兰花展》,以兰联谊、以兰会友;可喜可贺!作为在外地的象山人士,为发扬光大国兰文化,特作《鉴赏古今咏兰诗》以示祝贺。敬请专家、兰友多多指正。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