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日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官谣”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
“急于否认”既是“官谣”的特点,也是民众推定“官谣”的重要标志。即使为了防止出现面对舆论的被动局面,当地官方也有必要先调查周全,再谨慎回应,用充分的事实和证据说话,至少应该尽快与受害者家属接触,而不是各说各话。
———《新京报》
其所为之恶劣,在于它以暴制“暴”,它本着对“谣言”痛心疾首的批评态度,并利用其占据的权威高地,对信息定性,在情况尚不明朗的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获得民众认同,毕竟当前在官民之间普遍认可这样一种共识,即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制造谣言都是非法行为,应该受到批评乃至问责。
———《南方都市报》
政府的一言一行,对应的都是公信力。这既要求政府部门要慎重“发言”,敬畏真相,也决定了,对于一个责任政府而言,无论是具体行动还是“言论”,都当有具体的人负责。
———《华西都市报》
打击“官谣”必须出重拳,建立严厉的追责机制,让那些信口雌黄者为自己的谎言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官方以身作则,加强对“官谣”的追责和惩处,也能对打击“民谣”起到示范作用。
———《半岛都市报》
打疼“官谣”,让其担起重责,让官员不敢撒谎,真正对人民负责。
———《河南商报》
民众对“官谣”的深恶痛绝,正是因为“官谣”背后的权力色彩。“官谣”不仅表现在应对举报等事件上的罔顾事实,还表现在将“辟谣”本身当作了造谣的过程,并附加着权力的恐吓与野蛮。
———《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