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学习古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然而主要以一些公司白领、小资为主,少儿学习古琴的在全国范围内还非常少,以浙江杭州、北京、上海的学习古琴儿童来看,大概不到钢琴学生的万分之一,加起来也不会超过百来人。这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古琴师资在整个地级市里非常少,学校音乐老师可能连古琴都没有看到过,琴行里也基本看不到古琴,而且少儿古琴教学相对来说比成人古琴教学要难,比如要渗透音乐知识、乐理,而这在成年古琴传统教育中的对弹是有区别的,而且比较费时间,其次是目前家长在选择孩子学习乐器时大脑意识中还没有想到古琴, 在这一小节里笔者主要谈谈儿童家长在让孩子选择乐器中选古琴的必要性。
1,古琴作为东方的乐器代表,雅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它不仅在乐器史上有地位,而且在文化史上有它的地位,会弹古琴的比如孔子、苏东坡等都是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恒星,这和西方的贝多芬、莫扎特纯粹的音乐家完全不一样。古琴为什么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古琴的声音非常轻,它是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的乐器。古琴的乐曲很多来源中国的道家,现在我经常碰到一些钢琴老师,我会问他们几个问题,比如你对基督教的认识怎样,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基督教的思想,你是无法演奏出西方音乐的神韵的,因为贝多芬、莫扎特都是基督教徒,他们的很多音乐都是在教堂里演奏的,所以和声丰富,声音饱满。
然而古琴和中国的道教思想有关,道家强调清净无为,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了“大音稀声”。所以古琴的声音和民族乐器二胡、笛子、古筝、琵琶以及西方乐器都不一样,古琴的音量非常轻,轻得只有在周围很安静得时候才能听到,在非常安静的时刻轻轻一拨会发觉这简直是一种天籁之音。
正因为这个“轻”字真正达到了艺术教育的目的,当钢琴演奏到一定地步,当二胡演奏到一定地步,笔者自身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在技巧提高的同时也拥有了虚荣心,记得我在读书时学会二胡刘天华十大名曲以及现代曲子 葡萄熟了 豫北叙事等,我会在学校走廊里演奏,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这么好听的声音和别人一起分享。其实说难听了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教育甚至具有宗教教育的功能, 只有当“轻”了,它开始和心灵一起成长,它开始真正的安静,佛教里所说 静而能生定,定而能生慧。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静这种教育观在现代西方爵士、流行元素下的影响在消失,也在偏离人类美育的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爵士鼓的表现力和热闹气氛的能力,然而通过爵士鼓演奏真正能做到窦唯这样心静中演奏出内在音乐的骨骼,又有几个大师可以做到?当轻的只有自己可以听见的时候,就会发觉原来学习音乐是给自己听的或者知音听的,所以它就达到了我刚才所说的静而能生定,定而能生慧的中国禅的境界,对于小孩大脑开发来说,静的训练远远比动的训练重要。(这难道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吗?)
很多懂音乐的家长会说古琴没有和声,确实西方音乐的和声、复调、对位是很科学的,然而东方文化的区别就在于“大音稀声”, 或许在音乐厅里,古琴引起的共振没有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方古典乐器大,然而在一个明月阑珊的静夜,在深呼吸后,你会发觉古琴弦上出来的共振频率简直是人类内心灵魂迷失又不断在追求的。
二:我不得不说一下古人制造古琴这个乐器的得天造化,它左手可以吟、揉、縒 、注,(也就是弦乐器中得揉弦、上滑音、下滑音等),同时又能做到弦乐器所不能做到得打、掩,表现力比弦乐器更丰富。而右手则是类似钢琴、吉他中得弹拨类乐器,它可以做到铿锵有力的《龙翔操》,也能做到道法自然的《流水》,更能做到情感表现细腻的《阳关三叠》等。
世界上有哪一种乐器能做到同时做到弦乐器(小提琴)和弹拨乐器(吉他、钢琴-钢琴属于键盘乐器,它严格意义来说也是弹拨乐器,当然没有拨这个技巧)。唯一的就是中国的古琴,很多不太懂乐器的家长会说老师,古筝也可以做到,古筝在左手技巧上是做不到弦乐器的表现技巧的,古筝和古琴的区别就是古筝少了左手部分充分的类似弦乐器的表现能力。而弦乐器是最人性的,我们可以听听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简直仿佛人在说话轻叹一样,这在弹拨乐器中是很难做到的。
三:古琴曲子和钢琴曲子比起来如东钱湖和太平洋一样,古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它是传承下来的,至少流传了几百年以上,经典曲目大概只有30多首就可以了,而且古琴没有我们钢琴中大量的练习曲。而钢琴的练习曲从汤普森到哈农等,到各种独奏曲简直是浩瀚如海洋。
我有一个朋友是杭州的,他的儿子在上海音乐学院一个教授边学习钢琴,每天弹琴5个小时,早上还和学校领导关系打好不去上数学语文课,打算走专业钢琴之路,我对他说即使你现在这样让孩子的学习进度,大概要十年以上才可以按照西方专业钢琴的步骤走完曲目,走完流程后还要专业攻克几个独奏曲子。
现在普遍的琴童一天练习一个小时,有的甚至练十来分钟或三天打网,两天晒鱼,自以为有点经济能力,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爱好,殊不知这是很不尊重钢琴老师的表现,我要对这一些家长说:一般来说,你的孩子只有拿钢琴当作音乐爱好的工具,不太可能在演奏上登堂入室,达到一定专业水准了。
现在试想一下,假如把这个时间话到古琴上来,让孩子学习三十首古人传下来的曲目,再普通智商的孩子通过5年时间练习,不可能学不好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和情感的积累以及文化的递升,如果孩子具有一定的悟性,等待他的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满庭芬芳。。
四:最后我说一个让孩子父母值得反思的话题,因为现代人都受到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而且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孩子不可避免受到同年代人的竞争。我现在问一下 如果一个班级10个学生再学习钢琴,5个学生会拉小提琴,而当十个学校甚至一百个学校只有一个孩子会弹古琴时。老师会对哪一个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和引起老师的重视呢?实用主义哲学是功利的,那么我也想问一下从培养孩子功利角度想一下学习钢琴好还是学习古琴好呢?
《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孩子选择没有竞争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对孩子自信心的最好培养。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讲家庭教育中就讲到: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虫吃。 关键是选择的问题。达尔文在物种进化里也讲到所适应的留了下来,不适应的淘汰了。那么多学习钢琴的,留下来的能有几个?而且20年前,如果会弹钢琴,在学校中老师对孩子刮目相看,在社会就业人际关系中也有很大优势。然而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家长培养孩子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竞争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有一天老师要一个学生去参加演出的时候,会在班级里问,你们谁会弹钢琴的,举手10个,谁会拉小提琴的,举手5个,谁会拉二胡的举手10个,还有谁会乐器的?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会弹古琴。
这种情形如果学校里当过老师的都会理解。这个孩子就是具有人与人之间竞争上的优势。
再有一天孩子到了大学的时候,当一个大学里有一个孩子弹着古琴,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音乐领域的创新,走别的同学没有走过的路,会别的同学不会的东西。再想像一下20年后,有一个孩子弹古琴已经有20年根基,这对我们这一年代的人来说是多少的感叹和羡慕。
无论是成人学习古琴还是少儿学习古琴,按照佛学来说,能够接触古到琴一定是有因缘的,可能是前世出生贵族之家,(因为古琴以前是士大夫玩的人文乐器,区别其他任何一种乐器),所以如果孩子开始学习古琴,在这个贫富悬殊差异比较大的年代,不管您现在的经济能力如何,千万别忘记让孩子开始拥有一个高贵的心灵,那也是给予孩子的精神财富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