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历史遗闻:明朝的疆域~~

[复制链接]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5-3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1__.jpg
tange 发表于 2013-5-3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Breeze 发表于 2013-5-3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丹 发表于 2013-5-3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纳闷,几百年来为何不把朝鲜就给收纳了呢?那么小一块地方,又是陆地相连的。收了,也就没有今天那么多麻烦事了。
 楼主|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5-3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丹 发表于 2013-5-30 21:01
一直纳闷,几百年来为何不把朝鲜就给收纳了呢?那么小一块地方,又是陆地相连的。收了,也就没有今天那么多 ...

       这是个好话题。古代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藩属,相当于中国的一部分,那时国家的概念中朝鲜就是中国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抚远万邦,不崇武力侵略邻国,只要四邻承认自己是宗主国就行了。对方承认中方之帝国,四时进贡。儒家思想作用下,从汉朝起,就一直这样,享受这份万邦来朝的荣耀。相反,其他民族、国家,它们是为了获得巨大经济收益而进行侵略、占领,像金、蒙古等,他们后来占据中原,完全是霸主型的宗主国。
       西方人不解为什么中国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宗主国的虚名和列强宣战,落得遍体鳞伤而在所不惜,但这就是儒家思想教导下汉民族的一贯认识,中国人自故重农轻商,讲究相互保护。因为我是中国,我就是周边小国的父兄——我要承担父兄蔽护子侄的责任。所以说中国古代,不占有邻国土地,包括汉朝打匈奴,只要赶得远远的,不要骚扰边境即可。包括班固打西域,只要承认中国是宗主国,就扶立人家的君主,保护不受l邻国的欺侮。包括唐朝征东,征北边突厥,也是此理。同样,朝鲜(包括日本)在古代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以中国的附庸国自居,称中国是天朝人,自己是日本人、朝鲜人......。
       所以有说中国强大如明朝时,没有入侵水路邻国包括印度洋沿海,反而遭受倭寇的入侵。中国弱小如晚清时,自顾不暇之时,尚且要为了朝鲜、越南而与日、法宣战。而日本反而开始屡屡侵略中国、、、百年来深受其害!
老丹 发表于 2013-5-3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5-30 23:12
这是个好话题。古代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藩属,相当于中国的一部分,那时国家的概念中朝鲜就是中国的 ...

问题是,你看明朝的版图,东北一直深入现在的俄罗斯疆土,南边云南都包括在内。云南本来就有许多小国,也是给北京进贡的,全都纳入版图,海南是离岛,也并入(台湾当时是不是荷兰占领,所以不在版图内)。偏偏这个朝鲜,就死活不要。北朝鲜后来为了所谓金日成的革命根据地地,专门向中国要去了半个长白山天池,成为他们的金刚山,中国居然还真的给了他们!现在,这帮高丽棒子就整天在北海抢中国渔民要钱,这么大的国家还给一个小赤佬欺负!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3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丹 发表于 2013-5-31 09:08
问题是,你看明朝的版图,东北一直深入现在的俄罗斯疆土,南边云南都包括在内。云南本来就有许多小国,也 ...

小国寡民幻想多

韩国史学家最新研究:把古代中国标成韩国国土(图)

http://www.chnqiang.com/article/2013/0123/mil_76869.shtml
http://www.chnqiang.com/article/2013/0123/mil_76869_2.shtml
 楼主|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5-3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丹 发表于 2013-5-31 09:08
问题是,你看明朝的版图,东北一直深入现在的俄罗斯疆土,南边云南都包括在内。云南本来就有许多小国,也 ...

在起起伏伏的《六十年中朝关系》中有这样一段:

60-90年代朝鲜利用中苏矛盾左右逢源争取两国援助

其中1965年之前朝鲜支持中国反对苏联,中朝进入“蜜月期”。
中朝之间缔结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协定:
(1)1961年7月11日缔结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从而确立了中朝军事同盟。
(2)1962年10月12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平壤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在此条约的基础上,缔结了《中朝国境的议定书》,将长白山一带的边界从1909年《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规定的石乙水线退让到接近于朝方的主张线,将白头峰和天池的一大半(朝鲜54.5%、中国45.5%)划给朝鲜,白头峰后被朝鲜改名叫将军峰。后来经过1972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朝第一次边界联检,确定中朝边境的沙洲、岛屿61个,其中划归中方13个。“这是对朝鲜相当有利的分割。”

正因为如此,在中朝矛盾深化的“文革”期间,参与此事的延边朝鲜自治州州长朱德海受到红卫兵的残酷迫害。红卫兵骂他是“卖国贼”,“连从鸭绿江中国一侧登上白头山山顶的公路都出卖给了朝鲜”

......这其中包含了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因素!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你一张真正明朝的地图

大明一统二京十三省图

大明一统二京十三省图
 楼主|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6-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1 21:47
给你一张真正明朝的地图

够古老。是东面的局部吧!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4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6-4 08:14 编辑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13-6-2 09:53
够古老。是东面的局部吧!


没错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4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认为,明朝从立国开始,疆域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朝时期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国号明。同年八月,明军攻占元朝的首都大都,元帝北走。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至此,除了由元的残余势力(北元)据有的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区以外,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明朝的疆域并不稳定,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南,几次有幅度不小的退缩。

1、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在东北方面,明初是以恢复元朝的疆域为目标的。特别是由于在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是亲元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坚持要以铁岭为界,准备在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设置屯驻军队的卫、所,为此与高丽发生过争执。但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高丽李氏取代王氏自立,改而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当然,由于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对下属单位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

都司的设立和存在不仅有可靠的文献记载,而且有确凿的物证。奴尔干都司设立后,内官亦失哈等多次奉命去对当地部族宣谕抚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尔干都司时,在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山上建永宁寺,并在寺前立碑。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他第十次到该地时,发现寺已被毁,次年就委官重建,又立碑纪事。这两块碑详细地记载了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永宁寺虽久已堙圯〔yīn yí音夷〕,但两碑一直屹立原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曹廷杰奉清迁之命对被沙俄侵占地区进行调查,将碑文拓下携回,披露于世。原碑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博物馆中。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奴尔干都司撤销,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不过由于上一级建置取消了,明朝对这些卫所的控制也减弱了,尤其是在明朝国力衰弱以后。为了防止羁縻地区的部族和西部的鞑靼进入它的直接统治区——辽东都司,从永乐、宣德开始陆续建起了边墙。边墙东起今辽宁丹东市东北鸭绿江边,向北经宽甸东、本溪西,折东至本溪北,又北经抚顺东、铁岭东、开原东、昌图东,东折至昌图北,南折至昌图西、开原西,以后大致沿辽河而西南至三岔口(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又自三盆口向西北,经台安、黑山,折东经阜新南,折西南经义县西、锦州西、锦西西、绥中西,折南至山海关止。这道边墙并不是明朝的边界,甚至也不是直接统治区的界线,因为边墙的东北是奴尔干都司辖境,即使在都司撤销后,也还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军事防卫的需要,边墙也没有完全筑在辽东都司的边缘,它的一部分辖境就在边墙之外。由于辽东边墙通过山海关连接着明朝的另一道边墙(长城),所以它的起点——丹东市东北鸭绿江边,也就是万里长城的起点。

2、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在北方,为了打击和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明军不止一次发动进攻,如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亲自率步骑50万击瓦剌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又亲征,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东北的达兰纳穆尔河而还。但由于明军长途进军,离后方很远,对手又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大,所以既难以久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虽然明朝无法占领每次军事行动到达的地方,但因实力强大,洪武时的北界还是推进了很多,先后设置了大宁卫(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开平卫(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东胜卫(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兴和所(驻今河北张北县)等军事驻屯机构。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设大宁都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宁卫,辖境北至今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查干诺尔一线。其西的明朝北界则在阴山山脉和贺兰山一线。

在西拉木伦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在那里设了三个羁縻卫,称为兀良哈三卫。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举兵推翻建文帝夺取皇位时,曾联络兀良哈三卫支援,到朱棣登位后,就将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宁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来的辖地都作为报酬让给了兀良哈。东胜左右卫也分别迁到了今河北的卢龙和遵化。这样一来,开平卫和兴和所成了孤悬的据点,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兴和所被蒙古阿鲁台袭陷,迁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平卫也移治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内的明朝北界已经退到了以后的长城一线。河套地区本来是明朝的辖地,但在东胜卫后撤后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却不断入侵,到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后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势力范围。嘉靖时曾一度准备收复河套,但没有成功。所以在今陕西、宁夏和甘肃境内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长城一线为北界了。当然,以长城为界并不是绝对的,与辽东边墙一样,山海关以西的长城(明代也称为边墙)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当时的疆域范围建筑。而且由于鞑靼、瓦剌以游牧为主,实力也有盛有衰,有时逼近长城,有时又退却很远,明朝的实际控制区常常越出长城,在长城以北还存在一些双方势力交错或者都不加控制的地区。

洪武初年,明朝曾取得了元朝在西北的全部疆域,即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沙州路(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肃州路(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和甘州路(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占有今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但不久就放弃了西部,撤到了嘉峪关。当时在关外还设有七个羁縻卫所,自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其西的土鲁番势力日益强大,吞并了这些羁縻卫所,明朝的疆域就限于嘉峪关以东长城以内了。

3、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明朝初年,安南(今越南)发生内乱,黎苍篡夺了陈氏的王位,又欺骗明朝为陈氏绝后,获得了明朝的册封。不久,老挝将故安南国王之弟陈天平送到,明朝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护送陈天平回国,被黎氏所杀。于是明朝派兵攻入安南,俘获黎苍。在没有找到陈氏子孙的情况下,于永乐五年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下辖17府、47州、157县;同时设都指挥使司,下辖11卫、3所。但是明朝的统治受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加上一些官员处置失当,更使冲突激化。尽管明朝不断采用军事镇压,还是无法支持下去,终于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人员全部撤回,重新承认了安南的属国地位。

明朝初年,在云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还设有南甸、干崖两个宣抚司和麓川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十个宣慰司。但以后,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三个宣慰司因路途遥远,明朝控制不了,脱离了与明朝的关系。麓川平缅宣慰司的故地在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改置为陇川宣抚司,这样就形成了“三宣(宣抚司)六慰(宣慰司)”及其下辖的司(长官司等)。“三宣六慰”都是土司,即其长官都由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内部自治,但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征役差发”和“贡赋”,土兵(地方军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土司又分为沿边和外地两种,明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和控制程度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三宣六慰”的范围除了今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缅甸那加山脉、亲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东地,泰国和老挝的北部。

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至嘉靖末(公元1566年),缅甸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三个宣慰司。万历(公元1573—1620年)初,又攻占了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司,“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明朝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加强了边区的防守。但“六慰”中除车里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三宣”。至此,明朝在今国界外的疆域主要还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迈立开江以东、今云南盈江县以北地,萨尔温江以东、缅泰边界以北地以及老挝、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当时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迈立开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条支流恩梅开江之间地)和茶山司所在片马(恩梅开江至高黎贡山间地)。

4、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领袖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遣使纳贡,第二年就亲自入朝,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区,并在今西藏大部设置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在今西藏的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青海西南部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在今克什米尔地区东北部和西藏西部设置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以下分别设有主管或兼管宗教、军事、民政的机构,授予当地僧俗首领以国师、法王、都指挥、宣慰使、招讨使、元帅、万户等官员,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实行治理。乌思藏、朵甘二司由阐化、赞善、护教、阐教、辅教五王和大宝、大乘、大慈三法王分治,在今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州还设有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二宣慰司。宣德后护教王因无继承人而断绝,而黄教首领锁南坚措的威望越来越高,被奉为活佛,并获得鞑靼俺答汗所赠达赖喇嘛的尊号,成为三世达赖喇嘛,大宝等三法王和阐化等四王都俯首称弟子。从此,三法王、四王等都徒有虚名,不再能发号施令,达赖喇嘛成为藏族地区政教合一的最高首领。尽管在明朝中期后因国力衰退,朝廷与西藏的联系不如前期密切,但始终掌握着西藏的主权,西藏一直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5、其他政权的疆域

今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的一部分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它的疆域之外。在这些地区建立的政权主要有:

别失八里

14世纪40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至60年代西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帖木儿汗国。1370年(明洪武三年)东察合台汗居别失八里,1418年(永乐十六年)西迁亦力把里(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宁市),明朝史籍即以城名称其国名。辖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地区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以东北地区以外,境外巴尔喀什湖、塔什干以东和帕米尔高原。16世纪后期,天山以北地区的东部已为瓦剌所占,其余也分裂为几部:吉利吉斯,在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南一带:哈萨克,在今伊犁河流域;叶尔羌,在今塔里木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土鲁番,在今天山以南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


鞑靼、瓦剌

鞑靼始见于唐代中叶,是突厥统治下的部族,以后兴起的蒙古是其中一支。元亡后,明朝又将蒙古高原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都称为鞑靼。

瓦剌,清以后称卫拉特、额鲁特、厄鲁特,本在叶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后成为蒙古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尔泰山一带的部族。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帝退出大都,北迁上都。次年明军攻上都,元帝再次北逃。第二年明军又攻克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元帝逃至和林,仍用元朝称号,史称北元。传至1402年(明建文四年)取消帝号称可汗,去国号称鞑靼,恢复了部族,但内部并不统一。明永乐初,瓦剌分为马哈木、太平、把秃孛思三部,明朝封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鞑靼和瓦剌的范围大致有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南麓和西伯利亚南部。

1436年(明正统元年),瓦剌顺宁王脱懽〔huān欢〕并吞贤义、安乐二王部落,统一瓦剌,两年后又控制了鞑靼。其子继立后,东取兀良哈三卫及建州女真各部,西掠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卫,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南下攻明,俘获明英宗。1453年(明景泰四年),也先自立为大元田盛大可汗,但两年后在内乱中被杀,蒙古又分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鞑靼的达延汗(明朝称为小王子)继承汗位,出兵迫瓦剌西迁,又统一了蒙古各部。16世纪前期达延汗死后,又出现了割据局面。至16世纪后期,达延汗之孙土默特首领控制蒙古右翼,称阿勒坦(俺答)汗。阿勒坦汗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筑大板升城(明朝赐名归化),成为漠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4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6-4 08:11 编辑

下图是明朝疆域1443年与1582年的比较图
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