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5-29 21:41 编辑
昌国地原名后门山,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因先民聚落于大明山(大门山)麓峡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择溪流而居,因处后门山脚,而得名后门。待考 《汉书•地理志》已有内容涉及先民在此牧渔农作,刀耕火种, 开荒拓土,生息繁衍。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后门即为所属村落。宋属归仁乡后门保,元设后门乡;明属归仁乡。
自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武胜掘隍筑城以来,后门被改名为昌国,立昌国卫治,领四所,自明嘉靖后设昌国总辖昌国卫所,清初废,后改设象山右营都司署、昌石营、昌石镇......
卫城内的宗氏祠堂
1 苏家祠堂 已毁废
2 王家祠堂 已毁废
3 邵家祠堂 已毁废
4 邵家祠堂 残迹存
5 龚家祠堂 已毁废
6 俞家祠堂 已毁废
7 陈家祠堂 还在
8 功德祠 已毁废
9 董家祠堂? 已毁废
卫署衙门 已废 仅存旧址
小校场 已废
大校场 右营都司署(清) 已废
荷花池(饮马池) 已废
城墙与城门 大部分已毁,门结构灭失,墙留少部分残迹
司,关、隘、寨、堡、墩、堠 已经荡然无存
护城河 南门护城河已经消失
十座庙宇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 大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2 城隍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3 圆峰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4 东城隍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5 关帝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6 东关帝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7 三观堂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8 左所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9 右所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0 五圣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1 北瑞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2 西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3 圆通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4 天门禅寺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5 土地庙(若干)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四周古道以及路廊与凉亭 东南西北古驿道均已经不存在
1 西门岭路廊 已废
2 鸡报岭路廊 已废
3 武牙浚路廊 已废
4 黄芝岭路廊 已废
5 黄芝岭脚(东侧)路廊 已废
6 岳头岭路廊 已废
7 昌前街路廊 已废
8 卫西亭 已经重建
十八座桥 其中十座在昌国卫城内, 各桥旧有名称已失
南门6座牌坊 已毁无踪迹
西门牌坊 已经重建
十三坊 具体区位已经模糊而无法辨认
山岭
1 西门岭 已劈开通公路
2 黄芝岭 已劈开通公路
3 岳头岭 已劈开通公路
4 北门岭 尚在但路已经荒废
明代兵营道地 已经面目全非
明清民宅 略,另述
民国民宅 略,另述
大街小巷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宣府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西门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卫前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南门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苍前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营房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九井横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苏家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苍前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北瑞安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其他墙弄 有的原名称已经失
明清水井 基本还在,但大读数不知旧有名称
文昌阁 已废
养正书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 旧址原象山右营都司署
自然溪流共九条溪流(为九龙) 有溪流的源头均已做水库
1 大明溪 大明溪与大明河阻断不通
2 圆通溪
3 凤凰溪
4 里山溪
5 鸡鸣溪
6 玉女溪
7 大鹏溪 北门外大鹏渊
8 昌鸡溪
9 ??
大明河
周边的山
1 大明山
2 后门山
3 和尚山
4 杨家山
5 昌鸡山
6 斧头山
7 炮台山
8 凤凰山
9 对面山
10 蛇头山
海塘 已废无残迹
岳头塘
1 昌国卫治图 灭失
2 昌国卫境图 灭失
3 昌国卫全域布防图 在明清古籍中已经
4 昌国卫山川河流地理图 灭失
5 昌国卫历届指挥、把总 无系统名册
6 昌国卫城图 民国初年军用地形图 已经找到
很多家族的家谱族谱 很多灭失无法追索
坟墓 略,另述
东沙角缸窑
东门外砖瓦窑
西门外砖瓦窑
上述不含海湾、沙滩、鹅卵石滩、岛礁、泥涂,不含任何古籍、古董、艺术品、不含非物质遗存.
注:
不仅宁海县地时属东瓯,象山县地亦属东瓯。清代姜炳璋纂修的《〔乾隆〕象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象山立县肇自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丙午,御史翟皎请以象山名县,以地有山,宛如象形也。其于秦汉为东瓯地,又为回浦县地,又为鄞县安化乡,于晋为宁海县地。
宋明全国性总志和清代《浙江通志》亦分别记载“回浦”为“东瓯地”。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23·两浙路下·台州》载:“春秋战国属越,秦属会稽郡,汉属东瓯国,后属会稽郡,东汉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