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昌国卫历史古迹遗存与山川河流的大盘点

[复制链接]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5-29 21:41 编辑

昌国地原名后门山,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因先民聚落于大明山(大门山)麓峡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择溪流而居,因处后门山脚,而得名后门待考 《汉书•地理志》已有内容涉及先民在此牧渔农作,刀耕火种, 开荒拓土,生息繁衍。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后门即为所属村落。宋属归仁乡后门保,元设后门乡;明属归仁乡。

自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武胜掘隍筑城以来,后门被改名为昌国,立昌国卫治,领四所,自明嘉靖后设昌国总辖昌国卫所,清初废,后改设象山右营都司署、昌石营、昌石镇......

        卫城内的宗氏祠堂               
1        苏家祠堂                已毁废
2        王家祠堂                已毁废
3        邵家祠堂                已毁废
4        邵家祠堂                残迹存
5        龚家祠堂                已毁废
6        俞家祠堂                已毁废
7        陈家祠堂                还在
8        功德祠                已毁废
9        董家祠堂?                已毁废

        卫署衙门                已废 仅存旧址
        小校场                已废
        大校场                右营都司署(清) 已废
        荷花池(饮马池)                已废

        城墙与城门                大部分已毁,门结构灭失,墙留少部分残迹
        司,关、隘、寨、堡、墩、堠                已经荡然无存
        护城河                南门护城河已经消失

        十座庙宇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        大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2        城隍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3        圆峰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4        东城隍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5        关帝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6        东关帝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7        三观堂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8        左所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9        右所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0        五圣庙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1        北瑞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2        西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3        圆通庵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4        天门禅寺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15        土地庙(若干)                已经重建或者恢复

        四周古道以及路廊与凉亭                东南西北古驿道均已经不存在
1        西门岭路廊                已废
2        鸡报岭路廊                已废
3        武牙浚路廊                已废
4        黄芝岭路廊                已废
5        黄芝岭脚(东侧)路廊                已废
6        岳头岭路廊                已废
7        昌前街路廊                已废
8        卫西亭                已经重建

        十八座桥                其中十座在昌国卫城内, 各桥旧有名称已失

        南门6座牌坊                已毁无踪迹
        西门牌坊                已经重建
        十三坊                具体区位已经模糊而无法辨认

        山岭               
1        西门岭                已劈开通公路
2        黄芝岭                已劈开通公路
3        岳头岭                已劈开通公路
4        北门岭                尚在但路已经荒废

        明代兵营道地                已经面目全非
        明清民宅                略,另述
        民国民宅                略,另述

        大街小巷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宣府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西门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卫前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南门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苍前街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营房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九井横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苏家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苍前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北瑞安弄                石子路面已经全面改成水泥路面
        其他墙弄                有的原名称已经失


        明清水井                基本还在,但大读数不知旧有名称

        文昌阁                已废
        养正书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 旧址原象山右营都司署

        自然溪流共九条溪流(为九龙)                有溪流的源头均已做水库
1        大明溪                大明溪与大明河阻断不通
2        圆通溪               
3        凤凰溪               
4        里山溪               
5        鸡鸣溪               
6        玉女溪               
7        大鹏溪                北门外大鹏渊
8        昌鸡溪               
9        ??               
        大明河               

        周边的山               
1        大明山               
2        后门山               
3        和尚山               
4        杨家山               
5        昌鸡山               
6        斧头山               
7        炮台山               
8        凤凰山               
9        对面山               
10        蛇头山               

        海塘                已废无残迹
        岳头塘               

1        昌国卫治图                灭失
2        昌国卫境图                灭失
3        昌国卫全域布防图                在明清古籍中已经
4        昌国卫山川河流地理图                灭失
5        昌国卫历届指挥、把总                无系统名册
6        昌国卫城图                民国初年军用地形图 已经找到

        很多家族的家谱族谱                很多灭失无法追索
        坟墓                略,另述

        东沙角缸窑               
        东门外砖瓦窑               
        西门外砖瓦窑               

        上述不含海湾、沙滩、鹅卵石滩、岛礁、泥涂,不含任何古籍、古董、艺术品、不含非物质遗存.

注:

不仅宁海县地时属东瓯,象山县地亦属东瓯。清代姜炳璋纂修的《〔乾隆〕象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象山立县肇自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丙午,御史翟皎请以象山名县,以地有山,宛如象形也。其于秦汉为东瓯地,又为回浦县地,又为鄞县安化乡,于晋为宁海县地。
       
 宋明全国性总志和清代《浙江通志》亦分别记载“回浦”为“东瓯地”。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23·两浙路下·台州》载:“春秋战国属越,秦属会稽郡,汉属东瓯国,后属会稽郡,东汉因之。”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熟悉情况的人士随时补充完善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5-21 19:17 编辑

上述没有涉及自然方面海湾、沙滩、岛礁、古树、古董、艺术品、书籍等,非物质遗存方面也没有包括在内
白松 发表于 2013-5-2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校场旧址都没了,现在已重建成为昌国菜市场。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松 发表于 2013-5-21 19:01
小校场旧址都没了,现在已重建成为昌国菜市场。

对的,小校场与荷花池这里已经造了房子。已经改过来。不过,新菜场这里原先不是小校场而是水稻田。小校场就在原昌小东边这个门出去的地方。
居士 发表于 2013-5-2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队九支水井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5-21 23:19 编辑

对了,突然想起,整个城池的排水泄洪系统,补充下。这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5-22 08:45 编辑

还有就是近代的,这部分历史资料应该在县档案馆有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保存吧?只是这些场所恐怕也象古代的一样,很多已经难以或者无法辨认了。

        民国期间的地方政府机关               
        发电厂               
        邮政局               
        商业零售系统
         手工作坊               

        一九四九年以后

        昌国乡政府机关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昌国人民公社
        中共昌国人民公社委员会
        中共昌国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昌国公社本部各个大队的大队部
        昌国公社本各个大队的小队部
        昌国乡政府机关
         中共昌国乡委员会
         昌国镇政府机关 (2002前)
               中共昌国镇委员会(2002前)
               各个村办公场所
         各个时期的地方基层选举机关
       
         供销社
        昌国小学
        昌国中学

        昌国卫生所
        昌国邮政局
        工厂

       
白松 发表于 2013-5-22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1 19:11
对的,小校场与荷花池这里已经造了房子。已经改过来。不过,新菜场这里原先不是小校场而是水稻田。小校场 ...

是的,就是现在的昌国卫生院位置,荷花池塘让村里填了塘渣盖起了简易厂房,出租给针织厂了。村干部真的没眼光啊。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松 发表于 2013-5-22 13:49
是的,就是现在的昌国卫生院位置,荷花池塘让村里填了塘渣盖起了简易厂房,出租给针织厂了。村干部真的没 ...

也不能简单说村干部真的没眼光。三大队在卫城内的空地皮已经根本找不到了,现在连健身的场所也建在北门岭山洞外口去。昌国这个地方三面环山,很难拓展,不象其他卫所,如金乡卫一面靠山可以自由拓展空间。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5-2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初期的城门,也是不得已才拆除,不拆除找不到第二条路让拖拉机、轻卡进出卫城。而住宅也一样,由于无法找到另外的宅基地建造新房子,很多只能在原处拆建。街巷道路问题也是这样,地理空间的限制使然。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2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资料,金乡卫历史遗存与地理盘点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2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6-20 11:51 编辑

金乡卫
百科名片
明洪武二十三年筑城置卫,管辖海岸线长达200多公里,是浙南沿海的军事重镇,城围十里,护城河环绕全城,呈八卦乾坤布局了;狮屿、球山雄踞、城墙巍峻,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几度在此扎营练兵,抗击倭寇。金乡人民在抗倭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征。

简介

金乡卫历史
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开始,一直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为止,在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当时倭寇组成既有逐鹿中原吃了败仗的方国珍余部,也有遭受贸易壁垒的日本商人和浪人,他们不断侵犯中国沿海,使原来从未有过海患的中国开始进入经受陆海患并存的时代。而没有建卫之前的金乡,因为地处浙闽边界,近海,自然也深受其害。
根据史料记载,这样的侵扰至少有两次,一次是明太祖洪武五年(1 372),倭寇患平阳,濒海百姓望风奔逃。平阳所百户王义,奋击大破之,寇遁。
另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乡,被平阳官兵击退。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倭寇犯浙东,汤和奉命巡视海防,布署于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筑城抗倭。洪武十九年(1386)正月,汤和率师还京,即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朱元璋大喜,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营造府邸。即而,因倭寇频犯沿海,朱元璋患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汤和赴浙江前线,视察地形,决定建立五十九座卫所城,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以州县收入及没收罪犯财产,充当筑城经费。同时,按“四丁抽一”原则组织抗倭武装,征得壮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这时期,金乡设大小储仓,划定』金舟乡二十二都地,卫城面积中心十里,北至河头及现在老城范围,卫城择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动工,限期三年。
金乡卫地理
城墙南北长980步,东西宽900步,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城墙以条石砌建内夯黄土和砾石。墙岛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均为拱形砖砌,各门均有瓮城。水门原有四座,后北水门被封,剩三座。城墙外有完整的护城河环绕。护城河上有吊桥。城内河道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城内建营房3167间,设五所,每所官兵近千人。教场设在南门外寨山下。
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廒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南麓。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堠、十四烟墩。
护城河至今保存完好。据《金乡志》介绍,护城河东濠深三丈,左阔四丈,右阔六丈(左右以桥为界,下同);南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四丈;西濠深四丈,左阔八丈,右阔五丈;北濠深三丈,左阔十丈,右阔五丈。护城河当时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说是城墙外的“城墙”。濠底还有深至两丈多的沟渠,在大干旱时,亦无断水之忧。除了军事上的特殊意义,亦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出迎旭门至海滨炎亭十里,南出靖海门至大渔十里余,西出来爽门至梅岭二里,北出望京门,至江口和方岩(今龙港)约四十里。卫城经驿道抵达平阳县城六十里,至温州郡城据金乡志为百六十里,距杭州省城一千四百一十里,距京师(北京)四千四百八十里。沿海要冲地带,遍设寨堠台墩,分兵驻守。传达军情有馆驿,驻扎在北门。南门外寨山下辟校场,是将士演兵习武之地。寨山附近的营盘基地方,四面群山,是军营所在地。面对东南沿海,金字山、珠明岭都重点设防。卫城最高衙署是“卫厅”。卫厅选择在卫山(今称狮山)之南麓,依傍于卫山高阜,居高临下,俯瞰全城,背山面海,总揽海防。加上城外环水,东、南、西三方群山为屏障。起到了很好的军事作用。
城内设五个千户所,隶属卫厅。中千户所的官兵和家属,集中居住在城内,他们是朱元璋嫡系将士,是城防的主力。前千户所设在城南,专门负责城南的防务。后千户所设立在城北,驻扎在北门郊外。左、右千户所分布在卫厅的东、西两侧,各自负责东、西郊的防务。另外有经历司和镇抚司分别设在卫厅的东、西两侧。
街巷的布局也为军卫化而设置,街街相通,巷巷沟通。中心点在第七巷。从第三巷到第八巷,自北而南平行而列,东有卫前街,南有凤仪街,西有鲤河,河边有街,以前无街名,现称鲤河中街,北有仓桥街。
城内有两大十字路口:以丰乐亭为中心,往东为城东街,往南为城南街,连同它西面的凤仪街,北面的卫前街。以大仓桥为中心,向西为城西街,向北为城北街,与东面的仓桥街,南面的河边街组合。
与城西街北列并行的,是横街和百步街。城西街至横街与百步街,自东至西相通的,有鲤河街、天灯巷、伊家巷和文声巷。城西街向南,分别有油车巷、石板巷。
城东街英烈庙南行为杨家巷、军装巷、军鞋巷,南面并行着朱家巷、金家巷,往宦隐庵为圣母宫巷,往城东街有宋家巷,巷口通官碌巷的王家巷,官碌巷底由北南行的有高家巷。城东街往第七巷口为关老庙巷。
卫厅通城北街有仓后巷。城北街西侧有新庵巷、大火巷、小火巷、吴衙巷。
城南街西侧有前所街,东接官碌巷。前所街至凤仪街有包家巷,还有夏家巷、土地巷。从定远桥西行至油车巷为灰坛头,北行到凤仪街是马槽河巷。
此外还有白衙巷、萧衙巷、杨衙巷、四衙巷、牛巷、马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卫城内河水源流九曲,连接城外护城河,与江南运河相通。既有利于筑城运输,也有利于城池防卫。

重要建筑亭
丰乐亭原名消夏亭,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清顺治迁界时,毁于兵火,重建后又遭遇台风。咸丰年问重建,改名丰乐亭。此亭位于东大街、南大街、卫前街和风仪街之交汇中心,木构建筑,亭高十六米,底层三开间,占地三十六平方米,十六条朱柱亭亭玉立,中层有四面浮雕栏杆。八角形上层,葫芦顶,精致风雅。因年久,渐显倾圮。1985年由热心公益人士捐赠重修,并用大型起重机将整座亭抬高1.5米,十六条朱柱分别立于四座石墩之上,使此丰乐亭更加挺拔雄伟,并有利于往来交通。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  居
现存金乡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
1、杨广源砖雕花墙:金乡杨广源(原潘氏故居)在西门,第二进庭院内左右厢房前有砖雕花墙,为清代遗物,现搬迁至金乡镇文体中心内。砖雕花墙平面为半个“口”字形,双面雕饰,左右两堵对称,每堵高2.4米,长11.3米。总共16面,计228块砖雕。每砖雕饰花鸟山水等图案,构图生动形象,刻艺精巧娴熟,特别是所雕人物于平易中见神采,如梧桐树下专心看书的先生,松下玩耍的孩童,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3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2、东门余家大屋: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乾隆时卖给余家。座北朝南,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系三进二厢四合院式。大台门进去是大院子,地面长石板铺成,院子北面是第一进厅堂及七间大屋。大厅开阔,硬山屋顶,梁、枋粗壮,为穿斗式结构,斗拱精雕细作,嗝扇、花窗等装饰讲究。前院东首围墙有圆洞门,进门有偏厢房。
厅堂及两边七问房屋长十多米。其后面,是第二进大院子,两边有厢房,后面再有厅堂及七间住房。无论前院、后院,从院子走上大厅,均有讲究的三级石台阶,台阶两边有石鼓墩。
3、楼下郑氏庄园:位于城外郑家楼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郑昌作、昌儒兄弟俩建造。座北朝南,占地约30亩,共65间,保存较好,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整体建筑由六合院组合串连,四周有石墙围界,后临河,砌置三个水门埠头。前厅天井均铺设花岗岩长石板。各屋之厅堂、屏门、斗拱、挑檐、瓦档、脊饰别致,做工讲究,气宇宏伟。其中厅堂之上的蜈蚣式车龙骨盘顶在浙南古建民居中较为少见。
4、大夫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鲤河街,占地2000平方米,三进七开间,两旁有东花厅、西花厅,后院落有厢房。此宅南首有两个台门,朝鲤河街的东台门上有“大夫第”三字,台门两边的墙雕对联为“山明水秀,鱼跃鸢飞”。进台门为天井,有朝北石屏风。整座大宅环境幽静,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5、百步街陈宅:百步街位于西门,长百步、阔5米左右。陈宅建于清康熙年间,有两道台门错开,均朝南。即进第一道台门后先向左拐几米,再向右转进二台门。古代第二道台门称萧墙。此宅有前后院落,二进五开间,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
6、方宅:民国初年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为比较典型的“巴洛克”洋楼。二层四周有“走马楼”,中堂水泥地面嵌镶艺术铜条。方家当时为金乡之豪门巨富。现保存基本完整。     7、袁宅:建于1925年。与方宅风格相似,同为“巴洛克”式。五开间,两层,两层楼上有近100平米的大厅。后院落两旁有两层小楼和厢房。占地1500多平方米。当时袁家亦为金乡巨富。现保存基本完整。
其他古宅:张家台古宅、南门陈家、凤仪街张家、凤仪街殷家第四房、夏家;西门杨广源、朝北张家、殷家第七房、潘家;夏八美宅、湖里古宅。
祠  堂
殷家祠堂,在西门,座北朝南,占地1500平方米。二进五间,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枋、檩、椽均粗壮,斗拱雕刻别致。前院地面长石铺设。中堂有黎洪元亲笔“上善绵龄”之扁额。后院有墙雕屏风。
牌  坊
贞节牌坊,建于清代,原位于西门大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迁至金乡狮山公园。系四柱三间三楼式仿木石构建筑。通面阔5.24米,高3.75米。坊柱呈方形,四柱上端均置石狮。柱脚前后设抱鼓石。明问坊额横题“贞节”,左侧直刻“雍正十一年十月”,右侧直刻“伊师益妻杜氏立”。次间坊额浮雕如意图案,阑额上施斗拱,上承悬山顶。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杜氏)年二十六夫亡,葬舅姑及夫,尽心课稚子成名,守节四十年,雍正八年题旌”。
民谣云:“一亭二阁三牌坊”。实际上,不只“三牌坊”。其中有位于凤仪西段北首的一牌坊为夏咸泰妻王氏立;还有为夏维川妻王氏立、为顾德荐妻林氏立的牌坊等,大都是贞节坊。
桥  梁
1、洗马桥:始建于明末。位于南门外一华里处。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 788)重修。七孔,桥面八块石板并铺。桥两旁石栏杆上雕有24对小石狮,形态各异。两端栏杆与桥面衔接处各有一对伸颈飘鬃的石马。     该桥因抗倭将士沙场征战归来饮马擦洗于甘溪畔而得名。
2、状元桥:位于金乡镇坊下村。建于南宋时期。桥横贯东西,为梁式石桥,架设于金乡和钱库两镇的古道上。桥高约四米,跨度三间,长12.4米,宽2.5米,中孔长7.20米。每孔桥由5条青石板并铺而成,桥中间两柱墩各由4条长条形方柱上横帽梁石构成,两端码头用规则块石砌筑,桥两首各置八级青石台阶。宋时,陈文之子陈鳌、陈鹗兄弟俩均为武状元,因此名“状元桥”。桥两侧尚存牌坊石柱。
古井、古塔
1、七口水井:皆在六百年前筑城时挖掘,水质清洌甘甜,布于大屿小屿两峰之下。大屿山下有“三皇庙”、“玉泉庵”、“义仓南”、“广济庙”四口井,小屿山峰下有“西林庵”、“万善堂”、“沐泗庙”三口。此七井的位置排列斗,大屿山下之四口为斗魁,小屿山下之三口为斗杓。
2、涌泉寺小石塔:石塔立于涌泉寺前。系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现存六面六层逐层递收(原为七层),残高3米,塔身每层内雕趺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的佛像一尊,现存十三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颗石珠。该石塔为研究苍南县古代塔的构造提供了实物资料。
寺庙
金乡的庙宇原来共计廿三座。现存的也有近二十所。
1、城隍庙:始建于明初,是城内庙宇中最有名气的一所,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庙门伟岸,昭示“到此方知”。整座庙系三进、四合院结构,龙角挑檐;中院设石柱古戏台,拱形台顶,木刻精雕,斗拱别致。后院石桥跨池,池水清澈;设太子亭。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卫城清明节庙会,每年热闹非凡。
2、水月堂:在油车巷西首,坐北朝南,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862),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咸丰年间(1851~1862)重修,光绪年间再次修葺。堂分三进,前有凉亭(现仅存基石),中建大雄宝殿,后辟观音阁。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
3、卫国寺:俗称三官堂。清顺治十八年迁界时,遭毁圯,后康熙九年展界,改卫为镇,主建筑逐渐恢复重建。康熙四十九年,当时清军驻防城北,建成卫国寺,后乾隆四十五年(1708)重修。卫国寺为三进寺院。一进院内有石桥、放生池。二进为大殿。
4、中山堂:位于西门外黄泥岙。旧中山堂创自唐宋间,年久倾圮,明万历年间,僧人真瑜等人迁址重建,划定堂界,并告诫继守者不得擅自将田地转卖乡人等。现已由众善男信女捐资重修。中山堂台门内,现有两石马分立左右,石翁仲一尊(为宋代墓葬饰物,从墓地遗址移至此堂内)。
5、凌云寺,俗名东寺,旧名灵峰教院,在灵峰。唐咸通间(861-874年)建,清乾隆壬申(1752年)僧德松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寺旁奇峰突起,岩石题识颇多,又有元丰古桥横卧道旁。
6、宦隐庵:宦隐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于东门大屿山(狮山)麓。明代卫族始迁祖王贵的七世孙——王之猷辞官退隐,居荷庵堂,改名“宦隐庵”。明末清初陈仓起义时,贡生沈瀛洲,在庵中作《金乡困城记》,曾改称“患隐庵”。原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正厅为木质平房,凤头屋脊。后厅重建,边有厢楼。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书。乾隆、光绪间重修。
名人墓葬
1、知新淦县郑噩墓,在金舟乡灵峰古斜溪里,叶适撰志铭。今有摩崖大字云:宋,赐进士第,知新淦县水心郑公之墓。
2、张麒墓:金乡城南郊干溪洗马桥畔,是抗倭将士埋骨之地。1970年曾出土“大明张公之墓”青石碑一块。墓穴同时发现。张公,即张麒,金乡卫第一任指挥使,正三品。
3、史礼保(首任指挥同知,从三品)墓:位于卫城南郊珠明岭马房基路侧,有“明定远将军史公神道之门”十一字石碑一块。
4、李觉坚墓:李为明初随张侯麒从军至金乡,原宁波四明山人。洪武二十年,任镇抚,封信武将军,为金乡李姓族始祖。其墓位于金乡凉亭西山坡。乾隆时重修,立“李觉坚墓”碑,其妻诰封恭人。
5、南昌府通判陈端墓(方下人),在金舟乡珠明岭,门人谢骞撰铭,镌于墓前崖石。
6、岁贡应德成墓,在金乡南门外金字山。
7、陈式纯墓:位于金乡南门外庙湾一山麓。后有陈传,从略。

抗倭事记
金乡卫设置前后,倭寇为患金乡沿海,有三个阶段特点:
一、洪武五年(1372)至嘉靖廿二年(1543),历一百七十一年。这时期倭患特点,为“群盗窃海隅为奸利,都是乘不备为乱耳”。抗倭的对策,取刘基的军卫法,筑城置卫以防御,使海疆有“备”而无“患”。因为倭寇是“乘不备”而扰乱的,所以,这时期骚扰特别频繁。明太祖大明江山虽已打定,但还有“要害地”,必须“并海置卫”。
二、嘉靖廿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不到二十年,大规模侵入多次。这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军卫制受破坏,内地奸商勾结海盗,倭寇侵犯特别猖獗。他们据海岛设巢穴,大舰直入沿海内地,烧杀劫掠,无所不施其极,造成村落变废墟,百姓罹大难。
三、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崇祯十五年(1642),近八十年。这时期,由于戚继光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连续水陆交战,基本上剿平残寇,海上安静。偶有骚扰,只是余波而已。
倭寇侵扰金乡海疆,前后历二百七十年。二百七十年的倭患史,不仅当时村舍冷落,生灵涂炭,人口稀少,生产停滞,而且,也涌现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抗击倭寇的战役。
据记载:
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乡、平阳,被官兵击退。
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数十只包围炎亭,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贴木儿,领兵抗御,倭寇大溃。
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窜犯炎亭,杀守军,伪装官兵布阵海口,金乡指挥佥事戴顺中计战死。
永乐九年(1411),倭寇侵犯金乡、平阳。
永乐十五年(1417)倭寇侵犯金乡,被出使西洋回国的中官张谦击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船泊南麂山女儿礁、洞门、青奥。六月二十日,金乡卫指挥吴川追攻于近山海洋,贼船撞礁覆没,擒许栋、许社武二人。九月,朱纨讨温磐、南麂诸贼,连战三月,大破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金乡,被指挥王希禹、陈区击败。
嘉靖三十四年(1 555)十月,倭寇船泊于南麂。十一月,经将军岭至芦蒲,又从白沙至北港麻园。闰十一月初三,官兵出哨被袭,死60余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寇人南北港劫掠烧杀,三日后始退去,死者无数,一些地方无法春耕播种。
是年,设温处参将,统陆兵九总,其中后营、中营、前营、珠明营、炎亭营五把总,分驻蒲壮所、金乡、仙口、珠明岭、炎亭等要冲,以防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濒海余贼来犯,官兵迎战于连屿、陡桥、石坪,杀死敌人百余。倭寇又侵犯石砰,被官军歼灭。
编辑本段卫城的八卦乾坤布局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
八卦中有“一卦六爻”,从北而南东西方向平行排列。金乡现称的第八巷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连续或断开。连为阳爻,断为阴爻。巷的建筑有续有断,阴阳相间,与卦中之阴爻阳爻对应。六爻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据《易经》取象比类手法,可以了解到刘基设卫的宗旨。譬如,如是《晋》卦,讲的是战备战术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湮,世事沧桑,现已无法辨认哪一巷是属于阴或阳,所以也无法断定六爻巷当初是属于哪一卦,但卫城是八卦乾坤布局则是肯定无疑的。
按六爻布局:       金乡该只有六条巷,为何有八条呢?事实上是六爻巷加马巷、牛巷(又称墨林巷)。这两巷是建城以后的事,牛巷为戍卒进卫后,屠宰牛羊之处;马巷是将士砺兵秣马之场所,或为马厩之所在。牛巷与横街头平行,自鲤河街至天灯巷;马巷地址在文昌阁西首。至于现在民间称的南门第一、第二巷,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以前并无此巷。四城门的命名也有文王后天八卦的痕迹:如震为东、为春,五行属木,日出东南隅,所以东城门为迎旭门。兑为西,为悦、为秋,五行属金,所以西城门为来爽门。至于北望京门、南靖海门分明又渗入了后人的主观意识。
卫城除四门外,分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设四水门,构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卦八门九宫格局。如西南方为死门,即现在甘溪义冢地之方位,是古代沙场遗址。此处是置敢于死地的最佳位置。如倭寇从大渔、小渔方向来犯金乡,守城将士从南门出击,必将倭寇直逼到甘溪沙场。此处两面环山别无它路,必将敌置于死地;如倭寇往西逃窜那就将其诱入腹地,成7瓮中之鳖。
卫城东北、西北,八卦中属生门与开门,正北为休门。因金乡北门外至舥艚、麦城,当时是一马平川,正是我军将士休养生息的好地方。现在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江南百姓赖以生存的一片沃土,子孙代代生生息息繁衍于这片故土上。
以此看来,当时在金乡置卫,选择如此符合八门九宫格局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说是匠心独具。
朱元璋定国方针是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战略国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浙江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门”、“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乡“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与其说,金乡的布城格局是出乎阴阳风水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军事防卫之必要。六爻巷,严格地说,当时是六排军营,不为居民而设。阴阳爻,间隔断续,是军营的内部通道,便于相互接应,巷阔仅二、三米,两匹马不能并行而驰。这种布局最适合于巷战,可攻易守。一旦城门失守,还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与敌人展开搏斗,使敌人进入迷魂阵中。金乡卫的最中心为大仓桥和小仓桥。是部队屯积军粮之所在。三国曹操皆将粮草屯积在重兵把守之中。大仓桥、小仓桥的屯粮方式正是借鉴于这种军事策略。出于刘基的用兵之道,建城前为了运输储粮的需要,早于l 384年就把南运河从河头延伸到金乡的大仓挢,现在大仓桥的桥石(洪武十七年建)、西水门的魁星阁.以及其他遗迹都可作历史的见证。
鲤河的设计不是为了排污,而是出于运粮的需要。当时四城门的吊桥在军事危急时是吊起不通的。粮草主要是通过水门运到卫城腹地屯积。
七水井也是出于军需。不单是解决平时饮水,主要是防止在被围困的紧急情况下军民没有断水之虞,所以水井的挖掘都选于狮山之阳,便于城墙上守卫战士的饮用。诸多方面的考虑皆出于军事需要。汤和设卫于金乡之事,宏观地看,亦可见明代大儒朱升和丞相刘基之用心。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2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3-6-20 11:46 编辑

金乡卫城图(明代) 以及现在的地图
28A.jpg 51630.jpg 281.jpg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3-6-2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的参考资料.

浙南历史城镇特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08 [作者]:施德法 夏建中 郭莉 金星星 朱新成  
http://www.naic.org.cn/chs/article.php?id=246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