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拉 于 2012-11-13 11:03 编辑
事实上,我已经好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了,要不是那天朋友再三叮嘱我说不要忘了打个电话给图书馆续借时,那几本塞在角落里的书或许就一直这么被我遗忘下去了。
咀嚼文字的一些日夜,总是单一的,但心里是满满的。
有些书,你看过后的瞬间,你会感觉这本书是你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看的一本书了,但是再不久的以后,当你再看过很多很多本同样精彩的书的时候,你就会淡忘掉这本书当初给予你的震撼;但是有些书,在很久很久以后,尽管故事情节已经淡忘,人物性格甚至名字都已经模糊,但是一提到这个名字仍然能在你心中激起波澜,让你重新感受到当时看完最后一行字盖上书本时候的心痛感。这种书,我认为就是我生命中的书,就像这本《穆斯林的葬礼》。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95年,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夏天,我每个傍晚都跟一群伙伴们在家门前的那条河里游泳,特别爱跟着隔壁家那个姐姐后面撒欢。
那年夏天的一天,当大伙儿都在河里潜水抓蚌戏水时,我清楚地看见并记得那个姐姐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她家阳台上默默垂泪。后来在我睡在她家的那些个夜晚,她连着给我讲了三个晚上的穆斯林。也不管当时的我能否听得懂。其实那会儿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还有韩新月、楚雁潮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之于我远没有弹珠四角包来得有吸引力。
故事总是听过就忘,就如那些肆意撒欢的日子一样,过了也就忘了。
再次从我表姐的口中听到这本书时已上了初中。依然在鸭嘴头那个小镇上。
那时的我除了迷恋影视明星迷恋新概念作文外,其实迷恋最多的是足球,看完世界杯接着追联赛,毕竟动态的总比静态的来得要迷人。所以当表姐再次说起这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时不免开始好奇。我无法想象一本书会让人沉静到几天都落入在那个情绪里。五十多万的文字组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能让我身边比我年长的姐姐们对它神魂颠倒。这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真的就这么迷人吗?
我是带着这样的疑惑进入高中的,然后花了15块钱买了本盗版书。在寝室那张小床上,伴着那盏破旧的充电式台灯读完它。以至于现在每当回想起书中的人物都是昏黄的,再伴着他们凄惨的命运一点一点的沉沦,最后双眸总是云里雾里的摸爬滚打一番。
那年,在一个叫亭旁的革命小区里。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山脚下的那所学校就已传来朗朗的晨读声。我因还沉浸在书里未能自拔以致于晨读不在状态。被当时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语文老师叫到一旁。问及缘由,不禁莞尔。后来,我记得后来那几个晨读都是在跟那个年轻的语文老师热烈讨论书中情节里度过的。
那年,我还不到十七岁。犹记得那位语文老师说着一口河南味特重的普通话,在偏僻的小镇高中格外另类,一张帅气的脸。回忆起来,就像黑白胶片里跳出的一个标准绅士,白脸黑发,高个子,挺鼻梁; 他只教过我一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个早晨,从谈论《穆斯林的葬礼》开始再到《平凡的世界》《兄弟》《活着》。。。
等到十年后的今天再次想起那些迷雾般的早晨都恍若梦里。《穆斯林的葬礼》也许就在似懂非懂之间,我想,我该再看一遍,用27岁的阅历去消化17岁的憧憬。
。。。。。。
许多许多的感触于一文,是困难的。只是它让我想起很多,有些往事,有些未来。这本书,留给我的,或许早已超出了书本身的意义。
PS:
这是一篇迟到了许久的杂记,之前答应过一点点,可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每每提笔都考虑再三,要怎么样才能表达出我所有的感动?
我之所以没写读后感一是因为这书看过的人多,写的书评也多,不凑这个热闹。二者是十年前看的,故事早已忘记,只记得叙述方式经常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时间跳跃。就如上面的杂记,大段大段的时光跳跃,我的小学,我的初中和高中,都已渐渐模糊远去。
不过末尾的结局中,我还是牢记了经典一句:“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成为唯一对这本书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