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佛陀教育---修行篇(六)

[复制链接]
笑儿 发表于 2012-8-10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语
        ◎ “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佛,佛就现前。在十法界里,佛最殊胜、最圆满,为什么不天天想佛?净土宗的方法高明,叫你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想他、念他,不知不觉阿弥陀佛的境界现前了。阿弥陀佛是一真法界,这个方法妙极了。不想佛像,你就会胡思乱想,一定起贪嗔痴慢,胡思乱想是无明,贪嗔痴慢是烦恼,可知,常常想佛像是破二障。烦恼妄想起来了,马上把念头转到佛像上,立刻把它降服住了。这叫功夫得力了。
        ◎ 不要以为我们念佛佛不知道,你念佛佛知道,佛听见了。你供养的佛像,每天早晚礼佛,佛见到了。不要以为佛像是假的,马虎一点无所谓,其实佛见到了。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十方世界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晓得。所以我们修学净土,一定要拿出真诚心、恭敬心 ,感应不可思议,一点都马虎不得。
        ◎ 修行要拼命,修行要分秒必争。修行就是生活,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就是服务一切众生。一定要用真诚心,决定不能搀杂丝毫虚妄,一定要用清净心,不能夹杂一丝毫染污。对众生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心,在一切境缘中修平等心、修大慈悲心,舍己为人,欢喜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做,决定没有吝啬。这样的发心、行持,才能感得佛菩萨护念,天龙善神的佑助。
        ◎ 首先修不执著,真实功夫在不执著里面。放下一切执著,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有执著很难脱离六道轮回。一生中一个方向,极乐世界;一个目标,见阿弥陀佛。修行从根本修,从简到繁,从浅到深。这样用功,两三年真成就了。
        ◎ 初学的人,功夫在不起贪嗔痴,首先让分别执著不太严重,没有贪嗔痴,我还有染,但染的不严重。顺境容易起贪爱心,逆境容易起嗔恨心。如何把嗔恚和贪爱降低,能一年比一年轻,一年比一年淡,功夫就是在进步,这就是好境界。如果我们天天在念佛、诵经、在做所有的功课,六根接触外境,顺境贪爱没减少,逆境嗔恚没减少,你的功夫一点都没有,不是说你每天读多少部经、磕多少个头、念多少声佛号,那都不算。祖师讲往生西方,品味高下在功夫浅深,不是你念佛号多少、磕头多少,是说你烦恼天天轻,一月比一月轻,一年比一年轻。心里、行动中,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都有佛,才叫真正念佛人,这种人念佛,“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念到心口相应、心行相应牟尼佛

简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的师祖!
      他是多元化文化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对我们十法界众生进行了至善圆满的教育。他包括了:伦理、道德、因果、哲学与科学。佛教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教育,是人人所必须学习的!(十法界指: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阿修罗界、人道界、天道界、阿罗汉地界、僻支佛地界、菩萨地界 佛地界 。出十法界就到西方极乐世界)
     释迦佛出生在中国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示生于中印度迦毗罗王宫中,为太子,名悉达,父王名净饭,母名摩耶。
悉达多太子于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成道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最后。
      释加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众生的舟航,他的人格达到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是清静无染,他解脱了世间一切束缚的烦恼,永远的摆脱了生死的痛苦,他是最高的觉悟者、智者、圣者,是我们根本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教导弟子们在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博爱、要奉献爱心、要舍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对自已要清静无染,要看清虚妄与真实,要舍妄求真。他还教导弟子说:“要以慈爱来化解怨恨,以善来感化邪恶,学佛可以断除烦恼,得到宁静,去掉束缚,实现愿望。学佛可以圆满人生,得到彻底解脱。”
      台湾大学哲学家方东美教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tange 发表于 2012-8-10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