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举手 于 2012-7-10 20:35 编辑
“88岁的阿祖公,现在还是不忘他的公益慈善事业, 20年内先后捐助近9万元,真是个大好人!”阿祖公就是贤庠镇海墩村的贺旭老人,该村的男女老幼只要说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昨日,记者来到海墩村,听说要采访阿祖公,村里的一位年轻人二话没说将记者带到了老人家里。站在门口等待记者的阿祖公头发花白,穿着一件灰色的汗衫,清爽而有精神。
老人的住房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层小楼,里面没有装修,但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办公桌,上面都是他阅读过的报纸。“作为一名老党员发挥一点余热,其实也是理所当然。”阿祖公给记者安排好坐凳后说。
做公益始于老协会
贺老伯1979年退休,之前任职当时的珠溪公社副书记18年。
“1993年,镇里召开的一次以‘保持晚节,发挥余热’为主题的老党员座谈会点燃了我做公益慈善事业的激情。”阿祖公说,“当时,有老协会的村并不多,镇里希望大家能把这项工作抓起来。这是件大好事啊,会后,我就主动出资1200块与村民贺师通一起着手创办工作。”
阿祖公告诉记者,当时,由于村里经济薄弱,他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积累,先是买两间旧房子,再自建两间新房,然后添置桌椅,就这样花了三年时间,建成了老年人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这种成功的喜悦,坚定了我继续为村里办实事的信心。”阿祖公说,至今近20年,他已为村内各项建设出资8万余元,出工超600天。
老人爱修村道
“阿祖公近20年内,做的最多的是修村里的道路。”村民贺阿姨说。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墩村,村民腰包很鼓,但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里道路既窄又不平整。1993年,阿祖公身先士卒,出资600元,与老伴两人一起出力,拆掉自家围墙,买下一点田地,硬把原先80米长1.5米宽的村道拓宽到了3米。“这次修路,村里告别了中型拖拉机不能驶进村内的历史。”贺阿姨说。
“没有阿祖公,当时的海墩村不可能修建这么多路的。”原海墩村书记陈生淼说,“1998年,他出资12500元,与村民俞志全、陈育振一起将731米长的村主道从2米扩到了7米宽,4条共714米长的次道从1.5米扩到了3米宽,大大改观了村面貌。”
陈生淼告诉记者,2001年,市强基工作组要求海墩村全面硬化村道,但由于没有资金,工作无法启动。当时77岁的阿祖公毫不犹豫地出资1万元牵头造路,并以“如果道路不硬化,我死不瞑目”的话语要求外出工作的子女们加入捐助,第二天,子女们的15500元经他手送到了村里。
“村里修路就像阿祖公自家修路,在大热天里,他还会自购棒冰等降温食品送给工人,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约。”贺阿姨说。
“阿祖公的修路公益,也离不开孩子们的支持。”据贺阿姨介绍,阿祖公老伴在世时,有次看病花费了8万余元,按照相关规定,可以享受数千元的医疗救助,但他们就是不要。最后,在村里的坚持下,阿祖公接受了这笔救助金,谁知,他们又把这笔钱一分不剩地拿去修了村里的一条小路。
据了解,在建设村道上,阿祖公已捐助了约6万元。
希望继续走公益之路
修村道只是阿祖公做公益事业中的一项。
据介绍,从1997年至2007年间,他还一直做村道绿化维护义务工,打理花草面积达到8亩。其间,他修剪、除草、除虫样样来。2000年,还出资1000元,和村民一起挖掉露天粪坑177只,建造化粪池5只。
“因为身体吃不消,他才退下。不过,现在的他做幕后的捐助工作,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捐助。比如,村道绿化维护工人工资他每年出1500元。”贺阿姨说。
据了解,自1999年至2006年,他还捐助村内村外6个病残者。另外,在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后都伸出援助之手。在2010年至2012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他捐得一年比一年多,今年达到2000元。
“做公益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有能力,在有生之年我会继续做下去。”阿祖公说,前几天,他把近20年做过的公益事列了张表,分发给了家里的每个孩子,他相信他的子孙能够将他的公益道路一直走下去。(记者 金旭 实习生 胡晓峰)
来源:中国象山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