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闻香识书之七(原创)】生命里不可承受的轻

[复制链接]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2-5-27 15:23 编辑

七声.jpg

生命里不可承受的轻——也谈葛亮的《七声》

葛亮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是在《上海壹周》里,葛亮的专访《我城和他城》,《壹周》用整版篇幅介绍了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和他的《朱雀》。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在图书馆里,在一排排的书目中间,我与它不期而遇了。我相信,与美好事物的相遇是需要缘分的,《朱雀》没有令人失望,不久之后,我又一次借到了《七声》,葛亮的书出得不多,我庆幸,我没有错失它们。


怎样的小说才能称之为好的小说,在我看来,要好看,好读。所谓好看,即会讲故事,引人入胜;好读,语言优美,余味隽永。葛亮的小说不仅两者兼备,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字里行间流露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并没有肆意渲泻,而是有留有节制。


《七声》是本类自传体的小说,是关于生活的七宗。那些缭绕在人间烟火里的小人物,贯穿于“我”的成长记忆里,通过“我”的眼睛,见证了岁月的激荡和变迁。也许他们只是我们身边再寻常不过的市井人物,但在葛亮的笔下,这种被忽略的枝枝蔓蔓,跃然纸上,以敏锐的笔触,以得心应手的白描,使得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血肉丰盈。


葛亮78年生于南京,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文学博士,现定居香港。南京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他的作品,从《朱雀》到《七声》都没有离开这座城。在《七声》里,无论是日常对话里的南京方言,还是饮食起居,风物人情,以及反复出现的“鼓楼”、“朝天宫”等老地名,都一一朝花夕拾般在文中回放与再现。可以看出,他对这座古典气息浓郁的城市的着迷与依恋。


《七声》由十个短篇组成,除首篇《琴瑟》写外祖父母以外,其余短篇,都以人物命名,在情节上,各自独立成篇,又有一定联系,主人公“我”——毛果,即葛亮的化身,在不同时期遭遇的人物。书页上有一行题字:给毛果及这时代的孩子们。小说从南京落笔,香港一篇、藏地一篇、最后以北美结尾,以自己的经历,为我们呈上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故事。


很难说他笔下的人物谁优谁劣,葛亮以扎实的语言功底老老实实地讲故事,不过分追求技巧,这种平易近人,就如同我们寻常在街头巷尾擦肩的的路人,他们可能就是《老陶》、是《英珠》、《阿霞》们……


葛亮有良好的家世与成长环境,这种境遇落到文字,有一种不自觉的怜悯和同情,使得《七声》里,有一种温暖的特质,虽然小说人物大抵以悲剧收场,但这种温暖,无疑是一抹亮色,传递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阿德和史蒂夫》里,哑女曲曲自杀前的留言“是暗的,不会明”,是放弃徒劳无益的挣扎和抵抗,是束手待毙,基调是灰色的,看不到光明。在阿德、曲曲与“我”曾经相处的日子里,“曲曲用左手环成了一个圈,右掌在上面轻轻磨动。曲曲说,我爱你们。”即使有过片刻的美好与满足,亦是生命里抹不去的亮色,这是文字带给我们的力量。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无论是童年的玩伴洪才,大学女友安、工友阿霞、还是英珠、于叔叔、陶叔叔们,这些平凡的人,都叫我舍不下,忘不掉,他们都有同样的性格特点,固执,不为外物所动,以悲剧作结。葛亮说:“记忆若是苦楚了,还可以相忘于江湖,维以不永伤。”《七声》带来生命里不可承受的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5-2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5-2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沙发好,泡一杯茶

慢慢地看一本原创小说
tange 发表于 2012-5-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葛亮说:“记忆若是苦楚了,还可以相忘于江湖,维以不永伤。”
纨绔 发表于 2012-5-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曲高而和寡,但还是要为一点点的坚持看书,推荐好书,写看后心得而加油。
空子 发表于 2012-5-28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代,还能坚持认真看书的人不多了。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5-27 17:12
沙发

谢捧场,多读书,读好书。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tange 发表于 2012-5-27 18:21
葛亮说:“记忆若是苦楚了,还可以相忘于江湖,维以不永伤。”

俺也喜欢这句,谢加分。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纨绔 发表于 2012-5-27 21:11
虽然曲高而和寡,但还是要为一点点的坚持看书,推荐好书,写看后心得而加油。

俺曲不高的,一样味同嚼腊,只是想有所坚持罢了。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子 发表于 2012-5-28 08:40
这年代,还能坚持认真看书的人不多了。

谢表扬。俺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交流好书,一起交流心得。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并谢过进来看过的你们,希望这帖子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捧这本书的场,更希望大家会因我的帖子去读这本《七声》,对于好书的敬畏与喜爱,是我晦涩的文字所无法表达的。
葛亮很年轻,文笔却如此老辣,是近几年难得的后起之秀,相信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相比如今的一些码字之流,真是不看也罢。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楼主|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朱雀》才是葛亮惊艳四座的成名处女作,为我们在纸上留下了一个业已消失的旧日南京。
    读《朱雀》,可以比照钟晓阳的《停车暂借问》来读,钟的这本书为她获得了“天才少女”的名声,以17岁年纪轰动文坛,再版无数,成为经典,大陆竟在30年后才出版此书。   
    两人一样少年老成,文笔老辣;都有着古典文学的造诣和功底;都有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朱雀》时代背景是南京,《停车暂借问》以东北大地为底子。风物人情,娓娓道来,比照着看,很有意思。区别是,钟的女性气息更浓郁些。
    想写《比照记》,只是,太懒,功力又不逮。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5-28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5-28 10:49
谢捧场,多读书,读好书。

我害怕我读书多了一个不小心成为一个诗人那就麻烦了

那同乡网就成为文学家天地了
江海 发表于 2012-5-2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葛亮﹐1978年出生,文学博士,《七声》.认识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