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话说西沪港

[复制链接]
泰山松 发表于 2012-5-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西沪港
                                    孙成标
   
        西沪港位于象山港中部东南侧,系象山港的支流,也是象山港的末梢,西从礁门口外算起(即现在的北黄金海岸外侧的疏堍嘴),向东至墙头镇戴港至,位于北纬29°00,东经121°43,腹大口小,是一个封闭形港湾。港内岸线长48.5公里,总面积50.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800公顷,占总面积的35.5%,沿途涉及西周、墙头、大徐、黄避岙四个镇乡,以墙头和黄避岙两镇乡为最。吾出生于黄避岙乡高泥,从小就挖开眼睛看海,光着屁股搅水,粘着鱼腥睡觉,土生土长,对西沪港的道道湾,爿爿涂,处处礁一目了然,西沪港的变迁虽未作文字记载,但却是铭心刻骨。偶作此文,则是对造物于大自然的惊叹,对西沪港美好记忆的怀念,更致力于人们的共同呵护!愿其永葆生态之青春,继续为人类造福。
                        真真假假听传说
        孩提时,最让人企盼的时光莫过于夏天的黄昏了。炎热的仲夏,没有空调,大人们忙碌了一天,总会选择道地或墙弄凉快处乘凉,中央放张竹懒床(用竹做的床),四周点起艾蒿草,(用于防蚊子盯),小孩就躺中央床上,邻居们也总是不约而同,几个人,十几个人围坐到一起看星星聊天,小孩一边享受着父母的拍打抚摸,一边听大人讲故事。故事中频率最高的要数门前的西沪港了。
        故事还从一只老鼠在西沪港南侧海边觅食说起。一天,一只老鼠在海边的沙滩觅食,当尽兴吃着鱼呀,虾呀时,突然后面跳出一只猫猛力扑了过去,老鼠闻声回头一看,不对!急想后山逃遁已经来不及了,为了活命,老鼠只得纵身向西沪港海里一跳,用力朝高泥方向游去,好不容易过了三分之二海面时,不看则罢,抬头一看,高泥边一条蛇正舔着火苗似的舌头,等着它呢,老鼠深感前后追逼无路可走,只得调转方位向西沪港出口游去,正当猫蛇争鼠的紧急关头,一位大肚老女(孕妇)指着海里叫喊,蛇猫争鼠啊,快来看!这一叫,就结束了这场觅食之举,猫、鼠、蛇均凝固在原地不动了。大人说,大肚老女是皇帝封过的,她的嘴会一语道破天机,“最毒”。用现在的话说是最“酷”。大人说,这个大肚老女不叫多好啊!一则可吃掉老鼠,二则是蛇猫相逼,待逮着老鼠时,这条西沪港也就到此合壁了,现在想到近在咫尺的对港去多不方便!“如果合壁,里面海就没了”?小孩总喜欢掏根砟树地从中插嘴。这时大人也会辩解,不会的,合壁则是里边,我们高泥人在外侧还是有海的,还可以有鱼捕。这则传说,凡到过高泥的人只要一问,老小皆知。也很形象。对面墙头镇下山村一侧山叫“猫头嘴”,现为部队一号码头处,里高泥一侧一条形如蛇的叫“长栏山”,两者正中海里一悬礁称“老鼠礁”,长栏山原叫长蛇山,因高泥约在150年前只有里塘,后来又在外侧围垦了外塘,也称新塘,从此祖先倚傍这长蛇山脚造房居住,蛇在先民影象中非常糟糕,住在蛇山下,与蛇为伍,总不是滋味,故从150年后就改称为长栏山,尽管过了近二百年,这长栏山原名长蛇山仍人人皆知,这也许与厌蛇有关吧!
                       利利弊弊话堵港
        西沪港,口小腹大,形似罂湖,西沪港与宁海港统称象山港,均系象山港的末梢,高泥门口就是西沪港与宁海港的分叉点,出了象山港就俗称为孝顺洋。象山港呈东西走向,而西沪港侧是南此走向,宁海港口洋面开阔,而西沪港口小山高,船只从孝顺洋进来是条直线,而进西沪港则要向左拐弯,它的入口又被山峦遮挡,不熟悉水路的船老大很难走进西沪港。进西沪港入口后的高泥港长约5公里,是西沪港内港通道的必经之路,通道的两侧均在2~300米高的山,港又相对狭窄,宽在1~1.5公里,最宽处也不到2公里,最狭处仅1公里,水深在10~37米之间,可航千吨级船舶。由于这特定的地理位置,无论是春夏季的台风,还是秋冬季的朔风,并不会对船只带来太多的影响,是船舶避风的天然良港,天空的飞机也因高山的阻挡很难光顾,听说日本鬼子的飞机从宁海港插角进来扫射,差点撞山,机枪弹全落在海里,驻在高泥的兵一个也伤不着。因此,从清朝开始就成了军事要地——军港。据纪载,“宣统元年(1909)清廷辟象山港为军港,同年7月18日,贝勒载洵与海军提督萨镇冰至高泥港祭港兴工,贡生蒋黼总办建港事宜。翌年,饬曹嘉祥,胡应祥购高泥房屋田地”,除少许有一定根基的户外,每间以18元大洋全被强行买走,在未进入规模建设期间,房屋仍归原户主居住,土地也可继续耕种,以建军港之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因曹等挟公款遁去而搁浅。民国时期,孙中山《建国大纲》也有辟军港之议,1916年8月24日,孙中山亲临视察象山港。民国期间,曾拟在高泥筹建海军学校。1949年5月,蒋介石从象山港内的狮子口(奉化松岙)登舰离开大陆。1954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视察象山港。1960年以后,国家作了重大投入,建码头,打坑道,造公路直至现在,这里仍有驻军。高泥本是个弹丸之地,里外高泥加在一起不到300户,但却是坐北朝南,落址平稳,后面的黄大山挡住了西北风,前面的长坑山离高泥稍远,视野开宽,冬暖夏凉。前面是一片空旷的田畈,出去就是海,耕种非常方便。由于军港的设立,顿时名声大振,许多行家为寻求商机,纷杳云集,先后就有饭店,旅馆、行栈开设,“大高泥,小上海”也因此得名。
        1957年间,中央有关部门考虑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养活众多人口,作出了围堵西沪港的打算,坝址就设在老鼠礁为中心,将猫头嘴和长栏山为两端截堵,打算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可增土地76000多亩,围堵指挥部就设在高泥,不久就有大批物资到位,供销社,粮管所,信用服务站都陆续进驻,这个消息一传开后,顿时人声鼎沸,尤其是高泥本土人士更是欢呼雀跃。原因是高泥人刚刚经受过56年的8·1台灾的阵痛,特大台灾在象山半岛登陆,南庄洋死了3402人,尽管高泥没死人,但海塘全毁,房舍被夷为平地,粮物全都冲走,要不是政府及时救济,不淹死也得饿死,如果提早10年堵港,岂不是免遭此难了嘛!高泥三面环山,一面环海,要么不出门,出门就是三条岭,除了三条岭和两处渡就无他路可走了,实在太不方便了,出门上街,没一天是回不了家的,许多姑娘不愿嫁到高泥来,就厌这条路,现在港一堵,上可去墙头,丹城,下可去西周,莲花,加上建码头,造公路,砌楼房,小高泥真的变成大上海了,这还有谁不高兴呢?但也有明智的人提出过置疑,认为凭当时的水平能否截堵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即使成功,能否耕种又是个未知数,还要考虑除堵港以外的投入,肯定不是个小数目,更重要的这里还是个军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但当时也并没人提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时隔不久,恰恰是被中央军委给否定了。
    多少年来,人们的想象中仍有一部分人对堵港的否定感到遗憾,但也有认为否定的是件好事,是利是弊一直在人们中议论。现在想想,各有各的道理。
                   巧巧妙妙侃捕鱼
    西沪港内由水域和滩涂组成,内港有陈山港、山下港、墙头港、桃湾港、上拦港、下拦港、港畔有虾平堍、洋北堍、黄溪堍、长堍、水底堍、高堍、烂堍大涂等滩涂8块,计面积3300公顷,水域面积1800公顷。港内风平浪静,潮流属规则性半日潮,潮差3.9~5.2米,涨潮流由西向东流入港内,落潮流则由东向西流向港外。港内水流缓慢,水质清澈。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温度16.4℃,常年水温为7℃~30℃,年平均降水量1456毫米,港内水质肥沃,藻类多,遍布广,饵料丰富,适合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港内有鱼类近百种,贝类20余种,甲壳类20余种。足见这里是个难得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物种千恣百态,魅力风情万种,均由大自然天造地设而来,但人类也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学会应对,捕鱼就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内涵。以前《渔文化》中涉及题材较多的就不在这里赘述,下面仅说说鲜为人知的其中诱捕两种鱼的方法;
    1、赶弹涂。弹涂,俗名跳鱼,体长200毫米左右,侧扁,头大近圆筒体,眼小且突出于头顶之上,体蓝褐色,背鳍深蓝色,有白斑点。属潮间带鱼类,喜穴居软质低潮区,在泥涂匍匐跳跃,觅食,用竹筒或竹篓插放捕捉。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弹涂,又名阑胡,潮退,数千百条跳踯泥涂中,土人使小钩取之”。清人姚燮《西湖棹歌》有云:“膝骑海马似飞凫,截竹为筒插满涂。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乌糯煮阑胡”。弹涂肉质肥嫩,味鲜美,多食鲜,也可烟熏干制弹涂熄(生晒称干,熟晒叫熄)。其实统称弹涂的品种甚多,西沪港就多达3~4种,如上面已说的花弹涂,还有如泥弹涂,白鲒弹涂,弹涂狗,弹涂老虎等。我这里说的是“赶泥弹涂”。花弹涂喜在稍低的泥涂筑窠,且独居为主,潮来时钻入洞中,潮退时,首先清理被潮水冲击过的洞壁,完成后,就在洞外觅食或跳跃,人说“弹涂画花”其实是觅食和清理洞穴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花弹涂体型较大,色泽褐白分明,看上去与木杆秤的秤花一般,泥弹涂则不同,它体型相对较小,肤色也不及花弹涂那样显眼而时髦,它喜欢在潮位较低的稀泥涂生活,没固定洞穴,如遇鸟等天敌侵扰就往低洼的稀泥里钻,泥弹涂以潮泊和稀泥为食,冬天很少看见,夏季则是它的活跃季节,尤以夏至到立秋之交是诱捕泥弹涂的最佳时节,如选择古历的十八~二十下午或初三~初五的1~2点钟的晴天,当夏至太阳晒得海涂发烫,温度高达40多度时,泥弹涂经受不起烈日的熏烤,自然就往潮头(潮头是指海涂与水面的接壤处)去避暑。捕泥弹涂有个专门设置的网,就是用长约50公分,粗近筷子的竹签,用棕榈绳编篡三道形似竹窗廉的网,网长在15米左右,要选择弹涂鱼最集中的潮头下网,将网以倒V字的形状插在潮头处,这个V字要以不对称的,即一头长约3米,另一头长约12米,长端的放在朝海一侧,短端的朝泥涂边侧,转角内侧处埋一只深约40公分的陶器瓶或竹淘箩,口子与泥涂持平,布设完毕,就离网20米左右的地方去赶,赶时步子要慢,身子不能幌动,轻移莲步向网这边挪动,这时弹涂见人来,就往网的方向跳,因弹涂有个规律,向外海跳至多1~2米远就回来,更不会绕过拦网跳向海外去,但海涂又太热,只好沿着潮头向网方向移动,越来越多,最后是重重迭迭,密密麻麻,形似一根粗大的弹涂绳,随着向前赶走,它也就向网方向退,一直到了网边,它再也就没路了,见有一只“洞”,(瓶子的口),就纷纷向洞内跳,这样就入瓮就擒。一网多至2~30斤,少至5~6斤。一个潮时能赶4~50斤。但要把握好潮水洄涨速度与路程,还有网形要自然,如布设得好,这肯定有成功的把握。这种弹涂可用于红烧,以洋葱头同烤更佳,色鲜香浓,放汤吃也行,量多时,也可用烟烧熏,即把弹涂鱼用小竹竿往腮穿进,一条条排起来,再用早稻草点燃烧熏,待鱼发出噼噼啪啪响声,烧烤得又干又黑,皮外流出鱼油即可,再放在太阳下暴晒,直至成弹涂熄,放在密封的器皿内待吃,可直接下酒,也可放咸菜汤,其味之鲜,无法用语言表述,现在青年很少有人尝过。
    2、叉泽鱼。泽鱼学名棱鱼,个体较小,一般长约200厘米左右,脂眼脸稍发达,体被大栉鳞,喜栖息浅海咸淡水交界处,明嘉靖《宁波府志》载;“形似鲻鱼而小,头骨软”。清人王蔚蕙《霜打泽鱼》诗云:“霜紧残秋桕白时,虾蟆台下网初施,攥来道士裙同煮,抵过桃花春半鲻”(桃花鲻鱼也是道名菜)。本地也有句名言,叫“霜打泽鱼一斤,淮白米饭一升”(淮白米即中心稻,比早稻晚,比晚稻早,种在常年不易断水的烂塘田为佳,米色稍红,饭香。正处割淮白季节,故有此搭配)。泽鱼一般以单年度生长,清明前后,还不到香脚大小,以群游为主,一群至少在数百条,数千条,首尾相接,沿着泥涂向西沪港的上游游动,稍后,逐渐长大至筷子大小,那时小孩就要用向天缯网捕捉,将缯网预先放在鱼游动的前方,用手按压至水下约30公分深处,待鱼游到网顶时,迅速将网提起,鱼就似晒蕃丝般在网上挣扎,这样,二~三小时能捕十多斤,这种方法在二十年前还比较常见。泽鱼到了霜降前后,已长到成鱼了,由于水生物多,鱼儿多已肥肥胖胖,条条肚内孕籽饱满,就要向外海产籽了,但这时体重增加,不易移动,大多要借助天气发西北风暴的大水潮,才会成群向外海出走,到大水潮的夜里,潮水旺落(退)时,是渔民抓捕的最好机会,这里就讲讲用朝缯叉泽鱼的技巧。朝缯网多用蚕丝纺织而成,其好处是牢固度久,二是只要用四两桐油一捏,经得起海水的浸蚀,不腐烂,使用寿命长,三是对潮水的阻力小,船舶就能行得快,四是与海水色泽相仿,不容易被鱼发现。网杆就是用两株根部大碗还粗的毛竹,去皮,竹部头各打一个孔,用根硬树做成栓,将两竹串拢,掰成V字形,竹脑尖端为网口,网布满这个V字形的空间,网口约4米宽,网长约5米,再在船头向后1.5米处放根横竹杠,将网缯放在这横杠上,杠的下方船头处挂一盏玻璃灯,叉鱼时要有两人,一个放网,兜鱼,另一人帮助加力朝网,后面摇船的人最好也是两个,当鱼网插入鱼群时要用力摇船,船就会快速向前,夜里,由于灯光照射,鱼头均迎着光游,当鱼接触到网时就要跳跃,那时已来不及了,迅速把网拗起,鱼就离开了水面。这样一个落潮,能叉几十斤一、二百斤是常有的,那是秋冬季节,鱼价相对较高,这时就叫霜打泽鱼了。高泥人的泽鱼是出了名的,凡逢西山下、岑晁市日,一些老行贩知道这个套路,老早就兜在街口,缠着渔民不放,要全部行给他,高泥人也总会贪个方便,想上市自卖既要付税,要付市场费,还付“主人钱”(帮着过称并吆喝的专行人),加起来一算,差不了多少,大小一统行去也罢,成交后,钞票一数,鱼篓一扛,就轻轻松松回家了。
        统称为泽鱼,其实品种很多,我们当地俗称的有三棱泽鱼、剑泽、绿泽等,三棱泽鱼因其头部背部尾部各有一棱,故名,其体型最大,最大的单条重可在半斤多,它的尾部肉质呈赤褐色,泽鱼中它的档次最高。剑泽与三棱泽鱼外貌基本相仿,但体型略小,最大单条在四两许,绿泽也称油泽,其体型与剑泽不同,背上无棱,最大条重在二两左右,前翅与后甩水下侧为黄色,浑身肥胖,如清蒸碗内会浮出一片黄油,是口感最好的泽鱼。三棱泽鱼市场上已多年不见,绿泽极少见到,最多的是小剑泽。
        过了冬至,泽鱼基本出走完毕,留下的是一些残次鱼,如迟熟的、病态的、僵鱼、无籽的,这叫“屯鲲泽”,冬至后,市场上能看到的均是这些低档鱼,外表瘦小,无光泽,齿硬,无籽,这与大棚瓜果一样,是“反季”货,内行人是不会买这样泽鱼的。不管怎样比不上自然的季节性的色泽好,有营养。
    西沪港鱼的品种多,捕法多种多样,说实在话,捕鱼远比吃鱼兴趣。但村与村之间又有一定的侧重面,高泥人以拖网(窝网)为主,马滩人以游丝网为主,白屿人以捉望潮为主,洋北、亭溪以扦网为主,舫前、徐家井以拗缯排为主,横里、横塘以大捕涨网为主,东塔人以岩缯为主,孙家以纳东塘为主,薛岙以流网为主等,总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但总原理不外乎诱、围堵、拦截、氽几种,如涨大捕就是靠“氽”,预先把网用“鼎”(原理就是锚的功能,但与锚不太象)抛好,利用大水潮的冲力,把鱼从上游冲向网内,大捕只能在大水潮可涨,一般是古历的十三~二十日,或廿八~初四,24小时拎四次,即潮水即将退尽或将涨平时各拎一次,平时尽管睡觉,相对比较轻松。所捕鱼主要以虾堍、白鳊、梅童、黄鲒、龙虾、居古、海蜇及杂鱼。流网则不同,它的网长在1~2千米,网首做个浮标,顶上有个棕榈刷帚,高出水面1~2米,便于观察,放在潮流中的,随着潮水的流动而移动的,鱼是在游动中,误入网眼,被绷住的,凡流网鱼的背鳍前均有被网缠伤的痕迹,但渔民的劳动强度颇大,要盯着鱼网的走向,防止触礁或被船只梗断,夜里还要防偷。所捕的主要是白鳊、鲳鱼、串乌、鲤鱼。拖网是采用围堵的方法,高泥人和墙头人的拖网叫“窝网”,操作时人要踏入泥涂中,有时是齐腰深的水,一端2~3人先入海,拉住网绳,另一端由船带走,形成围堵,网撒完后,两端同时拉,而且要快,将网拉完,鱼也就在网中了,劳动强度很大。所捕的主要是鲻鱼、剑鱼、枫树鳊、梭子蟹、河豚鱼、绿骨鱼、半嘴鱼、海鳗及杂鱼。当然,捕鱼有苦有累也有乐,时人形象地叫做“大捕猪,流网狗,窝网牛”。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鱼少了,网也没了,传统的捕捞技术也随之失传了。
                坎坎坷坷谈养殖
    西沪港内的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始时以一家一户的浅滩养蛏为主,但数量有限,品种单一,大面积的养殖是从1958年的生产大队集体养殖海带开始,海带是个外来品种,开始是从大连运苗过来,后来有了本地育苗。海带属于藻类植物,含碘量高,可供食用也可作药用,相对而言具有养殖季节短,回报快,收嵌工序简单,储运方便,经济效益也相对高,特别是与农业没有争劳力的矛盾,是一项很好的副业。根据水质条件测定,最佳养殖区域就是高泥港门前约10公里的两侧区域,因此,不仅是西沪港沿海的大队开展这项作业,就是连周边的村也会在这里开辟战场,养殖期间,带农要吃住在现场,白天黑夜都会在这里忙碌,一条沿海“黄金带”,多时上万人吃住在这里,好不热闹。当时生产队一般收入水平较低,一个十分头正劳力,日收入在三毛钱左右,自养了海带就上升至5~6毛,象高泥这样就高到9毛多,那可是了不起了。据海洋渔业局统计,1959年全县海带养殖200公顷,计15000台,产量1492.2吨,90%产自西沪港。黄避岙公社占了西沪港的半壁江山,自然成了“开展多种经营的先进单位”,名声雀起,大报小报,连篇累牍刊登,什么新闻记者,参观团接锺而至,还常常外出“传经送宝”,公社多次被评为宁波市及省级多种经营先进单位,多次得到电视机自行车等物质奖励,鄙人也就成了当红书记。
    但好景不长,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大,自然灾害总是与人们过不去,一是倒架,因遇台风和突发性大潮袭击,导致带架倒塌冲走,最多的一次倒架达3000台,损失惨重;二是海水逐渐变差,光照欠足,出现了海带“白边”,加上虾蚤等吃蚀,台产下降;三是毛竹滥伐山林破坏严重,价格飚升,棕榈等主要物资求购需求量大,难以满足,五是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下降等。低谷期,好多非本地的大队先后下马,就是不下马的也大大缩水。这时县水产部门想方设法挽救困境,就采用了海带架边增养淡菜(即紫贻贝)的尝试,自1974年开始,从大连引进淡菜苗,用棕榈绳放籽的方式,一串串地挂在海带架或专门架上,每年的10月放养,次年的夏至间收获。开始时,确实壳亮肉质厚,饱饱满满,雌的肉赤,雄的肉白,味鲜美,因来自外地,当地民众很少看到,贻贝密密麻麻扎根在棕榈绳上,一串串非常奇特,采摘方便,一举丰收后,又成了新闻的焦点,又大大热了一阵。但因贻贝苗来自大连、烟台,长途运输,化力又费时,为自力更生解决苗种,县采取自育贝苗,后经试养,但都因长壳而瘦肉,经济效益差,加上过往船只似偷非偷“顺手牵羊”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损失颇大,一度停止了养殖。寂静了将近20年后的2000年,产量就又上升。但其肉质仍比不上初养时的口感,市场销路也大不如前,大多数的养殖户选择了放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高泥及西沪港边的人虽经受了海带、贻贝的历程,但还是孜孜以求,寻找新的出路。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1987年,县农经委、水产局等单位组织黄避岙水产养殖的渔贸开发公司赴广东、福建等地参观考察,确定西沪港进行海水养殖试验区,养殖石斑鱼,从此开启了海水养殖鱼类的先河。1993年,外高泥严兴国等三人投资18万元,养殖鲈鱼网箱36只,放养鲈鱼苗1.5万尾,通过7个月的精心护理,总收入达54万元,在全县乃至全市引起极大轰动,这也就开创了个体养鱼的先例。外高泥社员纷纷效仿,养殖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里高泥也占40%,1994年网箱养鱼达到3596只,进一步带动了西沪港养鱼的全面开展。1999年又相继开始大黄鱼的养殖,1999年,海水网箱12500只,品种有石斑鱼、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黑鲷等七种多,2002年,网箱达到28500只,计5700亩,产量5959.4吨,产值13898.1万元,2005年产值为20810.3万元。成本占68.2%,税利率达31.8%。这时,敢冒风险的养殖户开始致富,许多户就是这几年积累了一些钱,有的盖房子,购电器,但大多还是再生产,扩大养殖规模,亲戚朋友纷纷搭股。但由于利益驱使,渔民中产生相互攀比,不注重科学,盲目发展,网箱数量越来越多,在有限的海域只能是导致水质量的降低,水污染严重,鱼类成活率逐年降低,甚至大批死亡,最后是莫说获利,有的还要亏本,部分养殖户开始选择撤退,究其原因:一是鱼成活率低,初养时成活率在90%以上,后来逐年下降至50%,甚至40%以下,二是鱼质降低,市场滞销,与自然的鱼有着明显的差别,加上少数渔民有病危鱼上市,导致恶性循环,一度时期市场上养殖鱼无人问津。三是无适当的销售网络,至今还没建立起象蔬菜那样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社,原因是国内市场不畅销,多数销于韩国等地,他们要求高,要统一规格,要活水装运(即运鱼船内有活水,相等于网箱养着一样),钱还要赊销,装时先付部分,到港后续付,往往是续而不付,或延时压价。有的户碰上“黄牛”那就是血本无归了。渔民中往往又是销售难而争销导致自相弑价;四是无人作“东”,原因是要有融资渠道,要有相对固定的销售商家,要有内部协调能力的人,有些持一技之长的人不愿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大众偷牛,不如独自偷狗”。五是养户资金融通难,鱼是“活口”,离不开吃,许多养殖户无资金保障,银行部门也是“看佛烧香”的,求人难,只得借高利,借不到时,只好让鱼“有厨无顿”,几天不给吃是经常的事,一位养民感叹地说,鱼儿饿得慌,象小孩要饭吃一样,人过去都张着嘴讨吃,如去了无饵料可喂,再要离开实在不忍心!几年的实践,养殖户各有各的说法,有点经济实力的户认为,平时投放,最后总能积个"顿",嘴巴虽说亏,赚点工夫钱还是有的,住在近边近岸,也没找到比养鱼更合适的行当。完全依赖外借的户认为,自已囊中空空,也不指望金融部门会“雪中送碳”,如借高利来养,这力气还是藏起来“呵手”好。(呵手就是双手放在口边吹气取暖)这真是“坎坎坷坷养殖路,劳劳碌碌渔民心”。
                   遮遮掩掩说污染   
    西沪港的污染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西沪港原有水质清纯,咸淡相宜,鱼虾成群,生态良好,现在这一切成为过去。首先是污染导致,而污染源大多来自生活,不知道沿西沪港有多少住户,过去人粪称作庄稼宝,只落田地不落海,现在是宁要化肥不用宝,流向大海随水漂。排放设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工厂排污有待严控。再次是养殖自身的污染有必要引起重视:许多污染来自养殖本身:1、潮水流量慢,一只网箱,规格是3米×3米×3米,占27立方米水体,众多的网箱,放在一起,相等于一堵堵墙,流水不畅,等于是污水荡内洗澡,据一位渔民说,过去大水潮退潮时,从西沪港的礁门口放下一个漂流物,一个旺退潮时,可以到达汀子门附近,(汀子门在现舟山连接大桥的二号桥附近),而现在只能到西泽边,甚至只到乌龟山(鲁家岙门口)。再说外高泥门口海中心有两只钢筒,系60年间放置用于军舰避台风时作为泊船之用,直径约2米,高约2.5米,下有一粗大铁链系在海底的混凝土块上,当潮水旺落时,受到潮流冲击,会发出堂!堂!响声,在田野干活或在家里,尽管未能见到,只要清脆宏亮的声音一响,就知道是潮水旺落了,现在这种清脆宏亮的声音早已久违了。而靠近塘岸脚一侧,原沿坝脚有一块硬涂,因流量被网箱阻挡,潮水就向里侧冲,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低涂。可想而知,这些泥全被冲走,澄陆于海底了,加之沿海边有大量泥沙落海,按此推测,西沪港不出半个世纪就会淤塞,到那时,高泥人去对岸,真的可以涉水而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2、化学污染,网箱本身是由聚乙稀或尼龙编织而成,框架用镀锌管、钢筋制作,浮子用的是竹木及泡沫塑料等,对水有腐蚀作用;3、抛物及饵料投放所致;过去港内的泥涂是稀软的,没有柴屑、竹戗、石砾,人可以赤脚走,不伤脚,就是赤膊用背去滑也不伤皮肤,小孩往往是夏天选择在江边戏耍时仰天溜涂,从不伤背,现在就不行了,赤脚根本不能下海,必要时得穿长统靴还是勉强,如墙头港脑的混凝土柱头、橡皮条养牡蛎,把大量的桩、皮条留在海里,陈山港、白屿、塔头旺周边养蛏,用密密麻麻的毛竹桩当分界线,长坑涂沿线都是长长的毛竹分区桩,整个港区全是些废弃的鱼箱架,泡沫塑料,玻璃碎浮子,破船板,漂浮物等垃圾,这仅仅是眼睛能看到的,还有眼睛看不到,抛弃在海底的如根缉,桩柱,自海带养殖开始,到养鱼,有多少生产垃圾入海。更有甚者,将病死的鱼尸乱丢,臭气熏天。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竞将西沪港当成天然的垃圾箱,那有不受到自然惩罚的道理?过去坐船过港,就能听到黄鱼的叫声,看到蟹在飞水,虾在蹦跳,海鸥在盘旋翱翔,野鸭在翻跟斗,大雁在引颈高歌,人在欢快嘻笑地捕鱼,各种声音凝成了似有多家乐团协奏的交响曲,一切是那么动听,那么和谐完美,现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看不到自然的鱼不说,就是连最低级的螺狮,红蚶蟹、沙蟹也难觅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叹息着说,“我们西沪港的虾蛄弹是有标志的”,他说,“有没看到虾蛄头颈两侧有两块紫斑的虾蛄嘛?我前几天到了汪家河市场专门去看有没有这种虾蛄,看了一摊又一摊,贩摊还当我要买他的虾蛄,其实我是在找回西沪港的感觉,结果是一无所得。反倒把带有柴油味的浮游类如泽鱼、鲻鱼当成西沪港鱼的“名片”了,真是可悲啊”!
     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性人人皆知,不仅关系到自身,更关系到下一代,但恰恰就是由于人们的不文明而导致的,许多行为明明知道其后果,却总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许多企业家,谈生产头头是道,说治污却遮遮掩掩,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也应当说,近几年,政府对环境治理还是有力度的,西沪港的小海鲜品种和数量均有明显回升就是最好的佐证。一天我去问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听说你近期在涨弹涂(是用海马竹筒捕的办法叫涨弹涂),一潮能涨几斤啊?他如实作了回答,这要看潮价(即潮水),好的潮价,好的天气,一般能涨1.5~2斤,3斤多也有过。我说多少个竹棍(管)啊!回答是2~300个,那已经是不错了。
        西沪港边的一个农家乐式的个体饭店,每逢周末是高朋满座,一桌难求,听说即使乡政府以上部门为宴请贵宾也得预订,否则是勉为其难了。为什么这样红火,我问起他的经营之道中有何诀窍嘛?说价格、服务态度均不说他,就是一条,原汁原味,道道地地的西沪港野生海鲜,店家为寻求鱼货,亲自到沿海的每个经营户拜访,说要将他所有鱼货包干下来,不管是起早还是落夜,凡是货到,不论多少,一概收购,价格从优,许多渔民,为图个方便,少许的东西再也不送给丹城人吃了,店家也讲信用,即使太多了宁肯放在楼顶晒干或送给经常光顾的“食主”,他从不拒收。他的声誉由此而来,生意也一直红红火火。但也有些酒店打着西沪港小海鲜的牌子,当然也经营着小海鲜,有时缺货也向丹城市场搞些替代品,内行的人一吃就知,虽当面不说你是“赝品”,下次就再不想光顾了。说明西沪港的鱼还是有魅力的,更能说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惩罚后,已经向良性方向迈进,从这则消息中,我们也深感欣慰。
                   实实在在为生态
        西沪港是象山人的母亲港,世世代代造福于人类,给了人类财富,给了健康,给了智慧,给了安全。由于人类的愧对,才导致焦头烂额,病态显现。现在已经到了回报大自然的时候了。
        首先要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人与自然本是互为依附和谐相处的,一旦人们不遵守规律,自然就会作出报复。这方面,石浦港人比西沪港人看得远。中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从1995年开始,2000年8月,石浦港人21名渔老大自觉发起成立了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组织,坚持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已的主题,几经提出要求延长东海伏季休渔期的建议,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国际组织的支持,得到政府的采纳,这一举动,为海洋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还记得,在2005年间,石浦镇举行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例会,笔者向会提交了一份议案,主要是石浦港面垃圾等漂浮物太多,不雅观也不卫生,建议搞一个船只进行常规性清理,尽管当时未作采纳,过了两、三年,部分代表又旧事新提,最后得到落实,近年来石浦港的面貌大有改观。说是意识,其实也是环境逼使,西沪港同样遇到渔业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虽地处四个镇乡区域,但它同样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有责任,有理由保护好,管理好。要学习石浦港人这种“亡羊补牢”为已任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大局意识,正确处理“捕”与“休”的关系,做维护蓝色海洋的使者。
        其次要控制污染源,西沪港内有污染源的工厂为数不多,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每道工序做起,从每个员工做起,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通过努力,肯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西沪港周边村镇形成迂回,背山面海,大量的源头来自居民生活污染,要从一渠一沟做起,一排一放做起,一家一户做起,一人一事做起,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对已经抛入港内的养殖使用过的竹桩、牡蛎柱、皮条及箱架等废弃物资,这既污染环境又不雅观,建议政府责成原业主限期清理或投入一定的精力作出统一处理,给海涂除一次垢,洗一次脸,还港区一个清白。今后的投放要签订生产垃圾的回收责任状,从机制上确保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三是养殖户要有环境意识,讲求科学种养,合理养殖,摒弃那种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和杀鸡取蛋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海洋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只有呵护它,关爱它,才能得到大自然的恩赐。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养殖密度过高,箱架放置不规范,污染物及生产垃圾大量入海,严重阻挡了潮流的速度,加速了污泥淤积,影响了船只的通行。同时也导致海水的污染,赤潮与鱼疫病的频发,影响了鱼类的生长速度与质量。近日拜访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渔业专家,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郑岳夫先生谈及,西沪港网箱养殖数量已从过去的一万多只降至四千只,正走向良性循环。但愿此举能一如既往,一往无前,确保养殖数量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
        此外,浅滩养殖也要全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目前大多是牡蛎与蛏子为主,已经构成对传统的鱼类、藻类频频锐减,如最为常见的海瓜子、青蟹、岩蟹、红钳蟹、沙蟹、虾仔、虾蛄、弹涂、泥鱼、涂盲、望潮、沙蒜、江兆柱、鲎、蛤蜊、麻蚶、泥螺、香螺、螺狮以及苔条、紫菜、苔皮等藻类赖以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现已处无立足之地了。要给点空间,得以理性兼顾,共谋生物平衡协调地生长发展。
        其四要建立和健全管理监督机制。除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外,民间也必须建立自我监督办法,从养殖环境,投放密度,材料使用,鱼苗防疫,药物施治、死鱼处理以及各种奖罚办法等。
        西沪港地理环境优越,人口密度适量,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面环山,山峦平缓,山林植被茂密,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小,临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捷,港湾岬角分布合理,藻类等水生物含量高,鱼贝类品种多,自然并养殖基础好。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不负众望,随着象山港大桥的贯通,游人流量会大增,要下定决心,通过努力,把西沪港保护和开发打造成山清水秀,粮丰鱼跃,生机勃勃,既是生产,又是旅游参与的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自然生态型乐园。
       
       
        注:根缉系指用于栓海带浮架之根,一般采用毛竹劈成香脚大小的竹条,8~12条为一股,外用稻草包扎,三股为组扭成缉,长度视海水深度为准,一般以15~20米左右为一条根缉,每只海带浮架至少三条根缉,也有四条的,根的下端系在长约2米,直径在15~25公分的竹桩或木桩上,桩打在海底泥里,另一端栓在海带架上,打下去容易,拔起来就难,有些养殖户厌拔桩费力,拔起来且不能重复使用,就干脆一刀斩断,成为生产垃圾。后来发展到用聚乙烯或塑料代替。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5-2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出东方 发表于 2012-5-2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母亲河 我们母亲港了
本地人 发表于 2012-5-2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风 发表于 2012-5-24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爱西沪港了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12-5-2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损害了我的眼睛,长了我的知识。
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2-5-2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甬象 发表于 2012-5-29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精彩!
小小鸟 发表于 2012-5-29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沪港可上餐桌的海瓜子,据我所知没养成功过。
西沪港环境在恶化,污染响当严重。
高网林立,门公网、海底网步步是“岗”,晚上行船时时中招。现在的鱼在狭小的空间生存,不会碰“雷”,我也感叹其智商不亚于人类。
小小鸟 发表于 2012-5-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说明一下:
陈山港现在很短了,基本上被军民塘占据了。只有军民塘到白圢码头一小段。白圢码头至虾坪嘴称为白圢港。白圢村下有条横港,过去经常淹死人。虾坪是西湖港面积最大,潮位最低的海涂。
山下港在哪我不知道。桃湾港不存在。下面有双港,大枫树,小枫树,其实都白拦绷【港】的支流。虾坪往西隔港斜对面叫大沙涂。大沙涂嘴到董溪站下的董溪港下游称白拦绷,外船至桃湾、洋北滩的必经之路。洋北滩下原有一条道头,很长,一直到上角空嘴,到白拦绷中腰很近了。上角空西首是泥污港,泥污港往西南叫洋巧涂,是烂涂,属洋北村。再往西,涂上首称董溪站、黄溪滩、渡头滩,下首是大沙涂,大沙涂上中首有一条横港,也淹死过人。大沙涂也属高涂,这个涂有些地方捡来的泥螺有沙的。大沙涂往西隔黄溪港【上游湖拉港】是陆沙涂,陆沙涂有些地方很深,陷下去将齐腰。下海徒步是最累的涂。往西约90度,橫着的弯弯港叫四条港,港西叫黄家涂,别名汪家。上也有小横港,从四条港通抬脑港,小水潮退平齐腰或齐脖深,大泽潮很浅。过了四条港是米沙涂,隔米沙涂是中央泥,中间道头港,道头港上叉港东和尚桥,西峰港。中央泥上是海山屿,海山屿有一条便道,大水潮会被淹。
好了。太长了,不解释了。
伊人 发表于 2012-6-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很多次,却不知道这么美丽的传说
龙泉井人 发表于 2012-6-12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景仰呀!相见恨晚。好文章!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12-6-1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西沪港要填了,填到一半的位置,搞开发,不知道真不真
 楼主| 泰山松 发表于 2012-6-17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12-6-12 23:48
听说西沪港要填了,填到一半的位置,搞开发,不知道真不真

已有这个可行性打算,这实在是不值得,网友们已有反响,但愿能作取消。
象山港渔夫 发表于 2012-6-2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我养我的地方,从小靠海吃海,以此为生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15: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