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莼湖岙“拜谒”万斯同

[复制链接]
zdxu 发表于 2012-5-1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2-5-14 11:45 编辑

1262981437375.jpg



  
莼湖岙“拜谒”万斯同


      
      正是暮春时节,空气里开始浮动着燥热的气息,由宁波工艺美术学会、宁波海曙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及东南商报社等联名举办的宁波文化之旅又一次拉开了序幕。
      200余人,四辆大巴,一路探访了鄞州区的乾崇庙古戏台、塘溪镇的文化名人故居、咸祥庙古戏台、杨公祠古戏台。下午,沿着象山港来到了莼湖岙的万斯同先生墓、降渚庙,宁海的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薛岙渔村。
  徜徉于百年巷陌,品味古风遗韵,仿佛有了历史穿越感,更感到守望的意义。


修明史的宁波人


  奉化莼湖岙,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但这里的乡人都知道,这里长眠着黄宗羲最得意的门生——万斯同先生,而且乡人都称呼其“万先生”,可见对万斯同的尊敬。
  在墓前,文保工作者周东旭向大家介绍了万斯同。万斯同是宁波人,他的家就在现在海曙区的广济桥一带。他是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万家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有作为,被称为“万氏八龙”。万斯同是最小的儿子,也是最聪明的一个。
  万斯同的老师是谁呢?就是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万斯同是黄宗羲最得意的门生。对于万斯同的贡献,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他墓边上的一副对联: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
  “班马”,即班固与司马迁,意指万斯同的贡献可以跟司马迁、班固相提并论。班固是修《汉书》的,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而万斯同则上京修过《明史》。现在的《明史》,就是在万斯同修的基础上成书的。而且《明史》在二十四史里的地位很高,所以说万斯同功不可没。
  “乾坤一布衣”说的又是什么呢?因为当时是明末清初,宁波的很多文人都是有气节的,不愿意做清廷的官,虽然当时清廷开设“博学鸿词科”,邀请汉族文人上京修史,是可以入翰林的。但万斯同却以布衣身份到京城去,不署衔,不拿一分工资。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修好一部真实的明史,让忠臣孝子流芳百世。
  所以说,我们宁波出这样的人才非常不容易,他的《明史稿》手稿,现在还在天一阁里保存着。
  听了一番解说,大家对万斯同肃然起敬。随后,在杨古城先生的倡导下,举行了一个仪式,向长眠在这里已经310周年的万斯同先生三鞠躬,以示崇敬。


成为日本国宝的网拱工艺


      来到宁海强蛟镇的下蒲魏氏宗祠,大家都被宗祠里古戏台的精湛工艺所折服。这可是宁海十个国保级古戏台之一。
  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蛟镇后舟、下洋两村之间。魏氏宗祠为两村共有,两村合称为下蒲。魏氏后裔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建大堂三间,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仪门、戏台、厢楼等。魏氏宗祠占地近千平方米,头门朝向东南,与仪门合一,南面影墙,矗立如屏。门廊五开间,东西为耳房和八字形砖墙,开三道门。檐廊有精巧的三道卷棚,檐柱牛腿精雕狮子白象,且全部彩绘绚丽。
  戏台的屋顶歇山翘角缓起,正脊灰塑龙头。戏台上的屏风六扇,中间四扇草书唐诗,左右两块画山水风景,显得古雅隽永。台上挂额“可以观”,左右出入场的门挂“来兮”、“去也”。戏台宽4.8米,深4.7米,高1.4米。百余年来未经漆饰妆金,仍保持古朴的特色。
  据杨古城先生介绍,古时,中国是农耕社会,土地是中国人的生命线,一般农民大概十分之九是种地的,十分之一的人才有机会读书。中国又是礼仪之邦,当时的男女老少是如何懂得是非道理的?原来,是从戏文里看来的。人们知道唐宋元明清,知道善恶,能辨忠奸,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戏台在过去的时代有一种教育功能。我们不要看许多古戏台已经腐朽破烂,十分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最值得称道的是仪门檐下的网状花拱,满布廊下尤显气派与精丽。这类纯属装饰的网拱,曾在浙东流行于清初至民国期间。
  杨先生指着屋檐下的装饰说:“这些网拱非常值得一看,100多年来还没有动过。450多年前,我们宁波人为日本福冈崇福寺的门楼雕刻的网拱,就跟这个一模一样。如今,这种网拱已是日本的国宝。”是啊,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在日本成了国宝,着实令人感慨。


旧时兴旺的宁海薛岙码头


  最后一站是一个叫薛岙的渔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薛家先祖自台州黄岩迁城关,又慕此地山海之胜,遂居于此,原村名砂畸。
  村朝南,新楼矗立中保留着一座雕刻绝佳的祠堂。周围还幸存低矮厚实的滨海民居。探访者们看完了几幢古民居和薛氏家庙,就在港畔,看船兜风。
  行到半山腰,在一片视野开阔处,渔村的全景一目了然。徐徐的海风,停泊的渔船,静谧的港湾,还有错落有致的屋子,不由得人舒缓了心绪,摄影爱好者们更是将镜头对准远处,想要把一切美景纳入其中。
  村南还有建于1927年的薛岙码头。据当地的老者回忆,当时有两艘载重1000多吨的客货轮通宁波、象山,后增开小客轮走宁波。后来有了强蛟码头,这里才渐渐被人遗忘,不过近年来此海钓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东南商报》2012年5月13日第A11版 记者张落雁 通讯员周东旭文 记者崔引摄]
tange 发表于 2012-5-1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这些景点很有意义
 楼主| zdxu 发表于 2012-5-1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的/谈不上景点吧
江海 发表于 2012-5-2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生勤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5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