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复制链接]
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2-4-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省象山县地处东南沿海,三面环海,一面靠陆,自6000余年前的塔山文化开始,沿海先民就开始耕海牧渔。象山文明从一开始即与渔业文化紧密相联,这种文化与浙江甬台地区文化相交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渔文化。这些文化,包含着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对开发自然的态度,包含着对当前生产的要求,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总结这些渔文化,对于继承传统文明、开创现代渔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渔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建立新的渔业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
  一、象山渔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象山渔文化概况
  象山的渔文化应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从两期发掘出土的文物看,居住在今县城南庄平原的先民就已学会以海为生,大量的陶制品留下了他们亲手描绘的水波纹以及贝壳印痕。相继发现的姚家山、红庙山和茅洋庙山头、高塘岛朱门村新石器遗址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文化根系散发着浓郁的咸腥。
  象山的渔文化主要由5个特色文化区组成:东门海岛妈祖信仰文化区;石浦老街渔商、渔贸、生活习俗文化区;延昌老街妈祖——渔师信仰文化区;昌国古村明代卫所海防文化区;渔山海岛妈祖——如意信仰文化区。这些特色渔文化区,勾画出象山渔文化特有的资源色彩。
  1.渔文化建筑遗存和古迹遍布
  石浦镇境内常年有习俗活动的核心古庙总计有80多座,其中东门片有11座,石浦片有25座,延昌片有10座,昌国片城内有10庙9祠6庵,城外有8庙3庵1塔。最主要的古庙有东门妈祖庙、东门城隍庙、东门庙、东门王将军庙、石浦城隍庙、昌国大庙、渔山娘娘庙等。
  2.各种民间节庆和习俗众多
  漫长的讨海生涯也使渔区形成了众多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生产习俗方面主要有造船、开洋、谢洋、拜船龙、祭小海习俗等等。生活习俗主要有元宵节不过十五过十四、打生、海难招魂等。渔家特色海产制作技艺如鱼丸、鱼滋面、鱼胶、鱼鲞制作技艺。
  3.民间文艺资源丰富
  主要有以渔家号子、渔家船鼓和 《细什番》演奏为主的民间音乐;以鱼灯、龙灯、马灯、车灯、抬阁为特色的民间舞蹈以及大量的渔歌、渔谚和民间传说故事。
  象山渔文化现状
  象山县各地渔村、渔岛渔港、渔户渔船大都保留丰富多彩的鲜活渔文化遗产,如船俗文化、婚俗文化、节俗文化、食俗文化,以及渔具渔法、渔服渔饰、渔谚渔歌、渔事渔会等等。这些具有朴实生动的本色、充满野性与活力的民俗,正是象山社会文化进步的源头活水。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艰辛的挖掘、搜集、整理,才能将历史的、现实的、当地的、外来的、静态的、鲜活的渔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1.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开发
  象山渔文化有着独特、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保护开发基础。近年来,象山县对以石浦为中心的全县渔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立项,共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5项。继石浦渔港古镇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象山申报的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和象山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石浦渔港古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2.渔文化研究工作本土化
  象山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工作,探求渔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新模式。以象山渔文化研究会为主体,汇集了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整理出版了 《象山妈祖文化述略》 《中国渔业第一村———象山石浦东门岛》 《象山渔乡民间故事》以及 《中国渔文化论文集》等书籍。将渔文化研究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突出了渔文化课题的本土化建设。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至今已经出版15期,并开通了渔文化网站。几年来,象山县投资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渔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发掘整理了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渔文化文艺产品和以海鲜为主的象山渔食文化。
  3.渔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8年以来,象山连续11年举办中国开渔节。开渔节挖掘传统的渔文化内涵,并积极加以创新,节庆活动越办越红火,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石浦镇连续几年举办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成为当地民众的文化大餐。同时,大力加强渔文化研究,推进渔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动员全县文化界人士开展渔文化资源调查、保护、研究工作。
  渔文化研究及各种渔俗节庆活动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象山县的海鲜餐饮业做足 “渔”字文章,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享有盛誉,象山海鲜、石浦海鲜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仅在沪、杭、甬三地已有象山籍海鲜酒店60余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涌现了一批如丰收日大酒店、石浦大酒店等颇具实力的企业。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象山,不仅为尝到美味的海鲜,更为了感受浓郁的渔文化。同样,象山县依托于渔文化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猛。1997年以来,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年以50%的速度递增。今年1月至8月,全县游客总数已达到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中国开渔节、中国渔村已成为象山海洋旅游业的品牌。
  二、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
  象山渔文化来自于渔业生产,又极大地作用于渔业生产。受浙甬台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象山文化的精粹,也是象山精神的灵魂。
  包容开放的民风民俗
  象山县绝大多数乡镇靠海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地造天赐,为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象山从北至南200公里航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尤其是石浦,渔汛期盛时渔船6000余艘,港内渔船商舶交错,桅樯林立,千舟竞雄,人来人往,促进了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渔业生产是一种海洋性劳动,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重新分工,打破了宗族、世序的界限,根据能力、经验、技艺来体现每个人的价值。父子不同船的渔家习俗,结束了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化生产,其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上世纪70、80年代,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渔业产值下降,东门渔民大胆地搞起了渔业股份制。产权明确,利益直接,分配合理,并实行一船多业、一网多用、挂靠、买卖方式与外省渔业开展合作,走出国门,去贝劳共和国、印尼等海域捕捞,组建跨国营销冰鲜船队,参与国际渔业竞争。同时,实行以股带劳、劳股结合的分配原则。机制的创新,作业方式的创新,收益分配的创新,使下滑的渔业生产重整旗鼓,再度辉煌。
  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念
  以行网为例,船到网场,在老大的指挥下,二橹放下橹,由大橹一方驱动舢板,靠近网囊时,篙手迅速伸出网篙勾起网绠,大橹撑开虾包,小艄伸开网囊底部的活扣儿,将捕获物倒进虾包,然后扎紧网囊,重新丢进海里。这一切,都在老大指挥下瞬间完成,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老大的统一指挥,没有全体船员的团队精神,要步调一致、动作和谐、配合默契地完成如此复杂的作业是很难想象的。
  勇立潮头的争先精神
  象山,第一个喊出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世纪强音;第一个面向世界渔民发出 “海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议;第一个专门保护海洋的民间组织在这里成立;第一个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在这里启动;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志愿者活动纪念墙在这里揭幕;第一家渔文化研究会在这里诞生;第一次渔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三、研究象山渔文化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渔文化作为象山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力,对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研究渔文化是再造象山精神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竞争的主要舞台,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市党代会也提出 “港桥海联动”发展战略。为贯彻落实省市精神,象山县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发展海洋经济问题,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县。
  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必然依托象山县已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和海洋产业基础。但渔文化及其精神作为流淌在象山人血液中的特殊基因,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渗透到象山海洋经济的各个层面,渔文化的研究开发是海洋强县建设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当前旅游富民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以渔文化为重要内涵的滨海旅游业已作为象山县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象山县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巨大。象山县委、县政府提出,到 “十一五”末,全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象山县新的支柱产业。为此,渔文化的研究开发必然要做到与时俱进,为象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
  研究渔文化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和灵魂,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的灵魂在于它特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苍白的。也就是说,一个理想的城市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使内在的文化显示出特有的性格。因此,在象山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并从中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毫无疑问,经过几千年海风海浪的浸淫洗礼,半岛文化已经深深打上了渔文化的烙印。对底蕴深厚的渔文化的研究开发,不仅是为了促进象山县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更高层次上的目的是为这个新兴的滨海城市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赋予这个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从而提升和凸现城市的整体形象。
  研究渔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象山县的渔文化及其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半岛人民,铸就了一个个辉煌。通过不断地转化诠释,渔文化精神逐步成为了象山的时代精神——海纳百川,勇立潮头。渔文化精神中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在现代的半岛儿女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加强渔文化及其精神的研究和弘扬,不断丰富象山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励半岛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
  研究渔文化是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于浙东及石浦的特殊地理条件,本地与台湾的人文交往根深源长。目前,共有象山(石浦)籍在台人员9100余人,台湾台东富岗新村村民的上代几乎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石浦渔山岛的去台人员。
  亚州飞人柯受良祖籍在石浦渔山岛,其父柯位林也是当年渔山去台人员。近年来,柯氏家族数次率台胞组团,敬奉当年带去台湾的渔山如意娘娘菩萨,重返故里渔山娘娘庙、石浦东门妈祖庙省亲,被传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佳话。这一文化交流现象在今年年初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浦渔港历来为台湾渔轮避风补给基地,自1970年起,计有12680余艘(次)台轮来过石浦渔港停泊。石浦镇各界代表曾于2007年赴台湾富岗村回访。由此可见,加强石浦渔俗的全方位保护,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增进民意亲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四、研究象山渔文化的途径
  加强渔文化研究开发,不仅要有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使理论成果为实践功能服务,将学术性和功利性有机结合,最终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加强渔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
  随着渔区、渔村以及渔民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渔文化势必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危及它的生存,保护渔文化资源刻不容缓。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全县渔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摸清县渔文化的家底。在渔文化物质遗存系统方面,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建筑、海洋生物、自然景观等等;在渔文化精神遗存方面,包括文学、艺术、风俗、宗教、节庆等等。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入国家直至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点或保护区,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如石浦渔港古镇,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渔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动员更多力量和人员投入这项工作。
  近几年,象山县政府已经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开发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立民间志愿者队伍,使保护渔文化资源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建立渔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机构
  自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渔文化研究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总体起步较晚,相对于象山县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来说,目前还只是冰山一角,今后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大量文章可做。对于一些面广量大的课题,可采用专职和业余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邀请外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参与研究,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开展正规化的渔文化研究。今后尤其要在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下功夫,将渔文化研究工作与推进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渔文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放在更突出位置,紧紧依托渔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快推进渔文化特色产业发展。
  1.滨海旅游业
  象山的旅游业吸引人眼球的是滨海美景,而真正能动人心扉的是浓郁的渔文化。目前,全县旅游市场明显存在冬冷夏热的季节性差异,其根源在于旅游市场的卖点更多局限在自然景色,而提供的人文景观还不够丰富。石浦是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渔文化底蕴深厚,渔港古镇特色明显。更以打造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作为重点,加快石浦老街开发建设,动建中国渔村二期,继续办好中国开渔节,努力培育发展渔山海钓等休闲渔业,竭力打造长三角的休闲渔都。
  2.海鲜餐饮业
  象山县的海鲜餐饮业在几年间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应该说,除了象山海鲜菜肴本身的美味之外,象山渔乡的名声是吸引消费者信赖的重要原因。今后,海鲜餐饮业应作为大的产业来扶持发展。除稳固沪、杭、甬传统市场外,还要逐步拓展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餐饮市场。继续举办象山海鲜美食周活动,集中展示象山海鲜餐饮企业形象,打响和维护象山海鲜餐饮品牌。在继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求突破,提升海鲜餐饮业整体水平。
  3.渔文化民间艺术产业
  象山县具有渔文化特色的竹根雕创作水平居全国一流,相关的仿古家具和根艺产业年销售产值超亿元。同时农民画、剪纸、贝类加工等也有一定规模和档次,是需要积极培育的产业门类,要大力加以扶持。要整合资源,积极筹建渔文化博物馆,作为渔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也作为渔文化旅游商品的经营场所。渔文化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展品包括所有承载着渔文化的物件,如富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根艺、古家具、石窗、剪纸、农民画等均可纳入收藏范围,并可根据类别建成艺术馆群。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要强化政策推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确保落实到位。切实转变政府包办文化的观念,扩大文化工作视野,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如渔文化博物馆,就可以充分调动民间收藏者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强化产业意识,既讲文化投入,也讲文化产出,探索一条渔文化及其产业自我发展的路子。
喧哗的海 发表于 2012-5-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文化是象山人民的精神家园。象山之所以区别于宁波其它地方,象山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是因为象山有鱼、有渔港石浦。
喧哗的海 发表于 2012-5-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有千百年来象山人民耕海牧渔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渔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