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仙子——檀头山岛
孙成标—檀头山游记
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云起东南密,龙腾上碧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宋代名臣文天祥过象山乱礁洋海域时描写岛礁风光的不朽诗篇。七百多年来,他的英名与日月同辉青史永留,他的诗作共天地长存广泛传颂,他所涉足的地方给了人们无限的霞思,联想翩翩。
千恣百态大目洋
檀头山岛地处大目洋畔,吾虽是本县人氏,早闻有个檀头山,人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堪称海山仙子,皆因地处海岛,虽有心向往,却无缘涉足,这次偶因游艇公司汪柏扬总经理之邀畅游荔港,这真是千载难逢,为此,借机去了檀头山岛,难得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清风送爽,游艇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似箭一般离开了码头,一路朝东向铜瓦门方向驶去,游艇划开了万倾碧波,在海浪的拍击下,微微颠簸。铜瓦门是船只出入荔港的“五门”之首,口宽238米,是连接东门岛唯一的陆上通道,这里原本没桥,来往东门仅靠船载,为切实改变摆渡历史,政府于2002年间建成了这座全长292米,宽10米,矢高49.36米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结构桥,桥脚矗立在两端山崖,桥拱横贯江心,大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两根直径为115的钢管似彩虹般悬在天空,斜拉索似琴弦般分布其中,桥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桥下帆旗点点,百舸争流,机笛轰鸣,竞现一派繁忙景象。出了铜瓦门,举目望去,只见烟波浩渺的大目洋,与天连接,尽头处,形似伏象的檀头山岛忽隐忽现地出现在视线之内,白茫茫的浓雾好似秀女身上的围巾,齐山腰绕过,露出了一个头角,随着晨曦的光茫和海风的吹拂,雾犹如洁白的飘带渐渐地离开山峦向远处散去,海面上的雾气也象热锅内的蒸气冉冉升腾,给了人们无比神秘的感觉,真有“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的意境。我出身海边,从小与海为伴,尽管对海有特殊感受,但并不新奇,一种固有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自傲感与生俱有。今偶见大目洋如此千恣百态,方觉一山更比一山高,不虚此行了。
卓而不群石坛山
在海上航行不到40分钟,就到了向往之处檀头山。檀头山岛因石坛山而名,严格地说,石坛山就是原名,檀头山至多也是别名,不知过了多久,人们习惯于称檀头山,反而把石坛山给淡忘了。宋宝庆《四明志》解读是“岛之山上,有一石坛,平如案,故名石坛山”谐音为檀头山。檀头山岛地处大目洋畔,与乱礁洋猫头洋相交处,隶属于石浦镇管辖,离石浦仅8公里,距象山县城也只37.5公里。岛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
檀头山岛形如铁锚,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地势高陡,主峰石坛山雄踞东侧,卓而不群,海拔225米,每当海雾飘至,云蒸霞蔚,岛似半立海面半立云,骤生虚幻飘渺之感,当雾气散去,呈现海天一碧,登高望远,山色海景尽收眼底,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难怪人们别称其为“棋盘洋”。全岛100米以上山峰14座,峰峦叠起,跌宕起伏,婀娜妖娆,山脉逶迤延伸至海边,自然形成了10个村落,海岸线曲折绵长,周长达45公里,岛中岛岬海湾众多,天然奇岩洞穴比比皆是,岛上有两个沙滩,和南部的东岙海湾,是泊锚避风的天然良港,先人依仗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倚海而聚,以渔为生,多从福建、广东陆续迁居。因临近东海,与台湾、金门隔江相望,船只出入便捷,解放前夕,蒋介石逃往台湾时,将大批渔民掳走,演释了历史上凄惨的一页。这里就是海防前哨,其中最大村落数大王宫尤以为要,相传大王宫名源于这里有个姓蔡的人,以海盗营生,自称为王,并建有属于他的"王宫",大王宫也因此而名,当然这只是传说,并无资可以考证,其所建王宫更是无踪迹可觅。这里既是御敌前哨,又是海防要地,其历史渊源就在于此,岛上曾有过驻军,戒备严密。六十年代,这里有个女民兵连,飒爽英姿,红妆习武,一支独秀,出类拔萃,可与名闻遐尔的洞头岛《海岛女民兵》齐名。这里民风淳朴,环境恬静,渔民和睦相处,以近在家门的天然渔场为依托,随潮而作,视汛而歇,男捕女织,日子过得舒心,鼎盛时曾有过3000多人口。
限于当时条件,这里的渔民多以近海涨网、拖流为主,立足于养家糊口,资足于温胞,生产力并不发达。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之春风同样给这原始小岛带来勃勃生机,生产关系得到很大改变,随着大型钢质渔轮的快速发展,几户,甚至十几户的组合似乎更能适合于经济之发展,海资源匮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近海的小捕小流,生产中所需的淡水供给、冰鲜的储存,回港后渔货的销售,远不是小岛可以自圆的;渔家人也要注力于子女的入托、求学、以及求医问药,由此,许多渔民开始在石浦有了自已的住房以及可活动的空间,生活中的入托、入学,求医,求购,生产中的资料供给均因迎刃而解。渔民们也享受起大都市的生活。八十年代,渔民逐渐向石浦迁移。至今原住民已不复存在,留守岛上的大多是七十年代前的建筑,居住的也不过是为养殖紫菜贝类、放牧牛羊、从事涨网等季节性作业的少许暂住人员。
檀头山岛属海洋性气候,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2℃。山野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灌木丛生,鸟语花香,空气质量极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堪称天然氧吧,当你闲庭信步,走在山间小径时,清风阵阵,花香扑鼻,一吐一纳,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海边掠奇东岙湾
站在海边的山崖,看到一群海鸥展翅翱翔,一回儿低旋,一回儿腾空,并发出呜哇呜哇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它们是在与江豚捉迷藏,当江豚上浮时它就直向下俯冲,下潜时又向空飞舞。这在以往并不为奇。孩提年代,经常去家门海边的山嘴或“缯棚”头(搭在海边岩礁上用于捕鱼的缯网)上看海,江豚总是喜欢时隐时现地在这些水域追逐鱼虾,而扮缯的渔民最讨厌这个江豚,因为它一来,鱼虾就远而避之,至少得待上一个半个时辰,甚至也难免会空守白呆,现在倒成了一道风景。说实在话,我对此虽屡见不鲜,其实管它叫江豚还是盲称,不过我们家乡土叫法是“摆江猪”,有些地方也叫“海江猪”。我们祖先也以种田为生,附带近海捕鱼,也比较厌恶江豚,又听说这种鱼浑身是脂,不善食用,其油倒可以用作点灯。但总想捕它消气,可江豚生性刁钻,从不轻易上网,也从未捕获过。平时见它在海浪里时沉时浮,并没看清楚它究竞是什么样,后来在许多水族馆内看到的江豚游水时完全与我儿时的“摆江猪”一样,故自命为江豚的,究竞这个物种是否叫江豚并没多少把握。听说石浦铜瓦门入口处早年春上常有成群结队类似大鱼到访,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大的四、五百斤,小的也在二、三百斤重,来时黑压压的一片,竖着旗鳞抢,时而上浮,时而下潜,搅得海浪滚滚,水花飞溅,声势非常浩大,场面十分壮观,围观的人是人山人海,把港边挤得水泄不透,渔民对此非常崇拜,因在铜瓦门正对面的半山上有座“鱼师庙”,说鱼每年会来一次,是拜鱼师而来,这对渔民来说是个好兆头,每逢渔民出海,都要为鱼师烧柱香或许个愿,如获鱼丰收,还要备“三牲”还愿,一代代沿袭,直到八十年代还在继续,后来因海况不好,这种拜鱼师的场面再也没出现了,鱼师庙也因建造六省一市渔港招待所被拆。近年来,渔民纷纷提出要求恢复这个具有渔文化原素的鱼师庙,现在就在稍高处的山上重建鱼师庙,其规模比原有还大,不过改称为“鱼师禅寺”了。海鸥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物种,它生性多疑,不会轻易接近人群,这在杜甫《客至》一诗可以证明,诗中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海鸥在檀头山岛可算是个天然乐园,白天成群在海面飞翔,晚上就在附近窝巢栖息,也与其它鸟类一样,同样要生儿育女,一代代生息繁衍。海鸥不仅有一身银灰色的羽毛,还有一对犀利的眼睛,一副硬朗的翅膀。鱼群、江豚、海鸥三者往往是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方,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觅食,也可以说是有个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鱼群大多出现在激流边的缓冲区域,鱼在游动中经过激流后到达缓冲区息歇,伸出头来吸收阳光和空气,这时被江豚和海鸥发现,当然要乘机擢取猎物,这就是“三碰头”的形成。东岙湾是三碰头的必然区域。此外,渔民在具体生产中也逐渐掌握这个规律,也会选择这个边缘处下网,这就是所谓的“网地”。檀头山海区鱼种繁多,肉质鲜美,口感好,营养丰富,这与生态有关,同一品种的鱼产于外洋与产于本地就有很大差别,据渔业专家讲,具体有几个因素,一是东海处于地球经纬度的黄金线,气候适宜于鱼类生长,二是雨量充沛,水质咸淡相宜,水生物含量高,三是岛礁多,为鱼类提供了各种藻类等食物。许多从域外来的游客在品尝中也会得出这样的评价,因此,凡到檀头山旅游的人,见到这活蹦乱跳的虾,抡着大钳的蟹,乌里透白的鳗,白白胖胖的潺,总要尝个够。汪总说,他们公司也有两艘观光捕渔两用船,游人可以泛舟观光,也可以拉网捕鱼,并将捕获的鱼烧烤着吃,尝试过的游客均说其乐无穷。
生态牧场平山岗
当你从大王宫向北面的姐妹沙滩行进时,要越过一条山岗,人称平山岗,这里可是个开阔的山坡,满山岗是一片粽绿色的茅草和芦竿草,长得齐人高低,密密麻麻,似同成熟的麦田,当风吹过时,芦竿就象波浪般地一浪一浪摆动,并不断发出沙沙声音,这里可是生态型的牧草场地,因为我们发现了有一群黄牛在悠闲地吃着草,浑身粽色的皮毛在光线照射下显得富有弹性和健壮,有大牛,也有小牛犊,有母牛,也有成年牛,总共不下十来头,根据牛群结构看,可能就是有几个牛娘带档的,(牛娘带档就是一头母牛与它生育的1-2条小牛犊为一带档),它们对我们的出现持不可思议的样子,本来是在吃草的它就停了下来,圆睁着两只大眼睛,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也感到非常惊讶,这里怎么会有牛呢?这时,正好有位貌似采药的人过来,我们上前请教了他,他说,这牛是住在大王宫的一位留守人家养的,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草资源,养了一群牛,但他就根本不当一回事,早上把牛赶出门外,在这山里一放,让它满山遍野乱跑漫蹓,有时晚上将它们赶回家,有时就留在山上过夜,回也好,不回也罢,他都不在乎。但牛也习惯了,有时也会主动回家,因山上没有牛的天敌,加上草料丰富,牛长得壮壮实实。记得过去读书时说牛是农民的朋友,农民种田就靠牛耕田,凡有人的村子一定有牛,尤其是对农村小孩来说,牛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旧社会的农家小孩长大了第一件事就是牧牛,他们认为远比读书好玩,有句“读书坐牢监,看牛乘兵舰”的说法,说明小孩对牛的好感,还有是“小的怕剃头,老的怕看牛”,想想也有道理。可现在随着现代农业的改变,农业机械化进程,牛早就离我们农民而去了,不要说城市,就是农村很少有牛,孩子们只有在课本才能看得到,这可能也符合发展规律。春秋时不是有个典故叫“兔死狗烹”嘛,北方人也有叫“卸磨杀驴的”词,我看南方也应加个“厚机薄牛”了。这群“野牛”,呆呆地望着我们,许是也在想这些事吧!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慢慢徒步向它们靠近时,它们也还真友善,并不感到有什么恶意,仍看着一动不动,当我们伸手去抚摸时,这才启步离开。
在这个区处,除了牛之外,还有其它兽类同存,尽管当时并没有看到有什么兽,但从它们留下的蜘丝马迹中发现了它们的存在,一堆堆堆似羊粪大小的粪便,色泽蔼黄,这是野山卯兔的粪,它们这里也是觅食的,这里有竹林,因兔子的最喜好的食物就是竹笋,此外,芦竿的嫩芽也可以聊以充饥的。地上一个个上宽下窄的洞是山老鼠拱的,它们也在寻觅钻在树根部的虫子或是嫩芽。听一位船工说,这里野兽种类很多,有角凫(山凫)、野猪经常出没,去冬曾有4—5个人上山,猎了一头200多斤的野猪,肉不算,光一只猪肚能买三、五百元,说是能医老胃病。现在市场一肚难求,非常抢手。
碧水金沙姐妹滩
檀头山的最大看点算是这个姐妹沙滩了,沙滩座落在岛的东北首,离石浦最近,这两个沙滩一个朝东,一个朝西,背靠背,中间隔了一条长400多米,6米多高的沙埕,因不会被潮水淹没,植被上长满了各种适宜于海边沙滩上生长的草木,藤萝。形似两姐妹,人们就昵称为姐妹滩。但它们各不相同,朝东的大沙滩是一望无际,黄若金子的沙,朝西侧小沙滩均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大小沙滩均为自然形成,大沙滩长约2公里,宽约300多米,小沙滩长约500米,宽约150米。这里地势平缓,高低落差不到10%,沙质细软,水质清沏,有“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的说法和东海第一滩之称,是一个理想的天然游泳池。沙埕上,人们还搭起了几个浪漫式的棚棚,当游够了玩累了,当日头太猛烈时就躲进这清风阵阵的棚棚,喝着各种清凉饮料,谈天说地是多么的惬意,当你漫步在这浩瀚的沙滩时,当你呼吸到这略带腥味海风时,当你沐浴着这充满热量的阳光时,你仿拂已经融入这大自然中,你就会忘记自已的一切。沙滩不仅可供玩耍,而且底下还有许多沙蛤、蚶子等贝类,当你用手挖取后留下一个个孔穴或筑起一座座城堡时,只要一浪过去就会一抹而平。老天爷为人类提供了似画般的秀山丽水,大自然如此美不胜收,实在让人叫绝。但我们还没有发现有专门家对这个沙滩是怎么形成的研究,从理论上说,沙滩的形成一种是花岗岩风化成细颗粒后,经过雨水的冲刷逐渐形成;另一种是山地上的泥沙遇刮风下雨时,就流入海里,经海水的搬运后,在水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澄落淤积起来,成年累月,就形成这样的沙滩,这也许是姐妹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鹅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主要是靠海浪的拍打,使石与石之间,产生磨擦、挤压,几百年,千万年后自然就将外壳疏松部分磨光了,剩下的是又硬又滑的卵石了,可见檀头山的卵石不知是经过多少年多少月才形成的,可惜的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缺乏保护,众多卵石已经被人为运走,成了庭园,小径的装饰品,供少数人享用,实在是可惜。
旅游开发,旨在保护
檀头山岛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居民向外迁移,人口逐渐减少,原有的开垦种植也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抑制,林木覆盖率上升,生态环境转入良性发展,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喧嚣尘上的噪音,没有烟雾迷漫的尾气。这里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过腻了沸腾般都市生活的人们向往这样悠静的环境,寻找这个被现代繁华所遗忘的处女地,于是乎,开始涉足人们梦寐以求的伊甸园,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开放,檀头山岛当然受到游子们的青睐而逐渐打开宽阔的胸怀,海岛休闲旅游开发公司就是为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光顾游客的东道主,近年来,开始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已建迎宾餐饮大楼,贯通海边与景区的环海通道,修建休闲长廊以及为游客服务的设施和管理用房,一套与之匹配的人马,为游客创建了一个温馨的家,迈开了积极的可喜的一步。当然,我们也愿乐意地看到开发开放旨在保护,也就是说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放,两者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旅游源于资源,资源源于保护,只有立足于保护为前提,然后才是开发和利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会是自取灭亡。一定要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要杜绝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商业性操作,防止不经任何评估,仅凭少数领导主观臆断定乾坤的行为,急功近利,别出心裁的作秀,不惜财力物力的败家子作风,以及严重背离地域文化的、重复性建设的、脱离实际的乱开发。一定要强化规划,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实际,顺序渐进,那景区才是生态的,前景才是美好的。
将要返程的时候,我们恋恋不舍,依依踱步,怀顾四周,细心静听,清风仍轻轻地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催人注足,海水仍后浪推着前浪,富有节奏感的拍打声令人屏声息气,小鸟仍细声细语地唱着歌,歌声悠悠沁心入肺,山间小路弯弯曲曲还是那么自然流畅,径道两旁姹紫嫣红还是那么生机盎然,一切是那么自然,有节奏,那么有韵律,那么和谐完美。海山的仙子——檀头山岛,愿你今后更加富有生机,更加富有韵味,更加有吸引力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