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老虎
一高僧为求佛法真谛,收养一婴,名之曰“色戒”,置之于深山,莫许近红尘半步,以养其赤子之心。如是十八载。某日,僧自度大功已成,欲引其初涉大千世界。路半,忽闻山林间呼啸之声訇然于耳,遥见林壑中有一白额大虫。色戒乃面呈惊怖之色,僧诓之曰:“此女人也,无妨。”已而入闹市,红颜绿袄之妇人不绝于道,僧语于色戒曰:“此老虎也,噬人,远避之!”既归,僧问色戒:“今日所见,所喜者何物为甚?”答曰:“老虎!”僧颓然顿筑。
人之性情,与生俱来者数矣,为人师者当因其势而利导之。若自以为可改造一切,若指妇为虎者,徒贻笑于大方矣。
裙子和尾巴
星期天, 我带着三岁的儿子为为和邻家的小女豆豆出门闲逛,看见前面的马路上铺满了樟树叶,我顺手捡起一片问孩子们:“这片树叶像什么?”豆豆说像一把扇子、像布娃娃的裙子,为为则说像海豚的尾巴、像鸭子的脚掌。我在惊叹于他们想象力丰富的同时,不免若有所思:
其一,人的认知能力与他的经历是成正比的。豆豆是女孩,平时对海豚不感兴趣,因此她的认知领域里无法出现海豚尾巴这一形象,但她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布娃娃的裙子。其二,男女有别,天性使然。男女之间许多思维上的差异并不是后天环境影响或引导的结果。人生下来确实是不一样的,表现在异性之间尤为明显。其三,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似乎天生的就会从多角度去看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容易陷入狭隘和主观,有时候,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也就是灵性不断被扼杀的过程。
咖啡豆的悲喜剧
有三样东西:胡萝卜、鸡蛋、咖啡豆。胡萝卜遇水会变软,鸡蛋会变硬,而咖啡豆则会很快地溶入水中。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当是水。
班主任要做的是如何努力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其情泄泄的集体氛围,让班级成员如咖啡豆一般逐渐溶入其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如果班主任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很容易变成“胡萝卜”或“鸡蛋”:一些学生在终日的威压之下诚惶诚恐、唯唯诺诺,最终个性泯灭、灵气尽失;另一类学生则由默默忍受而变成公开对抗,越来越硬……
水,至刚至柔,刚至“飞流直下”,柔时“泉眼无声”,大到“海纳百川”,小处“方塘鉴开”,这正应是班主任工作的生动写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水的气质和水的精神。
换个角度——就适应环境而言,太软或太硬固然不可取,但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毫无保留地融入其中,则是咖啡豆的悲剧。
宣尼和冯妇
《古今笑史》记载了这样一个小笑话:一个贩卖茶叶的人用钱买了个官职,人家都叫他“茶官”。他平时不爱学习却喜好附庸风雅,有一天,他在亲家公那里遇到一个精于诗赋词章的人,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当那个人谈到“宣尼”时,茶官拍手叫道:“听你这么说,那个叫宣尼的人果然是一个才子啊!”后来那人又谈到冯妇,茶官马上说:“她确实是当时的一个美人,我早就听说过了。”
茶官浅薄,博人一笑;教师浅薄,世所难容。
教师的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动,否则终会有一天沦为“茶官”。(注:宣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唐开元时追尊为“文宣王”。故称“宣尼”。冯妇是春秋时晋国人,以徒手打虎而闻名,是男子。)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7-9-21 19: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