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故宫六记·院长访谈]要让更多文物与公众见面

[复制链接]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10-8 新京报】

  院长郑欣淼表示故宫一直秉承开放理念;大修总原则为“不改变原状”

  600年故宫,风雨一瞬间。

  在经历了太多的天灾人祸后,这座拥有9900多间房屋、无数文物的昔日紫禁城,奇迹般留存下来,成为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拥有的150万件馆藏文物,约占全国文物系统馆藏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2002年开始,国家投资19亿左右对故宫进行长达19年的大修。随着维修工程的进展,故宫开放的面积将逐步扩大,最后将占其文物建筑区的80%多。

  郑欣淼

  陕西省澄城县人,1947年10月生。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2003年9月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东西两路的开放面积将逐步扩大,故宫最后的开放面积将达到总面积的80%多”。
  “只有把故宫本身与故宫的文物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体现故宫的真正价值”。
  “我们还要多想办法,让更多的文物与公众见面。”
  “要看完故宫所有的藏品很难”。
  “‘修旧如旧’,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国家支持故宫征集文物精品,资金已不是大问题。”

  9月27日上午,故宫。阳光下,拆下来的琉璃瓦整齐地摆放在院落里,上面已经积满了灰尘。从神武门往珍宝馆去的夹道边,一名清瘦的中年男子在忙碌地刷红墙上的白灰,地上的一些木料整齐地摆放着。不远处,几个木工正在锯木头,地面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木屑。这是故宫从2002年开始大修的一个部分,至2020年,总投资19亿元的大修将全部结束。

  80年前的一天,有着600年历史、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有9900余间宫殿房屋的故宫,在经历了24位帝王的沉浮变幻后,突然变成了博物馆。原本戒备森严的深宫禁苑,成为了普通百姓也能游览的地方,亦成为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之所。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际,9月27日,在古朴庄重的故宫中,本报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

  80年来发扬

  “绝对公开”之风

  从1933年开始的文物南迁西迁,历时10余年,行程数万里,文物基本无损,创造奇迹。

  新京报:郑院长你好,首先祝贺故宫建院80周年!作为院长,你如何评价故宫80年来的经历?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产物,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本身有着不平凡的历程。经过80年发展后的今天,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象征,正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和空前重视,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新京报:80年一路走来,故宫一直秉承着怎样的理念?

  郑欣淼:80年来,故宫一直致力于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与学风,秉承“开放的故宫”这个理念。

  近些年来,“绝对公开”的风气有了更大的进步,它不仅反映在文物清理上,还表现在学术研究、文物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古建维修等多个方面。

  新京报:80年来,故宫也经历了许多磨难。

  郑欣淼:对,这期间有好几次大的动荡。故宫博物院一成立,便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战、政局的不稳与变化等原因,从1926年3月到1928年6月间院方领导四次“改组”。从1933年开始的文物南迁西迁,历时10余年,行程数万里,经历过炮弹轰炸、强盗窥视等危险,这个过程中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人所共知的大磨难。但文物南迁之后,部分文物精品被运到台湾,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步入发展正轨,出现了新的气象。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遭遇到一场磨难。

  此外就是地震、火灾、雷灾等灾害,也带来了一些损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故宫的部分古建受损。

  新京报:故宫目前的馆藏量有多少?

  郑欣淼:故宫的宝藏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如紫禁城古建筑,大量的历代艺术瑰宝;一类是无形的但也相当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官式建筑的技术,文物保护的传统技艺以及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宫廷遗迹等。

  目前,故宫的藏品有150余万件。约占全国文物系统馆藏文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全国一级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值得提醒的是,只有把故宫本身与故宫的文物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体现故宫的真正价值。

  新京报:有人说,跟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比起来,藏品展出的太少了?

  郑欣淼:确实如此,我们还要多想办法,让更多的文物与公众见面。当然故宫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它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目前的故宫的开放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许多游客来故宫,因为时间原因主要是看古建筑,不少好的展览就只能割爱了。长期以来,故宫的客流量基本集中在中轴线上,现在随着维修工程的进展,东西两路的开放面积也逐步扩大,最后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总面积的80%多。

  新京报:作为院长,你都看了多少文物?

  郑欣淼:故宫的地下库房,我几乎都去过,重点看过书画、陶瓷、青铜、织绣等藏品。但要看完故宫所有的藏品很难,老实说,我也没有看完。

  新京报:作为世界级的博物馆,故宫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得怎样?

  郑欣淼:故宫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每年接待的800万游客中有六分之一是海外来客。

  此外,到海外举办展览也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1935年,故宫的735件精美文物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这是故宫文物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文物出国展览,参观者逾42万,成为英国国际艺术展览史上一大盛事。改革开放以来,赴海外展览每年平均4-5个,近几年增加很快,总数已达100余个。我们也积极引进国外的展览。

  故宫的中外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古建筑维修、信息化建设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

  大修保存历史

  “修旧如旧”有偏差

  长达19年的大修,国家总投资19亿元。执行的总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

  新京报:目前故宫正在进行长达近20年的大修,将遵循怎样的原则和目标?

  郑欣淼:故宫的维修工作其实从来就没停过,只是规模不同。此次持续到2020年的大修,是要贯彻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的方针,充分展示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有些建筑带有抢救性质。国家对故宫很支持,大修中,每年投资1亿元,总工程下来是19亿左右。“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我们执行的总原则。

  新京报:已经竣工的武英殿是此次大修的试点工程,但有人说它太“新”,反映不出所谓的“康乾盛世”的风貌。

  郑欣淼:现在在文物大修中,有种通俗的说法是“修旧如旧”,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传统工艺决定了建筑刚修好时显示出来是会比较新的。但经过一两年后,就会慢慢定型。

  所谓恢复康乾盛世,不是说某处宫殿在康乾时代是个什么样子,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想的是,维修后在整体风貌上能体现出来当时的盛世,同时也保存一些历史的记录。

  另外,大修也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修复,还要考虑到使用功能。比如武英殿现在是书画展室,这就不得不引进一些现代设施:消防报警器、防盗器、照明等,但我们会把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新京报:曾有报道称工作人员曾经到全国各地寻找民间艺人,是不是传统工艺出现了失传的危险?

  郑欣淼:外界所报道的我院相关人员曾走访全国很多地方寻找民间艺人的事,主要是为了进行乾隆花园建筑内装修的修复。这部分本来就是南方工匠制作的,工艺和材料都是南方的。而故宫大修工程涉及的绝大部分传统工艺技术并没有失传。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故宫一直有一支使用传统工艺古建维修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身怀绝技。很多专家都会收徒,从而让这些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去。并且,故宫对于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是有规划的,这不仅仅是传承故宫工艺,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文物回收

  国家财政支持

  对流失文物的回收有国家的支持,同时坚持回收清宫流散在外的重要文物和历代艺术精品。

  新京报:故宫将来在流失文物的征集方面会有何作为?

  郑欣淼:清宫旧藏文物,当年流失很多,具体数字尚无法统计。对流失文物的回收,故宫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征集原清宫流散在外的重要文物和历代艺术精品。

  新京报:征集文物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

  郑欣淼:这几年来,国家财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对故宫征集文物精品是支持的,资金已不是大问题,大家都记得2003年买《出师颂》,花了2200万,就是国家的支持。

  新京报:请谈谈故宫的发展方向。

  郑欣淼:故宫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它蕴涵着中华5000年文明,承载着紫禁城600年历史。经过了80年的发展,现在的故宫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各方面支持下,我相信故宫能实现保护民族瑰宝、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

  
郑欣淼.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