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2-2-21 19:53 编辑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多。虽然渔民们想方设法希望沙丁鱼活着回港,绝大部分鱼还是在返程的途中窒息而亡;但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港。
无独有偶。日本渔民出海捕捞海鳗时,因为渔船小,靠岸时鳗鱼几乎死光了;却有一个渔民,虽然他的渔船、装备与别人并无不同之处,但每次回来船里的鳗鱼都是活的。
直到那位挪威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那位日本渔民也是在弥留之际,把秘密告诉了他儿子。原来不约而同,他们都是在鱼舱里放了凶猛性鱼类鲶鱼。海鲶在船舱中追逐沙丁鱼、鳗鱼,不时搅水增氧;沙丁鱼、鳗鱼对“外族”的到来受到生存威胁,四处躲避而保持活力,最终保全生命;渔船将活鱼运回渔港、进入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要使沙丁鱼、鳗鱼存活,就给它们一些危险的伙伴;在生存竞争中使其生命的潜能得以复苏。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是“渔夫”,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员工,犹如生性活跃的“鲶鱼”;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员工,好比生性安逸的“沙丁鱼”;两者的比例大小,关系企业发展潜力的高低。管理者要分清哪些是“鲶鱼”,给其广泛的发挥空间与施展平台,哪些是“沙丁鱼”,通过带动、约束、教育驱使其运动,激发自己能量,避免出现窒息而死、或被吃的局面。
摘自吴成根:《再析文学作品中的渔夫智慧(三、鲶鱼效应启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