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四明志》“棲霞观”条解读
宋《宝庆四明志》“棲霞观”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栖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弘景皆隐迹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废。唐天宝十年(754),台州刺史袁仲宣复置,大中元年(847)令杨弘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孙谏卿记。皇朝(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今额。”
这段文字有四句话。一句说栖霞观旧名蓬莱观,地处蓬莱山下,具体方位在县署西南250步;二句说秦徐福梁陶弘景都曾“隐迹于此”,隐迹不同于路过、暂驻或奉命来办事,乃有意隐埋踪迹,作较长时间居住;三句点出有一篇孙谏卿撰写的(蓬莱观)碑记,概言蓬莱观兴废重建,也是确定秦徐福“隐迹于此”的依据;四句说皇帝宋英宗赵曙也很重视这个“蓬莱观”,在治平二年(1065)改赐新额。
这是现存的史志中最早明确肯定徐福隐迹于象山蓬莱观的记述。其历史根据远溯唐大中元年(847)孙谏卿所写的《蓬莱观碑记》;近藉宋治平二年(1065)象山县的一次“改赐今额”活动。《宝庆四明志》修成于宝庆年间(1226-1228),上距“改赐今额”163年,而“改赐今额”上距《蓬莱观碑记》撰写218年,时间都不算太远。可见由唐迄宋,象山蓬莱观的历史意义被一再肯定,其中的关键是徐福隐迹于蓬莱观这段有纪念意义的史实,被一再认定。
唐代的碑记和宋人的说法
唐大中元年(847),蓬莱观在象山县县令杨弘正主持下重修。竣工后有一块碑铭,全称是“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乡贡进士金陵孙谏卿撰,清河贝冷该书。贝冷该为唐代八分(书法)名家,碑文作为书法珍品被收入《宣和书谱》。
唐宋时期,此碑一直存于观中。元明之后失落,直至清乾隆34年(1769),邑人于蓬莱山下掘土时发现,移立于县学明伦堂左。因年代久远,字迹多有剥蚀。乾隆《象山县志》定稿于此碑发现之前,故此前的县志中均未收“蓬莱观碑”,今依清道光《象山县志》录该碑文开头一段如下:
“闻图经宝书(唐地方政府绘呈中书省之图志,有图有说)之蓬莱山,其迹近古。昔相语秦始皇帝出使乎仙□(岛)辈,徐福也。使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此□□□□(秦徐福尝)游止之。药灶踪残,丹井泉在观名(右)焉。”
这是徐福在蓬莱观“游止”的最早记述。
《宝庆四明志》编纂时原碑当存,字迹清晰可辨,编纂者从“游止”、“药灶”、“丹井泉”等语,或再参之他说,推出“隐迹于此”的结论,自有见地。
宋治平年间(1063-1067),林旦为象山县令。林旦与苏轼、王安石为同科进士,刘攽(1023-1083)在《象山县西谷记》中赞林旦治县“以文学为政,邑人宜之”,“板筑县城……修治西谷,益植花卉,因其老木修筑为亭榭,以眺望沧海而相(点缀)蓬莱。”蓬莱观及县内著名的文化遗址,大多在此。西谷成了当时的一个风景区,林旦常为招待远方来客到此游览,曾就其十个景点赋成《西谷十咏》,其中《蓬莱泉》就是从眼前徐福曾使用过的泉井出发,缅怀他当年入海求仙的往事,并寄托了自己的思念:
“采药瀛州去,扁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空令千载后,犹复望三山!”
就是这位县令,非常重视县内的文化建设,发动重修了县内的文化古迹,于治平二年(1065)上奏请朝廷为蓬莱观和其他六所寺院,改赐新额。一年之中,邑内一观六寺同换新额,洵为文化盛事。
而这位后来曾协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刘攽,于所著《彭城集·象山县西谷记》中,在赞赏林旦政绩的同时,也这样说:“徐福为秦皇帝以千童子入海求神仙,道海过之。”
宋以后宁波的地方志,都重复了《宝庆四明志》的记述。至于象山历代县志,皆承前说,不再一一。
蓬莱山为徐福隐迹所提供
的环境
徐福长期生活于海上,新到一个地方,善于迅速掌握其环境要素,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先是“游”,实即考察、勘踏;后是“止”,即安排好住下来。《蓬莱观碑》中说“游止之”,便是这个意思。今天回过头来看徐福为什么选择蓬莱观作“隐迹”之处,就要分析蓬莱山为徐福的“隐迹”提供了怎么样的环境。
首先,蓬莱山处于会稽郡和闽中郡之间,当时象山未立县,也不属任何县,是一个为“帝力所不及”、“秋熟靡王税”的蛮荒之地。
此外,蓬莱山绝处海上,人迹罕至;气候冷暖适中,兼有渔盐与农耕之利,可以自给自足;且风景秀丽,恍若仙子之国,宜于养性炼丹。蓬莱观在蓬莱山南麓,彭姥村东首。村前乃大目渡海湾的渡头,村后是状如伏象的山峦,怀抱着一带向阳、开阔而平缓的山坡。山腰有石屋,巨岩翼然其上,中有一洞,岩罅细流如珠,涓涓不息。山上有几道清泉,披草穿岩,流至山下。海边林木荫翳,犹如绿色屏障,从海中北望,一切都被遮蔽得严严实实。对于一群长期漂流海上、以船为家的人来说,能在陆上寻得一个这样的遮风蔽雨之所,真不失为一个温馨的归宿。当然,要容纳几千人的居住,还得增其旧制。蓬莱观只能是一个中心,几千人必须分散居住到蓬莱山麓周边各地。如果不是某种突然的因素,迫使徐福东渡,隐迹于此的几千人,可能将世代融入象山,从而改写象山的历史了。
后来,料不到徐福会突然离开。三千多人说去就去,对象山先民来说,犹如一场梦幻,只能以神仙的来去无踪作解释。于是,在蓬莱观之中,先民们虔谨供奉徐福塑像,美丽而神异的传说,也从此代代相传。{何元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