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卫,与天津卫、威海卫等军事要地齐名。昌国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山东,在淄博之东有一个古邑,名为“昌国”。到公元1072年,“昌国县”一步跨过长江,在今浙江定海设“昌国县”,到1379年升为卫。 象山的昌国卫正是从定海迁徒而来。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至现石浦东门岛,洪武二十七年迁至现在石浦的昌国街道。此后“昌国”即在这面海背山之地生根落户。同年,由指挥使武胜亲自指挥修筑城池,城墙周延3.5公里,卫驻地设有4所。依当时建制,卫设最高指挥官指挥使1名(正三品)、指挥同知2名,另有指挥佥事4人,镇抚司镇抚2人。驻地有左、右、中前、中后4所,卫的所在地,常驻将士5600人。外统钱昌、爵溪和石浦前、后所4所。指挥权直属省都指挥使,同时接受中央的五军督府领导,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接受“双重领导”。
历史上的昌国“城”已不复存在,惟留北首临溪的一截疮痍满目的残墙断壁,但从遗迹中依然可觅当年风范。卫署设在今天的卫前街,据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卫城西北跨山,坐冲大海,极为险要。“旗毒有庙,练武有场,兵器有局,创廪有所,战船有式。”清顺治三年(1646)废卫置昌石营。乾隆重二十一年改置都司署。道光二十四年移置石浦。但西门街、卫前街、昌前街、北大街、左所庙、右所庙这些地名记载了昌国卫城昔日的鼎盛。纵贯城区南部的南大街,原处于卫城中心而得名为“中心街”,其北端就是卫署署所在。清人有《昌国卫城怀古》诗:“胜朝曾此驻元戎,举首南田在眼中;山海置防汤信国,风云际遇蒋泾公;屯粮果获千钟粟,佥事谁弯两石弓;十八指挥名氏杳,夕阳闲话白头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