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东海龙王与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维吾尔族老人

[复制链接]
东海龙王 发表于 2007-8-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巴克。
卡德尔.jpg
在写日记.gif
 楼主| 东海龙王 发表于 2007-8-1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与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
本人与卡德尔.jpg
甬象 发表于 2007-8-1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亲切
山鹰猎狐 发表于 2007-8-12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学习
空子 发表于 2007-8-12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德尔是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村民,他坚持39年记录解放军为村里做好事的日记,1026篇日记记录着同一个主题:共产党好,解放军亲。1967年冬天,卡德尔写下第一篇日记时,年仅33岁,如今他已年过古稀,须发斑白。2004年老人突发脑溢血,留下后遗症,无法再动笔了,他就教小儿子热合曼续写日记。一篇篇日记像一朵朵绽放的雪莲花,诉说着边疆军民的鱼水深情,成为天山南北军民开展双拥活动的生动教材。
空子 发表于 2007-8-12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德尔·巴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的农民,他用了39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记录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部队为村里做的好事。这些写在5个大小不一的本子上的1026则日记,被人们称为“解放军爱民日记”。

  日记是从1967年冬开始的。那一年,新疆军区某部队奉命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成了栏杆村的邻居。在这个《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浪漫故地,62户维吾尔族村民的生活却异常艰辛:村子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还经常受到大雪和风沙的袭击;家家户户没电、没水,粮食不够、取暖用的煤炭不够。

  寒风凛冽中,几位战士敲开了卡德尔的家门。这些“不进村民的房子、自己挖窝子住”的军人,再次让卡德尔惊奇和感动不已——解放军为村民免费运来了3卡车煤炭,请他帮忙分给最困难的群众。

  “以前我们自己赶毛驴车拉煤,路上往返要4天,拉来的煤只够用10天。”解放军给村民们解决了大困难,卡德尔“一激动,就拿了张纸把这个事情给写下来了”。

  这一写,就是39年。

  起初是些零零散散的白纸,写满一页,就放在箱子里保存起来。越攒越多,有人送给卡德尔一个小本子,他便把日记抄到本上,加上一张牛皮纸作封面,第一本日记就这样形成了。时间长了,又有了第二本、第三本……

  1026则日记,记录着栏杆村每一个难忘的昨天,见证了解放军给边陲村庄的每一次帮助。

  “1996年4月13日,山上下大雪,我们村里500多只牛和羊被困在里面。部队知道后,派运大米和甘草的车,救了人命和动物……”

  ——接到求助消息后,部队装了满满一卡车饲料和牧民急需的米面奔赴被困地点。1米多厚的雪地里,两名战士用双手扒雪开路。上坡时车打滑,他们脱掉大衣垫在轮胎下,一米一米往前开。平时6个多小时的路,那天走了整整21个小时,救出了被困群众,为他们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

  “1998年8月开始,部队提供了自来水……”

  ——从前的栏杆村,祖祖辈辈喝的是涝坝水。夏天,打一桶河水有半桶泥沙。冬天,河道结冰,村民们只好用毛驴车到三四公里外运水。打井、铺线,部队官兵帮助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卡德尔说,第一次看到自来水的时候,全村就像过节一样。

  “1991年,部队送来1100公斤优质玉米种子……”

  ——这些优良种子,让村里玉米亩产量由过去不足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部队官兵还无偿给村里提供果树苗,鼓励他们养殖牲畜、种植经济作物,义务为他们拉化肥、饲料,外销水果。这些年来,全村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提高到了1400多元。

  “2005年8月15日,尼牙孜的女儿孜莱汗考上了大学,这是村子里的一件大喜事,但尼牙孜却因为学费不够而发愁。部队官兵知道后,送来了钱……”

  ———栏杆村过去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步行到13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1993年,部队与村里共同出资建起了小学,一批又一批优秀官兵先后担任了校外辅导员。十多年来,这个只有200多人的村庄里,8名学生先后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或许,这正是栏杆村未来脱贫致富的最大力量。

  …………

  时间,地点,事件。卡德尔的“解放军爱民日记”,朴素得如同一本“流水账”。

  39年来,因为懂汉语而成为军民之间翻译和联系人的卡德尔,坚持用这种方式留下他认为值得记住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军。

  “我们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至于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实在想不起来了。”驻地部队士官王世谦说。然而,栏杆村群众给予部队的帮助,官兵们却记得牢牢的。

  1996年12月,通往驻地部队的军用通信光缆在栏杆村的麦田前停了下来。绕行吧,可能延误工期,穿过麦田呢,必然损害村民的利益。最后,部队下达了绕行命令。

  工程还没来得及改道,麦地里却出现了一条火龙。村民们打着火把挖出正在沉睡的冬小麦苗,执意要让光缆穿过麦田。部队要给补偿,村支书说:“你们30多年来给我们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还要你们补偿?”

  卡德尔不停地帮着指挥、翻译,铁匠阿不都忙着打磨战士们的劳动工具,就连76岁的吐热汗大婶也跪在羊皮垫子上,用镢头一点一点地挖冻土……整个村庄如同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男女老少100多人,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与官兵并肩作战。

  这一幕没有出现在卡德尔的日记里,却让官兵们感念至今。

  带着他的“解放军爱民日记”走村串户,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小学课堂,卡德尔走到哪里,就把解放军的故事讲到哪里。

  日记里的故事每天都在得到新的注解。在这个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等事件的村庄,每一位村民和官兵都能叫出彼此的名字来,人们给不少官兵起了“阿不都”、“阿凡提”这样的维族名字,官兵也叫他们阿达(爸爸)、阿娜(妈妈);遇到婚嫁、子女考学等喜事,村里一定要邀请部队官兵参加,每年的小白杏、葡萄、石榴成熟后,家家户户提着大筐小筐送到营区,让官兵先尝……

  “栏杆村和解放军就像双胞胎一样亲!”卡德尔说。

  写下第一页日记时,卡德尔33岁。39年前的日记字迹依然清晰,但卡德尔老了,须发皆白。2004年的一次大病,更让他无法再提笔。

  卡德尔给小儿子热合曼买了一本汉语字典,要他自学汉语。最近的日记,都是由他口述,儿子来写。日记的内容更丰富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日记编写,把自己见到的解放军好人好事记到纸条上,最后汇集到卡德尔手中。

  这是一场接力赛。39年来,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为栏杆村村民做好事从未间断。卡德尔日记写了一年又一年,他的儿子说:“等我老了,还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我的后代,只要部队还在我们村子里,日记就不会停。”

  感动着,记录着,传递着。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驿站”的栏杆村,过客匆匆,却把军民深情永远留在了边疆的山水间,留在了卡德尔日记里。
skyhood 发表于 2007-8-13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德尔老人的身体挺硬朗,祝老人健康。

龙王跑车库拥军,够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