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远乡》
作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本书简介:半个多世纪前,在国共内战的炮火下,一场惊天动地大迁徙的洪流席卷中华大地。数百万人离乡背井,骨肉分离,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越过茫茫海峡,在那名为“台湾”的孤悬海外的小岛上等待未知的命运。当一切早已成……[连载内容]
蒋介石带领着数百万的军民登上了台湾岛。但对此时的他们来说,生活还并不能算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所有人的期盼都寄托在一水相隔的大陆上。高层们盼望着“反攻”,民众们期待着回乡。日子在脚下磕磕绊绊,而对希望的执著是照亮所有人前行道路的火把。
然而,时代的走向早已隐约指向了另一种前途。
当台湾以“复兴基地”的名义汇聚着越来越多的人时,这个名义却越来越像历史所讲的一个越来越苦涩的笑话。而思念,却已开始越过海峡,没有止境地泛滥开来。
“一年准备”
高层旧影
从大陆仓皇搭机离开的蒋介石,落脚在台湾阳明山的草山行馆。
刚抵达台湾的蒋介石,为住的地方花过不少心思,最后选在阳明山山脚下的士林。这栋被称为士林官邸的宅院,在以后的三十年里,成了台湾政治权力竞逐的舞台。
而对此时的蒋介石来说,恢复自己的权力、重整国民党成了最急需处理的事务。
1950年1月,宋美龄从美国飞抵台湾,这给了低潮期中的蒋介石很大的鼓舞。这个毕业于美国卫斯理学院、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妻子,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蒋介石的外交顾问。这一点,尤其在抗战时期,作用颇大。
马若孟(Dr. Myers,美国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她(宋美龄)在与政界官员及与罗斯福总统一起时的私人场合中,都极具说服力。当时美国对于中国仅止于口头上的援助,例如会说“美国会给予中国援助,中国是美国重要的盟友”等。到了1943年,中美结盟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当时她利用机会,对美国群众进行私人或公开演说,是促使中国能够很快得到美援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妻子对蒋介石来说是无比重要的。在宋美龄抵达台湾后,很快蒋介石在妻子的陪同下,于3月1日举行了复行视事典礼——他又重新回到了“总统”的位子上。
“台湾坚固”——这无论对蒋介石还是对整个国民党而言,都是重中之重。而陪在一旁的陈诚心里非常清楚,此时台湾的环境比他接任省主席时更为复杂。
陈履安:能够到台湾的,当然也是觉得跟“蒋老总统”有些渊源才会来,本来就跟他不和的自然不来了嘛,这也是很自然的一种因缘关系。他来了以后,当然大家听他的,很自然地希望他出来再领导,事实上也就是这样。对我父亲来讲,本来没有太多牵制,但人来得多了,意见就多了,原来在大陆上的派系也被带到这里来了。
典礼的气氛,在一片欢欣之下很有些压抑。那是一个没有“副总统”的场合,曾经的“代总统”李宗仁已奔往美国,并很快遭到了“监察院”提案弹劾,成为台湾当局追究责任的目标。紧接着,蒋介石又成立了改造委员会,16名委员的名单中,找不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名字。
刘维开:到台湾以后,就要检讨丢掉大陆的责任,谁把大陆给丢掉了?所以这时候才会说党要改造,而这个CC派(指以陈氏兄弟为首的中央俱乐部组织——Central Club,是国民党内部重要的派系,也有人认为该派得名于二陈姓氏首字母)或者直接说就是陈氏兄弟要负责任。
CC派在内战时期极为活跃,核心人物是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他们两人长期掌控国民党,被形容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当改造国民党的命题被提出来以后,陈氏兄弟自然首当其冲。改造委员会成立后没有多久,陈立夫就离开台湾,随后转往美国,而陈果夫则在不久后病殁于台湾。
重整国民党党务让蒋介石重新获得了这些权力空间,而到台湾后人才的匮乏和整肃运动带来的格局变动,让蒋介石此时极为倚重儿子蒋经国。
出生于1910年的蒋经国是蒋介石与原配毛福梅的独生子。整个幼年和少年时期,他一直跟在生母身边,直到1925年被蒋介石送往苏联读书。他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也曾因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而被贬往西伯利亚当列兵。身在苏联的蒋经国深受红色思想的影响,不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数度发表声讨蒋介石的声明,从思想上和父亲划清界限。
1937年,在苏联整整学习和生活了12年的蒋经国,带着自己的苏联女工妻子和初生的长子回到了中国。一回国他就被父亲送回了家乡,要他读《孟子》《曾文正公家书》之类的古书,并让他学习《总理全集》和《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重新“补课”和“洗脑筋”。很显然,蒋介石不能容忍儿子与自己的分歧,他希望能将儿子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蒋经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在父亲的栽培下,他在国民党内部从小事做起,逐渐扩大势力,将自己一手掌握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经营成了国民党内一个重要的派系,他自己也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内战时期蒋经国已经常出现在各种事务当中,到了台湾后,他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走上前台。
尤其是在掌握情治部门方面。
漆高儒(时任蒋经国机要秘书):国民党到台湾来了,痛定思痛啊,要检讨,要好好整理一下情报工作。当时戴笠也已经死掉了(戴笠曾统管“军统”,是国民党情报工作主要负责人,于1946年3月17日死于飞机失事,但民间关于其死亡始终传闻不止),那么派什么人呢?就派儿子去整理,情报工作就是儿子负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对此时的蒋介石来说)什么人都靠不住,只有儿子靠得住。
蒋经国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留学苏联的背景让他对党军体系、政战体系格外重视,认为国民党失守大陆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政治作战重视不够。由此,他大幅改组军中政战体系,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三分敌前、七分敌后”的口号,并亲手创立了政工干校,要培养忠诚的政工。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部队,名义上是政治作战,其实是要管控当时来自大江南北、派系林立的国民党部队。
蒋经国让从赣南就跟在他身边的老部属王升帮他管理政工干校。
王升:他常常到学校来。有一次他问:“你们把学校弄得很干净吗?”我们说:“我们已经弄得很干净了。”他就不信这回事,就身体弯下去,往下面一推一拉,很多的脏东西都出来了。好难为情哦。
从这件小事即可看出,蒋经国对政工干校进行了严格而细致入微的管理,而各项改革的进行也让他从此在政、军两界扎根极深,这也成为他日后登上高位的一大保障。
而另一项蒋经国出力尤多的工作,则是政治肃清。
这将在台湾上下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子民写照
在蒋氏父子忙于整顿党、政、军事务的时候,迁徙到台湾的数百万居民也在忙着适应新的生活。然而这新的生活,却是一段长时间的混乱与贫乏。
萧志杰:全中国有地位、有钱的人都集中到台湾来了,但台湾原来的公务员不可能说“我(把职位)让出去给你当”,特别是有警察局局长的,你来了,我这个警察局局长不要当了?他还是给原来的人当。
我家乡原来在大陆的县长、县长太太跑到台湾来,他家住的房子跟狗窝一样,那是县长。他家吃的都是稀饭,那时候谁也顾不到谁。
而对于远离父母,只身一人来到台湾的少年高秉涵来说,这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最无助的岁月。当年他随军抵达高雄后,就因年纪实在太小而离开了部队。
高秉涵:我最痛苦的时间就是睡火车站那几个月,没吃的,没人管我,腿肿了没有力量。那个扫地的老先生,他是铁路局的员工,就多盛一碗饭,没有菜,饭上弄点酱油给我吃,就跟现在讨饭的一样。我还拿着棍子,因为跟狗抢东西吃。我本来是一个很娇的孩子,我家里原本是有权有势的,也不缺钱,到了台湾变成孤儿了。我小时候吃馒头,吃不完就丢,邻居都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败家子;但是到台湾以后,我要看人家脸(色),跟人要饭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