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了几杯酒,面对杯盘狼籍的餐桌,大伙儿便想用牙签剔出些吃的奥秘来。
有人说象山人对吃的东西并不那么讲究,甚至不懂的病从口入的道理;仔细一想不对,这是正话反说,象山人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如名闻遐迩的臭冬瓜,最早应该说是“吃不了兜着走”的“长年和饭”,聪明的象山人为了防止煮熟的冬瓜变馊,就在冬瓜上放点盐末,想不到这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竟成为一种创举。看来象山人就是喜欢在不经意之际,给吃以一种创意,如果抛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纠缠,不难看出臭咸菜,臭豆腐之类的“臭系列食品”是“臭冬瓜原理”的绝妙运用。
在吃的方面,象山人歪打正着的事情很多,可以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的事很经常。天然有种忧患意识的象山人丰年不忘歉收时,总忘不了储藏些吃的东西,后来这些东西都成了名产特产。鳗吃不完,晾干,成了鳗干。蟹藏在盐卤里,成了“红膏抢蟹”。杨梅浸在烧酒里保存,竟“开发”出一种去风寒的新酒种。。。。看来美味的产生,并不是靠御厨的冥思苦想,而是民间百姓长期以来对困难生活的无奈应急的一种积累。象山人在这方面无疑是出色的。
当然象山人所创造的吃的辉煌,并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成果。象山人会吃,并试图吃出文化意蕴来。汤团,取团团圆圆之形,寓和睦安定之意,吃着吃着就成了颇有名气的风味小吃。咸菜黄鱼在菜单上写着“雪菜黄鱼”,色彩对比和谐,荤素搭配诱人,暗示了“吉庆有余”的夙愿,无怪于外地客人都对它情有独种。。。。。。
民以食为天,经过胡思乱想之后,我敢肯定,象山人是把生活的希望和苦楚都当作调料品融进了吃的意蕴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