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1-6-18 10:14 编辑
曼:形声。小篆字形,从又,冒声。又,手。从“又”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长
同本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曼曼:即“漫漫”,遥远的样子。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通假的现象。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
1、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
2、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文字的发展演变史来说,假借为六书造字法之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象形、会意、转注、形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字发展的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表意的偏旁称“形旁”,表音的偏旁称“声旁”。“曼”与“漫”、“谩”、“馒”……等,都是汉字发展演变的结果。
按通俗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上,要依循古代的语言,密切联系古籍。今所谓“训诂学”,即按我国语文的特质研究古语的新方法。训,即解释疏通;诂,即古代的语言。
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 “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
2、“出门看火伴”(《木兰诗》)句中的“火”与本字“伙”的声旁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