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来抓杨开慧的人,每人得了三块光洋、三斤肉。当天晚上他们就在福临铺大吃大喝了一顿,第二天才把杨开慧押解到长沙。”据开慧纪念馆的解说员介绍,“当时是福临镇铲共义勇队的范觐溪来抓的人,天还没亮就带了人把杨开慧、毛岸英和保姆陈玉瑛用鸡公车送到了长沙城的司禁湾陆军监狱署。”
本文摘自:《长沙晚报》2011年5月5日A12版,作者:朱华,原题:《墙缝中沉寂半世纪 革命深情感天动地》
本报“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活动推出后,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告诉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曾经发现她的手稿,极具历史价值,这条线索激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寻访由此展开……
五月三日,长沙县开慧乡板仓小镇,棉花坡上的杨柳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记者走进位于开慧乡板仓屋场的杨开慧故居,土砖墙、小青瓦,绿树环绕。在故居东头北边的杨开慧住房内,旧木床、书桌、青花瓷坛整齐摆放,光阴荏苒却好似独独忘却了这个地方,时间停留在了一九二八年。那个留着清爽短发的坚毅女子好似仍旧坐在书桌前,点着一盏煤油灯,用毛笔书写着封封深情。以一腔热血和对毛主席的忠贞留下了一曲令后人景仰的爱情绝唱。
线索档案
杨开慧手稿复制品,原件现存于省博物馆。1982年3月,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开慧乡板仓杨家老屋时,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发现。手稿内容涉及杨开慧一生中许多重要和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如她对爱情的无比坚贞、对妇女解放的高度关心、对白色恐怖的愤怒抨击等。
面对爱情愿与“他”共被杀命运
“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义,我觉得我是为母亲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敌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跟着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摘自杨开慧手稿《从六岁到二十八岁》
1982年3月10日,杨开慧烈士故居的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工人们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的齐楼板处往下拆除到第五行老砖时,一叠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手稿被意外发现。“当时手稿整齐地折叠在一起,直放在砖缝中,砖缝外面还糊上了一层泥灰。”据杨开慧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向上向记者介绍,1982年发现的手稿共12页,其中自传体散文一篇3页,为官堆纸(古书的用纸种类,色黄),每页纵长24.3厘米,横长51.8厘米;其余9页为深绿色方格手边作文纸,每页纵长22.8厘米,横长26.8厘米。行文系用毛笔从右至左直行书写。手稿共约4200字,行草字体,字迹清秀流畅,纸张发黄,有几页字迹略有残缺。
1990年11月14日,再次对故居进行翻修时,工人又在砖缝中发现了另一批4页手稿。后经鉴定,均确为杨开慧留下的手稿。藏于墙缝多年后,七篇诗文重见天日,杨开慧那深明大义的传奇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杨开慧纪念馆内,陈列着数份杨开慧手稿的复制件。在烽火硝烟的动荡岁月中,那段以国家大局、人民利益为重的刻骨爱情被“霞姑”隽秀的字迹,永恒镌刻在泛黄残缺的稿纸上。一篇自传体散文、两首诗、两篇杂文和两封没有发出的信……
在捕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将这些手稿藏于墙缝中、挑梁下,无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被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丈夫看见,这是一个普通女子对爱人的深情。“唯一遗憾的是,手稿被发现的时间晚了那么几年,不然,毛主席还有机会看到这些迟到的深情。”杨开慧纪念馆刘向上无限感叹地说。
不惧死神写下“遗嘱信”托孤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致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摘自杨开慧手稿《给一弟的信》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抓,敌人的严刑拷打也没撬开一个柔弱女子的嘴。杨开慧拒绝与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以一句“死不足惜”决然地从容赴死。
刘向上指着展柜中杨开慧写于1929年3月的《给一弟的信》告诉记者:“当时革命形势日益严峻,在两次逃脱敌人的追捕后,杨开慧已经预感自己将要牺牲,于是写下这封‘遗嘱信’,希望弟弟杨开明能为自己照顾年幼的孩子。也希望能通过杨开明将消息传递给身在外地的毛泽东。”冒着必死的“信念”,杨开慧将年幼的孩子托孤于堂弟杨开明,然而动荡的时局最终没能让她如愿。1929年底杨开明在汉口被捕。9个月后,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被刺刀刺死,与堂姐杨开慧在同一地点壮烈赴死。就义时年仅25岁。
“来抓杨开慧的人,每人得了三块光洋、三斤肉。当天晚上他们就在福临铺大吃大喝了一顿,第二天才把杨开慧押解到长沙。”据开慧纪念馆的解说员介绍,“当时是福临镇铲共义勇队的范觐溪来抓的人,天还没亮就带了人把杨开慧、毛岸英和保姆陈玉瑛用鸡公车送到了长沙城的司禁湾陆军监狱署。”解说员说:“当时杨开慧已经准备要转移了,只过两天就要走了,结果没想到还是被抓住了。”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手稿,保护这一份记录着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翻身做主而艰苦奋战的岁月,以及伟人遗留在那段岁月中的不朽爱情的珍贵文物,省文化局已派人将其征集交湖南省博物馆装裱入库珍藏,供后人感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