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江西德兴市银城镇小吴园村,农民用茅草遮盖菜地,防止土地水分蒸发过快。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干涸龟裂的土地、无精打采的农民成了中国在世界媒体上的新形象。中国最大的特征就是“大”,3500万的受灾人口超过整个加拿大人口的总和,关于中国旱灾的数字吸引了世界舆论的注意力,事实上,法国半个国家正因干旱而限制用水,英国举行了干旱峰会,美国得州也正迎来“1895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不过,韩国《中央日报》把干旱称为随时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熄火的“毒素”;美联社认为,旱灾暴露了中国经济依赖资源增长的脆弱性。
世界舆论中,中国的旱情正越来越多地被当成世界的旱情,有人担心中国不能把这场大旱灾消化在国境之内,比如德国电视一台担忧世界粮食价格因此上涨、法国《费加罗报》猜测中国的碳排放可能上升,日本一名媒体人则希望中国旱灾变成日本农产品出口的机会。
旱情“仍看不到尽头”
“中国:旱情影响3500万人,仍看不到尽头”。新加坡《海峡时报》30日如此报道中国的大旱。英国《金融时报》强调这是“中国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文章说,中国将加大三峡大坝的泄水量,以应对旱情。干旱已给中国历来水资源最丰沛地区的饮水、作物浇灌、航运和发电等方面带来压力。旱灾在中国并不少见,但过去10年里,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和水污染加重对水资源供给造成冲击,水资源紧缺情况持续恶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占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大型经济体中最低的。文章引述专家的话说,“长江本身面临干旱,不啻敲响了一记警钟……长江流域供养着大约4亿人口,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
美联社称,“尽管夏季的雨水可以最终缓解干旱,但中国的增长显然遭到资源匮乏的制约,甚至连强大的长江在一些水域都因水位过低而无法通过船只”。法新社26日报道说,人们最担心的是持续旱灾导致政府控制通胀的努力失败,物价上涨和食物短缺也许会引发社会动荡。与此同时,水电发电量减少也会影响工业用电,从而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韩国《中央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表示,中国655个主要城市中有400个缺水,很难相信这是发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国。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的中国辉煌灿烂,但身边同时生长了“随时可能导致增长引擎熄火的毒素”。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27日说,中国中央政府已向湖南和湖北派发了水泵和发电机来缓解旱情,但这种昂贵的方式又给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增加了压力,如今正值中国可能迎来数年中最严重的夏季能源短缺之时。
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中国的旱情可能存在“泡沫”。文章说,与“报喜不报忧”的官场潜规则不同,对于不需要官员负责的自然灾害,一些地方政府宁愿“报多不报少”,甚至有意夸大灾情,以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同时也为彰显地方官员的抗灾政绩埋下伏笔。一些媒体为了轰动效应也愿意炒作灾情。例如今年旱灾,21日长江中下游明明普降中到大雨,旱情得到明显缓解,但一些媒体近几天报道旱情时,仍用20日以前的大旱图片,以表现旱情严重。
《中央日报》的文章特别提到,中国危机的余波将波及高度依存中国经济的韩国。不少国家的媒体对中国能否将旱灾影响消化在国境之内表示关切。德国电视一台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粮国,通常能做到粮食自给,但这次旱灾可能拉抬世界粮价。法国《费加罗报》27日的文章担心,中国旱灾持续会导致官方不得不放松对煤炭发电的限制,并调整减排政策,而水电发电量下降还将迫使中国进口更多石油,拉抬国际油价。
30日,日本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次长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说,因为福岛核事故中国禁止进口日本农产品,中国的旱灾也许会成为日本农业的机会。如果中国开始进口粮食,希望能多进口日本的农产品。
“三峡大坝应为长江干旱负责吗?”路透社27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悉尼先驱晨报》称,三峡大坝在这场旱情中的角色被激烈争论。下游的人指责三峡大坝为了发电蓄水太多,环保人士称大坝给湖泊和湿地的消失带来消极影响,而此前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的需求早已给湖泊和湿地带来很大压力。大坝管理方则说通过及时放水,大坝有助于缓解水短缺。
《爱尔兰时报》28日说,中国人对三峡大坝怀有骄傲之情:它历时17年,造价估计达170亿英镑。“数十个历史遗址和一些城市为这项工程让路,140万人迁徙”,尽管官方已改变对这项工程能力的看法,但这仍被视为中国工程学和能力的一个“巨大广告”。大坝2008年开始发电,赶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被欢呼为清洁能源之源,也被视为驯服洪水泛滥的长江的一种手段。
干旱改写世界历史?
《澳大利亚人报》30日报道称,北欧地区正遭遇1976年以来的最严重干旱。目前,法国一半领土上开始限制用水,德国一些地区只迎来正常降雨量的5%。西方政治家面临来自农民的抗议、消费者的不满和紧张的预算,文章引述法国生态部门一名官员的话说,“我们处于危机和危机管理之中”。
英国刚举行了干旱峰会;美国得州今年迎来“1895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伊朗当局则忙于抢救该国排名世界第三的咸水湖乌鲁米耶湖免于干涸。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干旱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全球70%的农作物缺水,全球正面临沙漠化,这对地球是毁灭性的。
“中国可能是大国中最容易遭受旱灾的,中国处在季风区域,降雨不稳定,季风来得早晚、强弱都会影响降水。”中科院寒旱所学者陈广庭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陈广庭说,旱灾是从灾难角度对干旱的一种解读,对什么是干旱,《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说法广为各界接受: “干旱”是指降水量大大低于正常记录水平时发生的自然现象,引起严重水文失衡,对土地生产系统造成有害影响。他解释说,干旱通常发生在中纬度国家:气流和地形是影响干旱的两个重要因素。
阿拉伯媒体“伊拉夫”网站报道中国旱灾时说,干旱是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问题,它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大地。气象学上,干旱被称为“渐进性灾难”,用以描述它不同于地震、海啸等剧烈性灾难的特征。事实上,对旱灾的恐惧同样古老。一些宗教人士称, 《圣经》就记载说,上帝再三警告: “如果你们不听上帝的声音……所有这些灾祸都将降临到你们头上……上帝将地上的雨水化为尘土和灰烬……直至你们被毁。”
著有《世界史19000年:宗教的故事》一书的印度学者普利特维拉吉曾提出,是旱灾改写了世界历史。他称,公元前2200年前后的几百年里发生了一场大干旱,对印度、西亚和北非文明造成严重影响。为什么民间很多人从佛教转向无神论?因为他们求助万能的神抗旱,但数十年、几百年无果。这导致了无神论崇拜的诞生。对于德拉维人迁往南印度,他称,不是因为什么异族入侵,而是因为干旱。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如此描述旱灾的影响力或许并不过分。上世纪30 年代,空前的旱灾使美国进入了“灰碗时期”。强烈的沙尘暴让许多美国人此前对命运的自信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农民默默地打起行囊,带着他们的狗,离开了他们的家园,就像最后种在这里的小麦,永远都没有长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由此开始。
中国不会发生饥饿
对一些国家来说,旱灾很像一种宿命。印度新闻网站Zeenews曾这样写道,干旱是印度农业的一大隐忧,干旱几乎每两三年发生一次,啃掉国家的发展。BBC则称, “干旱世界各地皆有,但影响各不相同。在英国,干旱预警最多只是预示着暂时禁止使用花园水管。而在其他国家,干旱则意味着有数干、甚至数百万人可能会丧生”。
印度媒体说,18世纪70年代,干旱促使印度的孟加拉地区出现大饥荒,导致 1000万印度人死亡。2000年,印度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英国《独立报》报道这次灾害的后果时说,旱灾威胁5000 万人,数千头奶牛饿死,牛的主人依靠被污染的水生存,古吉拉特邦超过2/3的大坝和水库空空如也。
英国伦敦大学学者赫顿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与农业化时代相比,工业化时代旱灾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出现大批人被饿死的极端现象。以色列水资源局前局长沙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技术革新和运用对防治旱灾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色列虽靠着地中海,但大片土地都是荒漠和丘陵,以色列靠着先进的滴灌技术在沙漠上发展起了现代农业。他还说,以色列持续6年的干旱今年夏天有望结束,这与以色列今年春季降水量增加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在地中海沿岸建了更多的海水淡化厂。
赫顿认为,国家大小、富裕程度和政府行动能力,这是一个国家抵御旱灾的三个重要指标,他在这三个指标上给中国打的分数分别是8分、6分和8分(满分为10分)。德国环境与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瓦尔西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也提到与此相似的三个指标,他打的分数分别是9 分、6.5分和8.5分。
俄罗斯newsland.ru网站29日说,中国遭遇严重干旱,对整个亚太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有人称,如果中国出现灾民,造成局势动荡,对中国邻国特别是俄罗斯将产生严重影响,因为俄罗斯无力接收大量难民进入远东和西伯利亚。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有大量粮食储备,中国不会发生饥饿,俄没必要为此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