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大学生为何不喜欢住宿舍

[复制链接]
wuzhenmi 发表于 2007-7-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2007级及以后的新生要保证按班级住宿,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

  教育部此举的意图在于能够让大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接受大学的教育与管理,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有效防止各种不安全隐患,避免大学生在没有管理、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干出一些出格的,影响身心健康的事来。而且,此次通知要求各高校保证新生必须按班级住宿,更强化了依托班集体这一载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图景。

  这样的出发点不错。但是,笔者认为,规定学生原则上必须在校内住宿,以及必须按班级住宿,并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育目的。

  当前大学生的宿舍管理问题,并非出自于未按班级分宿舍,而是在宿舍中,同学们感受不到大学文化的气氛。一方面,不少学校虽然也十分重视大学宿舍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更多是对学生的禁令和约束。比如,22点以前熄灯,不准在宿舍里上网,有的学校还进行查房,看学生是否准时就寝,这让学生很不自由;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在宿舍里派了生活指导老师,但老师根本就不“指导”,学生们无法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更不可能在宿舍生活中,与教授们交流、相处。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寄宿学生的教育,不但学生寄宿,还有教授寄宿,教授和学生由此朝夕相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且成为一个温暖之家。学生宿舍边(甚至宿舍里),就有图书馆、教室、餐厅、健身房,还有教授们的办公室以及公寓。对于内地大学的宿舍管理,远的不说,笔者建议,我们不妨学习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每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学校的四大书院中选择一个,成为这一书院的学生,进入这一书院的宿舍区住宿与生活,这些学生按照自己的院系选择课程在校部上课,而下课之后则成为书院的一员。在宿舍里,负责管理的老师,大多是教授,他们不但鼓励学生自发开展活动,而且,还会策划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给学生们开讲座,一起搞活动,开展语文训练、领袖训练、文化及健康训练、社会服务等。书院还邀请学校的其他教授来担任学生们的辅导老师,这些辅导老师每人约带40名学生,每两周至少跟学生们聚一次,谈人生与理想。

  有教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才有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传承。内地高校,正把老师和学生分离,一些大学城里,下课之后老师们纷纷坐班车回到市区,将学生们留在“乡下”,管理他们的是学校保安,以及刚刚毕业留校的辅导员老师。有的大学,则干脆把宿舍交给社会物业管理,学生在宿舍所能见的是阿姨与保安。这样的宿舍,即便按班级分宿舍,除了能方便检查和“管理”外,又能对大学生进行怎样的教育引导呢?

  缺乏人文氛围的大学宿舍,只有管理没有服务的大学宿舍,能受到大学生欢迎,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教育部与其发通知要求大学怎样给学生分宿舍,怎样杜绝学生在校外住宿——这种行为本身就严重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不如创造让大学文化发展的环境,并由此使大学的宿舍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把宿舍作为温暖的家,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人格的完善。就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把学校比喻为父亲——负责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个人发展机会,而把书院比作母亲——让同学们在大学里面学会做大学集体的一员。
空子 发表于 2007-7-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引导很重要,不能一味地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