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闲中海鸟窥鱼去 世外山僧抱石眠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1-5-1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5-10 10:38 编辑

pic_23[1].jpg    pic_21[1].jpg

      
              闲中海鸟窥鱼去  世外山僧抱石眠
        
                                             
                                    ——象山古楹联一瞥

  
   
      楹联,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明珠,但易散失,“文革”时又几遭毁灭。为抢救挖掘历史上的名联,县政协文史委按市政协文史委要求着手搜集整理:时间以古代为主,当代次之;要以象山籍人士的作品为主;非象山籍作者的作品,内容要与象山关联;以能提供人物(撰联者)、时间、撰写对象为最好。
      通过召开座谈会,落实人员走访搜求、网罗散佚,从散见于有关丛书、文集等多种资料中,从县文管会、县档案馆的家谱中搜集了不少古联,尤其是格言、寺庵、亭廊、邸署、胜景等几类,凸显了颇具象山特色的楹联文化,多侧面地反映了象山人文荟萃、文明悠久的风貌。
     
                          格言联———留存象邑农耕社会痕迹
      

      反映象邑农耕社会形态的楹联,颇有佳作。不妨选录几联:“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勤俭中自有至乐,耕读外别无良谋”;“督仆犁锄春起早,课儿灯火夜眠迟”;“世事让三分天开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养母须知来日少,教儿正为后时多”。
      劝耕劝读、劝勤劝俭、劝善劝孝,很有教益作用。其中一联还是咸丰壬子科(1852)状元章鋆所撰:“百福源头归好德,六经注册在躬行。”该联原留存于象山东乡章氏族人中,当年章氏族人每有喜庆,就从族长或宗祠处拿来悬挂,以彰显族人的荣耀和博得好彩头。后遇“文革”下落不明,但前人的口耳相传,以至多人耳熟能详,迄今不忘。
   
                           寺庵联———佛教文化与胜景佳境的融合


      象山历史上寺庵众多,其中不乏古寺宝刹,今全县依法登记的就有129座。寺庵楹联,普遍将佛教文化与胜景佳境融合在一起。阅读鉴赏,可使世人体悟佛教中善的特质,感受美的意境。现举三联,丹城等慈禅寺大殿有二联:一是光绪15年(1889)恩科第一名举人、进士陈畬所撰书:“循蓬岛而环,作平等观,说甚三山,到眼即众生色相;际桑田以后,具慈悲念,恁般万变,回头总实地功夫。”对仗工整,意蕴深切。另一联是民国12年知象山县事高邮李芳所撰:“海国旧游径,依然到处桑麻,满城桃李;蓬山无限好,更有一湾流水,几杵疏钟。”遣词清丽,景中含情。到处桑麻、满城桃李,让我们看到了海国一片平和而丰饶的景象;一湾流水、几杵疏钟,点染清幽,以动衬静,微风将悠扬的钟声一直传送到了今天。河东村瑞龙寺,宋乾德四年(966)置,已有千年历史,有联为“瑞龙绕潭上,天仙慕人间”,意思明白浅显,借天仙誉人间景。
       这些寺庵楹联,不失为象山古楹联之瑰宝。
     
                             亭廊联———凸显独特的亭廊文化

     
      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楼钥在《象山渡船记》云:“象山为邑,海匝三垂。”岛礁星罗、僻处一隅,一路穿陆、群山连绵,致“山陆险阻,距属迥邈,吏民有道途之劳”。民众行旅,极需有小憩之处,而邑人又视“造桥、铺路、修凉亭”为三大善举。于是,常由民间出资,在城郊、岭头、岭脚、渡口、桥旁之际、山旁水处兴建驿亭,且布局合理,渐渐成为民间驿站。
      象山的亭廊楹联也就应时、应地而滋生。但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便捷,凉亭及古道等渐行渐远,但当年留存的楹联却风物依然。石浦三湾路廊,号称“浙东第一亭”,象石古道18亭之一,民国9年,俞怀白书“坐坐也好,去去就来”。言简意赅,仅8字就将凉亭特点、作用全然囊括,多数亭联的主题是劝歇续行,如石浦盐厂路廊“倦客到来暂且歇,行人归去不须忙”;昌国武牙峻亭“力倦到来堪歇息,途遥少坐且徐行”;莲花双汪岭亭“已过数重山到此何妨小憩,还有几许路请君慎勿耽延”;黄避岙高墩洋亭“山高岭陡有所疲倦暂坐何妨,夕阳西下路还几何莫贪舒畅”,在你休憩片刻的同时,提醒你前行,告诫你“凉亭虽好,但非久留之地”的道理。而“口燥何妨茶满饮,力疲最好磴斜依”与西周黄栀峧双解亭“一杯能止渴,两腋便生风”、“可济行人渴,聊抒旅客情”等联,可以想见必有善人善举,茶水必是源源不竭。而晓塘南向岭头路廊“行止此间留却宽宏余步,坐谈片刻毋忘远大前程”;石浦盐厂路廊“世间人得缓且缓,天下事可行则行”等等,是撰联者见缝插针,给予你教诲,敦促你励志的印迹。今日领略见证沧海桑田的亭廊文化,重温先贤造福乡祉的美德,自有阵阵暖意袭上心头。
     
                            邸署联———记录历史事件

     
      海洋是濒海人民生活的空间,楹联创作也会有着海的印记。邸署联中就有反映象山人民围海造田的内容。如南田办垦委员杜冠英和代办垦委员易镜清都为南田县治大堂撰联,杜冠英:“为政贵无私,听自民听,视自民视,方寸中若留半点尘埃,何以对碧海波光,佛岩山色;与民同一体,溺如己溺,饥如己饥,数年来能尽几番精力,便可望野鲜旷土,廪有余粮。”易镜清:“五百年禁甫恩开,披荆斩棘,政在养民,幸各岙原隰龙鳞,井疆雁齿;一十都环而待治,革薄从忠,诚求上理,愿比户静消雀角,化美驺牙。”该两联除体现为政特色外,更反映了南田开禁、立县的时代特色,记载了象山人修筑海塘创建家园的奋斗历史。这些联也就成了记录一定历史事件和反映一定民俗风貌的窗口。
     
                             胜景联———凸显象山山海风光

     
      “闲中海鸟窥鱼去,世外山僧抱石眠”、“绿蚁酣时还击楫,白鸥眠处漫敲舷”两联,前写静谧,那静谧已是到了极致;后写闲适,描画了一幅煮海牧渔、耕樵自乐,酒酣击楫、海陬敲舷的闲适图。而“野戍灯悬月,渔舟火聚星”;“一湾浊浪连门锁,千叠寒山绕郭开”;“浪起中流横石阃,天教雄险镇明台”是对石浦、东门、墙头这些海湾星月渔灯共辉、山海风光相映等胜景的诵咏,画中有联,联中有画,亦联亦画,让我们海边人读来十分熟悉、异常亲切,眼前浮现的尽是水墨山水了。即使是描绘象山名山的胜景联,也融入了海的气息。明象邑进士张文曜状珠山“云连蜃气天看近,浦起珠光海映红”;清鄞人张恕颂大雷山“雨后山色生遥碧,风起潮声走大荒”;清邑人赖余煌歌蒙顶山“凝眸光彻海山外,笑语声闻星斗边”,无不充溢着对休闲象山优美山海风光的赞美。
      如果把象山的历史文化喻为绵绵群山,那么楹联就是群山中的一座高峰。试想,如能把触角伸向历史,在景区悬挂象山历史名人描摹的胜景联,必定为创建文化大县、打造“休闲象山”、发展旅游业、建立滨海旅游休闲城市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
      另外,哀挽、寿庆、赠贺、祠祀等古楹联,藏量也较为丰富,撰联者和撰写对象可谓群星璀璨,名人辈出,钱唐、钱沃臣、姜炳章、史翰章、陈汉章、陈畬、仇水心、杨霁园、桑文磁、郑鼻峰、徐培根、何志浩等等,他们人情练达,送往迎来而皆得佳联,很值得咀嚼赏读。
                                                【来源:《今日象山》作者 朱南方】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5-1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劲松 发表于 2011-5-1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启发 发表于 2011-5-12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味古楹联美餐----------问候!
江海 发表于 2011-5-1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烦人 发表于 2011-5-1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0 15: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