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趁热宣“盐”】 象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晒盐技艺

[复制链接]
琼楼 发表于 2011-3-1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琼楼 于 2011-3-17 15:28 编辑

【趁热宣“盐”】 象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晒盐技艺
                                                
今天,你买盐了吗?

3月17日,国民用字次数最多的,恐怕就是“盐”字了。相亲节目:你可以没房,可以没车,就是不能没盐。歌曲:“无盐的结局” 曾经是对你说过这是个无盐的结局,随着那岁月淡淡而去……。超市:疯抢盐,殃及酱油、豆腐乳。当然还有网民的调侃:抢了碘盐怎么防核辐射?1、先冲凉,洗干净身体,如果有条件,最好刮毛; 2、擦干水分后,最好能把肉切开,开始全身抹盐; 3、全部抹盐完毕后,最好挂在门口,或者阳台等通风处,风干……。

据俺妈电话报道,昨晚宁波已提前举行抢盐仪式,她已成功买到了25包。但因有机会可买到另外30包,却由于犹豫不决,被人抢先,故一早郁郁寡欢,致电作我起床闹铃,时间被提前1小时。

大概受媒体网络负面影响,恰逢中午食堂有咸鱼,为储备肚中盐,吃了两大块。外加为补典,拼命喝了一大碗紫菜汤。现在,不仅嘴巴咸,连脑子也超咸。

其实,神马都是浮云。。。。。。

该说的,ZF都已经出来辟谣了。其实这么多年地沟油、化学火锅、三聚氰胺奶粉、毒大米、皮革奶,早就锻炼了俺存活下来的信心与勇气。

但大好时机,不忘文化宣传,索性俺就趁热宣传一下象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晒盐技艺。希望大家对趁这机会,对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个了解。


国遗牌子-晒盐.jpg


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海盐的制取已有数千年历史,曾对中国历史和经济有重大影响。象山海盐晒制具有十分典型的技艺特征,是数千年中国海盐生产传统技艺的缩影,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加以继承和保护。


【象山晒盐的历史&工序(简)】

象山晒盐历史悠久,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等正史中已有象山产盐的历史记载,元人称制盐为“熬波”。元代以后,逐渐采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上世纪60年代后试验成功平滩晒法,采用新技术,并用机器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但传统晒盐技艺仍有一定保留。

盐砖,赖钟鸣摄.jpg

晒盐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并利用近海滩涂出现的白色之泥(咸泥)或灰土(泥),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方法制成盐卤(鲜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方式结晶,制成粗细不同的成品盐。整个生产过程有1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以晒灰制卤和煎灶、坦晒为例):。
1、        开辟滩场工序:
2、        制灰土工序:
3、        制卤工序:
4、        结晶工序:

《象山晒盐》2.jpg

【象山历史上产盐地名的记录】

象山制盐历史悠久,汉代在沿海一带已有民间制盐出现,据传,古人把海水盛在缸片内,放在屋顶或道地晒,通过日晒,海水蒸发,晒出盐来食用。另传把海水入在铁锅内煮沸蒸发,泄出盐来,家里自用,那时候不需去买盐。除此外民间还有许多制盐方法,称为零星土法制盐。

北宋开始,政府置官办玉泉盐场,范围很大,设盐司官,管理象山、临海、三门三地的制盐业。当时象山沿海的盐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产盐地名。根据县志办张利民口述,整理几个较典型的例子。

1、盐厂:地属石浦镇金县一带,历史上产盐的地方,也是盐民集中的居住地,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2、盐仓前:今属石浦镇一街道,历史上是制晒,堆盐的仓库所在地,故此得名,随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蕴意为永远繁荣昌盛。
3、盐场:今为“贤庠”镇所在地,历史上该地处于沿海滩涂,张潮时为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海滩,到处是盐田,故得名为“盐场”,沧海桑田,谐音叫“贤庠”了。
4、烧盐湾:地处象山南端的高塘岛上,历史上盛产海盐,古时烧盐(熬波)户户皆是,因此得名。后来根据谐音逐渐改成“孝贤湾”了。意为“孝顺、贤惠”。

【有关象山晒盐的民间传说】
熬盐菩萨.jpg

(一)熬 盐 菩 萨

象山杉木洋有一座常济庙,常济庙中供有一个神主,俗称盐熬菩萨,实际上是一个盐熬神。
象山盐业姓自汉代,唐代盐业已很繁盛,到了宋代,象山就设玉泉盐场,杉木洋盐田就属于玉泉盐场。
为什么杉木洋村会是庙供奉一个盐熬菩萨,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
原来杉木洋村古代以烧盐为业,但是周围也有人争着烧盐这个行业。杉木洋村徐始有一个太公,心想杉木洋徐氏背山靠海,务农又兼烧盐,如果这个行业被别人占去,徐氏后人何以为业呢?
这一天,周围村庄人都想争盐回烧盐,人家又吵吵嚷嚷来到杉木洋,你抢我夺,谁也别想说服谁,后来有一人站出来说话:“大家都争烧盐,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什么名堂,我看还是在煎盐锅中放一个秤锤,谁能在滚烫的盐卤中撩(捞)出秤锺,便让谁熬盐。”话音一落,大家都表示同意。
过去熬盐都有灶场,灶场中有大锅烧盐。秤锤放在盐卤中,盐卤烧得哒哒滚,滚沸卤汤翻着白花花的水泡。许多当时嘴巴说得石硬的人,见到沸水,都望而遏步,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伸手去捞。
这时徐家一个太公,却站了起来,说道:“刚才有言在先,请别反悔。”说完,他一个箭步上来,站在滚烫锅边,面不改色,伸手锅中,只听“啊”的一声,秤锤被捞了出来,徐家太公早已昏倒在地上。
人们立刻围了上来,已见徐家太公右手已经血肉模糊,只剩下一根骨头了。大家急忙灌水,徐家太公慢慢苏醒过来,叮嘱道:“徐家子孙,今后应珍惜熬盐之业。”说完便不久人世。
于是杉木洋徐氏后人便在常济庙中立徐氏太公为盐熬神,俗称盐熬菩萨,世代祭祀,纪念祖先为他们争得一个熬盐产业。

image074.jpg

(二)盐祖宗刘晏


象山昌国卫有一座大庙,供奉神主便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宰相刘晏。
刘晏神像为什么塑立在东海岸昌国卫的大庙呢?说起来还有一段缘故。
原来唐代时在各州设盐官,收购盐户所制之盐,称为“榷盐”。后来刘晏担任了盐铁史职务,改革盐法,取消各州县榷盐官,而只在盐产地设盐官,负责收购盐户食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盐商运销各地,这样一来盐税就隐藏在食盐加价之中,将加价盐卖给百姓,等于是天下所有百姓都向官府缴纳盐税了。唐朝不费吹灰之力,盐税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十倍。
刘晏后来官至宰相,并领东南盐务。当时昌国卫一带许多百姓以烧盐为业。那时昌国到鸡鸣一带几十里都是盐泥墩,盐民们都是在泥墩上刮盐,积卤,用来烧盐。刘晏能文能武,曾到过东海边昌国卫(当年叫后门山)地方。察看盐民烧盐,看到盐民辛苦,一时缴不出赋税,便实行“两秤税”,也就是一年赋税分二期交,减轻盐民负担,阿拉盐民十分感激。一年大荒年,百姓没有饭吃,刘晏将国库粮食救济百姓,朝廷中一个叫杨炎的奸官陷害他,后来到刘晏家中抄家,只有二担白米三担水,真可以说两袖清风。皇帝和百姓都知道刘晏是被冤枉了。
刘晏是管盐税的盐祖宗,又对阿拉老百姓有恩,所以阿拉象山许多烧盐地方都建有大庙供奉这位盐民的恩人。

(三)盐 司 庙

位于象山林海桥头林,一名弦司庙,乃当地人从盐司谐音而名。
象山玉泉盐场设于宋代绍兴初年。设盐官二次,有瑞龙、东溪村、玉女溪三场。元大德三年,设监盐官司令一员、司丞一员、管勾一员。明设监盐司一员。盐司者,官名。或其时德于灶户(盐民),故立庙以祀之。令林海盐司庙供奉一个侯姓盐官。考桥头林盐灶当时为瑞龙场所辖。此场建于宋乾德四年。

image067.jpg

(四)穆 清 庙

位于林海朱家桥,距盐司庙相去二里许,为盐司庙分建,供奉神立为同一个侯姓盐司。可见侯姓盐司有德于民,故百姓在相去二里之地设的庙以祀。

(五)盐 的 由 来

      有兄弟两个,哥哥叫张有仁,弟弟叫张有德。爹娘死后财产对半分。两兄弟都有老女。哥哥家里两个人,弟弟家里四个人。弟弟身体勿好,吃口又多,分来的家产都吃光,还经常到阿哥家里借银子。有一次,阿弟又去借银子,阿哥不在家。阿嫂讲:“你老是借银子,我屋里勿是要被你借光了?”阿弟只好回家。他想:今天已经十二月廿日,马上要过年了,到家里去日子也难过,还是跳海算了。
弟弟走到海边就要跳,来了一个白发老太婆,问:“你为什么要寻死?”弟弟讲:“日子过勿去。”白发老婆婆讲:“勿要死,你朝东走去,前面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一蓬竹、竹蓬过去有一座桥,桥过去有座屋,门关着你就敲,有人开门你就讲借东西,东西借来后,你生活就好过来。”老婆婆讲完就走了。
弟弟就朝东走去,果然,前面有座山,有蓬竹,竹蓬走出头有座桥、有座屋,大门关着,其就敲门。里面有人叫:“外面啥人?”“我呵!有点事情。”门打开,出来一个人:只有三尺长,胡须拖到脚上头。老公公问:“小弟,你有啥事体?”弟弟说:“老公公,我问你借东西。”“你跟我来。”
老公公带他走到一间屋里,只见摆满各式各样的东西。老公公讲:“你喜欢啥,自己选。”弟弟想:介多的东西选那样好呢?老公公讲:“我这里有一只磨,只有把布放在地上,磨放在布上,你要粉,磨旋几圈粉就会磨落来,你说声要盐,盐就会落来。”弟弟想:粉磨起来可以吃,盐磨起来可以吃又可以卖,就说:“老公公,这东西借给我吧!”
“好,只是要磨停的时候,有句话要记牢。”老公公把话告诉了弟弟。
弟弟拿了小磨。回头一看,屋没有了,桥也没有了,竹蓬也没有了。他才想到,这东西一定是仙人给我的。
从此以后,张有德每天在家里磨粉吃,磨盐卖,生活越来越好。
磨盐的事被英国的老板晓得了。英国老板带来几个人专门找张有德,愿意用十万两银子买下这具磨。弟弟和老女商量,老女讲:“十万两银子拿来,我们一世还用不完呢。”弟弟就把磨卖给了英国人,讲明了使用和停用的方法。
英国老板买到这个宝贝交关高兴,立即开船回国。船开到大海,坐在磨旁边的人讲:“老板,这具磨是真是假,你是否磨给我们看看。”老板就对磨喊:“我要盐!盐马上磨下来,越磨越多。可是要叫它停下来的话,老板忘记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盐越磨越多,把船和磨都沉到海底去了。直到今天,磨还在一刻勿停地磨盐。这样原来淡淡的海水就愈来愈咸了。

(六)烧 盐 湾

高塘岛上有一个孝贤湾,其实它并不叫孝贤湾,早年据说称“烧盐湾”,后来大家嫌这个名字太土老,到外面去,会被人看不起,便谋了一个秀才改名,秀才说,你村不是有一个孝顺的媳妇吗?于是就改作“孝贤湾”。
烧盐湾古代家家户户烧盐。他们用大缸小甏盛着海水,让日头(太阳)晒,大风刮,让海水慢慢蒸发,慢慢海水越来越少,盐卤越来越浓,他们就把盐卤倒在一起。这样不断地用海水蒸发成盐卤,然后盐卤晒成盐。
村民们就这样日日夜夜晒啊,晒啊,制成盐,数量很少很少,根本维持不了生活。
烧盐湾村民想来想去这样日子过不下去,便派了一个后生隔港过海去学习制盐技术。
小后生爬过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港又一港,这一天来到陆上一个地方,已便是晚上时分,村庄只有几户人家,敲敲门,都没有人答应,小后生身体实在是太疲倦了,便朦朦胧胧地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睡着了。
睡到半夜时分,他觉得有一个老人对他说,快快起来,还不去看看人家是怎样烧盐的。他连忙搓搓眼睛,一骨碌地跳了起来,但是身边的老人不见了。他东张张,西望望,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做了一个梦。
他忽然发现对面山脚有火光闪耀,隐约中还听见人的声音,他感到很奇怪,这半夜三更的,他们在干什么呢?
他背起包裹,便朝山脚走去。快走近时,便躲在树背后面偷看,只见许多人镬底下烧火,柴爿、树枝发生辟哩拍啦的声音。大镬里的水在滚动,白花花的,还有人不断地往镬里加海水,另一只大镬,有一个人正在铲白花花的东西,这不是盐吗?小后生一阵高兴,不禁叫出了声。
烧灶的人发现树林中有人在偷看,便捉住了他。一个姑娘站了出来说道:“还是让他讲讲原因吧!”
小后生吓得跪在地上求说:“阿拉村里也是晒盐,只是用缸啊,甏啊晒成卤水,一年到头就是晒不成几斤盐,村里的人实活不下去,所以叫我到外面拜师学艺。刚才我无意中看到你们烧盐,所以才高兴地叫了出来,想不到盐是这样烧出来的。”说着说着小后生说不下去了。
这位姑娘便对一位老人说道:“爸爸,他也是一个苦命人,饶了他吧!”看到姑娘为小后生说情,老人便扶起小后生,说道:“你便在这儿学几天吧!回去也好有点手艺,让全村人有口饭吃。”
小后生便在村中留了下来,生活做得十分勤快。砍柴、担水、烧盐,还帮着修路,一刻都不停息;姑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给他洗衣,做饭,还来勿及给他纳鞋底做鞋。小村庄的人都说这个后生好,老人看到女儿和小后生情投意合,也暗暗高兴。就这样小后生在小村里住了半年,烧盐一套技术也都学会了,他要告别大家回家了。
临走晚上,老人为女儿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简单,只在草房前平地上摆了三桌酒,小村庄几户人家都来祝贺,婚事也办得热热闹闹。
姑娘嫁到烧盐湾,便帮助丈夫,传授烧盐技术,许多人都学会盐灶烧盐,大家都很感激这位姑娘。又加上姑娘孝敬公婆,尊敬长辈,十分贤德,一时传为美谈。连附近村庄的人都知烧盐湾有一个十分贤慧媳妇。于是就出了前面所说的秀才为烧盐湾改名的故事。

(七)老虎背太婆

象山杉木洋常济庙外,古代是一个盐灶,杉木洋盐民一到烧盐时候,青壮后生都集中在这里没日没夜地烧盐,顾不得回家。
一天,又是烧盐日子,村里凡是青壮男性都到灶场烧盐,家中只剩下一些老太公,老太婆和小孩子管家。
那时杉木洋一带山高森密,常有老虎出没,盐民烧盐,那晓得老虎进入村庄。半夜时分,只听得西首坝顶村庄一片喊声、哭声,原来老虎衔走了村中一个老太婆。烧盐灶火光熊熊,老虎见到火光,不敢靠前,便沿着西首山间,向港岙方向逃去。烧盐的盐民,这时已顾不得烧盐了,便拿起棍棒,上百人一声呐喊,便问山脚追去。火把一片,映红了山间,老虎见到后面火光,衔着老太婆急急逃窜。大家便一路追去,一脚高一脚低,绕过几个山弯,经过馒头山,来到一个叫港岙的地方,只见山脚下已是血淋淋的一片,老太婆已经被老虎吃掉,路边只剩下两只小脚了。
大家哭着、喊着,没有办法。天亮后,便收拾了老太婆两只脚,放进棺材,便把太婆葬在旁边木鱼山脚。
为了烧盐,盐民们常常不能顾家,这便是盐民们付出的代价。至今杉木洋村民还流传着老虎背太婆的故事。

                                【以上资料均整理自象山非遗办】
 楼主| 琼楼 发表于 2011-3-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辛苦整理,竟然没人加分。。。。纠结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3-1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谢谢VIP
北京老K 发表于 2011-3-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琼楼

象山现在还有盐场吗?
 楼主| 琼楼 发表于 2011-3-1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有
何苦 发表于 2011-3-1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昌国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白岩山盐场,高塘岛盐场
空子 发表于 2011-3-1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盐这么紧张的时刻,让我感受到对家乡能产盐的一点点自豪,我要很谢VIP的。
成根 发表于 2011-3-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加为补,拼命喝了...
盐厂:地属石浦镇金一带
象山盐业自汉代,
谁能在滚烫的盐卤中撩(捞)出秤
便了一个秀才改名,
杉木洋一带山高
 楼主| 琼楼 发表于 2011-3-1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错别字一大堆。咸得改。
张帆 发表于 2011-3-1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蛮有市场意识,建议去做盐商
小拉 发表于 2011-3-1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里面有嘎多的学问在哇~
成根 发表于 2011-3-1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错别字一大堆。咸得改。
琼楼 发表于 2011-3-17 21:27


   咸得改?楼主家抢购盐啦?!
本地人 发表于 2011-3-2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习惯~~有你 发表于 2011-3-2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还有熬 盐 菩 萨
陶子妖妖 发表于 2011-3-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在金星看到过晒盐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0 15: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