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民间拾遗】顺口溜 溜今昔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1-3-1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3-15 16:50 编辑


                       顺口溜   溜今昔


   
      解放前,象山下南乡(习惯上指南三区,即撤区并乡前的定山区、石浦区、南田区)农民住的几乎全是茅草屋,走的都是烂泥路,“晴天黄金铺路,雨天猢狲跳舞”。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反映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顺口溜:“收收田边谷,吃吃镬边粥;住住三间茅草屋,走进走出两遍仆。”过去种田,虫灾年年发,却没有冶虫农药,田中央的稻子全被害虫糟蹋了,农民只能收到田边的几担谷;由于收成不好,饭吃不上只得喝粥。烧粥时因米放得太少,往往是镬中清汤滚,镬壁结粥焦,只能吃点镬边粥;农民生活困难,烧不起砖买不起瓦,就地取材,用稻草打草扇盖顶、将塘泥敲结实垒墙,搭建茅草屋,而且不少是三代同屋、老少同室;过去的茅草屋都是很低矮的,人进门要低一下头,人出门也得低一下头。碰到下雨天,进门出门“两遍仆”,屋檐水刚好滴进衣领,直流背脊,透心的冷。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直面市场,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提倡规模经营,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推广科学种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各乡各岙办起了农家乐、观光园,开发田园旅游;为翻番提高农渔产品的附加值,还引进设备、技术,建厂房、办公司,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供销形成一条龙。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茅草屋已不见踪影,镬边粥也成为历史,家家住上了小楼屋,有联体的,有单家独院的,不少农户还购买了私家小车。旧貌换新颜,现在是:“收收满畈禄,吃吃随心悦;住住都是小楼屋,车进车出两遍仆。”再看看石浦,过去从丹城到石浦,起早摸黑,翻山越岭,足足有一天的路程。抬轿人抬轿去石浦,必须随带冷饭包,否则就要饿肚皮。这就传下了一句“命生苦,抬轿落石浦,冷饭吊屁股”的顺口溜。后来丹城曾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东谷湖,西水库,当中一条大马路,一直通到蟹钳渡”。那时,从丹城坐汽车出发,到蟹钳渡换坐渡轮,不用半天就能到石浦,人们感到很高兴;后来公路线路不断改造,往返石浦的路程越来越短,这句顺口溜才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淡忘。如今更便捷了,丹城通往石浦的一级公路,仅仅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
      改革开放前,石浦的道路、饮水、照明不尽人意,当时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说石浦是“路不平,水不清,灯不明。”而今却是:“路平水清灯通明,一桥飞架铜瓦门。渔港古城挂鱼灯,皇城沙滩车露营。九月十六开渔节,中国渔村客如云。千帆竞发石浦港,捷报频传水产城。”  【来源:《今日象山》  作者:沈吉太】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1-3-1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1-3-15 21:36 编辑

   当时,我们曾念道:“东首东谷湖,西首西谷湖,当中大马路;汽车嘟嘟嘟,直达蟹钳渡。”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1-3-1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蟹钳渡还是有点用处的啊。从我知事起,蟹钳渡好象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轻舞飞扬 发表于 2011-3-15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舞飞扬 于 2011-3-15 20:47 编辑

呵呵老大还真是一‘古老小人’我就记得一句‘直放蟹钳渡,小湾不搭步。不知道啥意思
巴人 发表于 2011-3-15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轻舞飞扬


   意思是讲,那时石浦的航船直达蟹钳渡,不在小湾门停靠上客。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2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