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推荐作品]韩高琦的诗

[复制链接]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7-6-25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雀

这加入流亡队伍中的小小跳跃。
在梅雨天的巷子口,
"叽叽--叽叽",荏弱而单一的叫唤,
随风抽出了豌豆芽。
--我想找人饮酒、喝茶。
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受潮的心情需要设辞。我怎么就想起
过去的一片天空,蓝得耀眼∶
一只麻雀就是一群!
集体的翔动,仿佛
镶嵌在太阳转盘里的数不清的葵花籽,
照耀着童年的村落、田野、以及

环形山丘上一对交配的灰狐狸......
谁把谁临风眺望?
--当日子变得琐碎和进步,
还来不及梳理,仿佛打着浑身补丁的羽毛
我聆听到一种变迁和消逝∶
落后或美的东西夭折于麻雀五脏俱全的体内。

从突然沉寂下来的西山竹林,
从乡村公社到纸币泛滥的
城市∶一条条追逐的道路
裸露鞭子的痕迹
这加入流亡队伍的小小跳跃,
见证着数量锐减的一种无奈∶而归宿

依然不明。当吝啬和仇恨在旧式屋檐下
眉来眼去,人类注定无法原谅自己--
"只要年成熟,麻雀吃得几粒谷?"
如此简单的道理与农药摆放在一起。
一旦内心的灯盏熄灭,
我起誓∶田鼠深潜的两豆目光将越燃越旺。


--------------------------------------------------------------------------------


燕子

--贴着地面倏忽而过,
仿佛是一把剪刀,而惠风似线。
春风柳腰款款,
此时最宜量体裁衣。
生活因爱而呈现非凡的颜色--
这农耕本身的又一轮旭日,
脱下大地沉睡的侧影

总是选择在旧式建筑的房梁上
筑巢∶一根草
和着一滴泥,丝丝入扣,直至完成。
技艺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这呢喃的一对,宛若来自远方的老亲,
一进门就和主人插科打诨∶
"不吃米不吃谷,就借您屋住一住"

户外苍天无垠,
在云絮翻起的田垄间,燕子
翩然斜飞∶似把闺房的帘子挑起
一地清纯的湖光山色,宛若吴越儿女。
劳作着∶日晷上的手臂将纸牌摊开。
让汗水和疲倦熠熠生辉。谁
荷锄而立,又没闲着偷看?

--燕子来到我们的身边,平衡着
农业生态。难道这是天意?
她带来琴声的羽毛,
这持续的和平弹奏,
将点亮秋天、金黄的灯盏。
到了最后,我们健康的聆听似乎
越来越黯淡∶这又是为什么?


--------------------------------------------------------------------------------


蝴蝶

醉心于斑驳的舞姿∶一只、一对、一群。
仿佛乐池四周七彩灯光的旋转,
无声。而紧绷着的脸,
明或暗∶看谁的步履匆匆,
转瞬即逝的停顿,摸拟风,
风的形状如手指在抓取着一把虚空。

--生活的虚空。我懂。
现实的大地在谁的眼中晃动?挑剔着真理,
落下不踏实的怀疑∶对应于蝴蝶,
美在纷飞,两片音符在琴弦上翕动,
以至打开我们身上的折叠了千年的翅膀?
是否还会迎来这样的欣赏∶生锈的庄子

躺在一株臃肿的臭椿树下,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蝴蝶又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
到底谁是谁?--这中间
是一面镜子又是无数面镜子∶我试着
踏进,迎面涌来迷宫内部无尽的廓道,
一扇扇相似的门象眼睛一样打开,
又在身后一一闭拢∶界限被混淆,
没有了起点和终点,丈量
这无限展开的过程,仿佛一段蛇腰,
穿越时间隧道,或博尔赫斯盲目的呼喊。

因为蝴蝶,文学想象的原型
向我走来,翻开世界这部传奇,
一页一页的连接和翻版;犹如薪火相传,
当我走向我们--这盛开的一群
彼此间形同陌路,又似曾相识。
我们深陷的生活∶仅仅是一种迷失。
skyhood 发表于 2007-6-2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高琦是我的高中政治老师,楼主有联系?

记得当时他还很年轻,思想很活跃,激情四射。 差一点就把我引进诗词的殿堂。
胡雨 发表于 2007-6-2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诗,路过
skyhood 发表于 2007-6-2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在“你”不在的地方

2005-06-23 作者:李天靖

    在此之前我注意到韩高琦发表在上海诗人创刊号海派栏的一首《蚯蚓》:“这环节动物的生活,享受泥土中的黑暗/……不似我们的梦境:蚯蚓在其间//穿行自如……”在被切成两段之后“疼痛是无声的”,这首诗发表之后浙江的诗人揶揄他;你现在是上海诗人了,这使他有些进退维谷,但又觉得被上海诗坛接纳感到欣慰。

    韩高琦出生浙江象山半岛,1986年高校毕业后在家乡全日制中学任教10年。1996年辞去公职,来沪加盟同乡企业家创办的一建筑民营股份制企业——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负责上海轻轨九号线某标段的跨淀浦河挂篮施工——该工程即将竣工。

    自1989年5月6日《诗歌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金币中的谷穗》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诗歌的创作。1996年辞去公职来沪后,他的诗歌陆续发表在《诗歌月刊》《人民文学》《鸭绿江》《山花》《江南》《诗刊》等刊物,《饿鹰叫雪》《罂粟花》《变色龙》等还分别入选2002至2004年的最佳诗歌。

    我读了他一些诗学笔记,觉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及对庞德、赫尔博斯、里尔克、布罗茨基、奥登等外国诗人的作品的研读在青年诗人中是少见的。一位诗人的成长,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养成,常常是不经意的,像蚕吃了桑叶,嚼出灵性,在岁月流金之时,吐出的是诗。

    细读他的作品觉得越来越多的现代意识弥散或贯穿其中。1996年他初来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当时他真的在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加之生活的摔打、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给他原本书斋气的诗歌注入了充沛的养分,因此他的诗歌更具有生活的底蕴,显得厚实而开阔,有一种很强的还原感,特别是他的长诗《变色龙》,亦如《山花》主编何锐所言:是不是人类共同经验的隐喻?我注意到全诗贯穿了他精神的艰难之旅,及对于现实当下众生命运的观照与形而上的思考;“许多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却总被你验证:你生活在你不在的地方”,这诗行仿佛是乐章宏大叙述的旋律。

    作为诗人,他骨子里依然激荡着一股书生气,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去年年底,他在负责轻轨九号线工程,当时有一个班的负责人是承包的,因管理不当,根据合同最后结账已没有多余的钱了,而他手下民工的长途包车要在当夜出发,在此当口,他即从别处借来近万元无偿给他们作年终的“红包”,这些民工过年回来后,工作积极性比原先要主动、积极多了,工作之余,他们非常愿意和他做朋友,这使他感到很开心。

    另一件开心的事是:1996年,他执笔为他们经理报道来沪打工并成长为工程师和作为国家一级项目经理的感人事迹,他们经理经过层层选拔,终于代表上海这个窗口去北京参加中央五部委组织的“首届全国十佳外来优秀务工青年表彰大会”,并受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这件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在这个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他作为每天上足发条高效运转的现代人和精神殿堂建筑者,能于狭窄夹缝中游刃有余,特别在诗歌的构建中将一根根词语的梁柱、桁架拼装、焊接,让浑然一体的“建筑物”在形体牢固、美观的同时,精神之力在彼此共时中达到和谐的平衡,“你生活在你不在的地方”——仿佛箴言:作为你一种形而上的追求。能这么持之以恒,真的难能可贵!让我们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更高的期许吧!
skyhood 发表于 2007-6-26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韩老师辞职去宏润了。
cathy 发表于 2007-6-2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物质社会让诗人去了房产公司,不知可喜还是可悲?
 楼主|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7-6-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skyhood 的帖子

想必老K同志也在西周中学读书过,你也可能知道,韩老师在西周有一件事是让他刻骨铭心的,那就是自己的女友意外死亡,成了他最难愈合的心灵之痛。所以韩老师弃教改行了,但他的写作始终不会放下的。
skyhood 发表于 2007-6-2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89年离开西周中学的,后来就一直没见过韩老师。

这消息还是第一次听到。
skyhood 发表于 2007-6-2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thy 于 2007-6-26 14:11 发表
这个物质社会让诗人去了房产公司,不知可喜还是可悲?


太物质了,诗人就不诗。
希望诗人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4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