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柘浦街村:宁海古老村落

[复制链接]
乡网小编 发表于 2011-2-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杨古城 文/周东旭

柘浦街村2.jpg

柘浦街村1.jpg

柘浦街村,是宁海县茶院乡一个古老的村落,因为此地多柘树,村子又在茶院溪的入海口,所以命名为“柘浦”,柘树是一种很早就上了书的树种,可以用来喂蚕,在《山海经》里有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这个古老神话里的“精卫”就是衔着柘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大海的。

我们到柘浦街村的时候,地上刚洒过几滴雷雨,看着天上渐散的乌云,不知道这一阵雷雨下到哪里去了?乡下人常说的“雷雨隔牛背”,一边下雨,一边天睛,大概就是这个现象。这个地方,据一块石碑上刻着的地理位置介绍是在盖苍山(茶山)南麓,两侧有龙凤溪,前面有珠宝山,显然有点夫子自道的风水宝地的意思。老街串起这个村,这条老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因为这是象山去宁海县城的必经之路。从柘浦走到铜岭冈,路不好,很累,当地谚云:“廿里铜岭冈,好汉走黄胖”,这路比较难走,好汉也要走的像黄胖(黄疸病人)一样。因为岁月久远,所以这里的村民姓氏也十分之杂,有十七八个姓,以徐为主,徐氏祖宗永泰在梁大宝二年避乱从黄岩之黄沙迁来此地,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而最早的姓是陈姓,从白峤迁过来,白峤则是宁海的古县城所在地,只是姓氏多,户口却很少,先前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现在有一百来户。

柘浦街村日中亭.jpg

柘浦街是一条老街,但是除了一座老凉亭和一座古戏台外,所有老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一位徐先生,说是七十四了,但看不出来,不见老。他指着老街一侧说这是银楼,这是当店。显然繁华如梦,只在这些老人的记忆里了。

柘浦街古戏台是露天的,戏台的对面是一个小庙,叫做关旺庙,戏台是不是关旺庙的戏台不得知了,如果是关旺庙里的戏台,两边应该有厢房,这样的话,就会把街截断,如果单是一个戏台,它却在关旺庙的中轴线上,这样的格局确实没有见过,或许合适于老街吧。关旺庙毁于“文革”,现在的建筑是新造的水泥房,并不是仿古的,里面供着红脸绿袍卧蚕眉丹凤眼的关公,一边是关平,一边是扛青龙偃月刀的周昌。模样儿都是按照戏曲人物来塑。在庙的角落里还有比关公小的多的土地公土地婆。里面有两块碑,一块略写着这个村落老街的历史,多半语焉不详,更难以考证,乡下人对时间的概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开口会说大概五百年了吧!“大概”是很难估计的数字。另外一块是功德碑,功德两字本来是说不来的,因为真正做好事多半不留姓名。只是过了几百年后,石碑如果还在的话,那些碑上的人名是没法认了。据说先前还有一块石碑上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见了关老爷,那些官员是否要行如此大礼,不得知了。据说以前有很宽很长的阶沿石都埋在地下了,非常可惜。商人总是很喜欢拜关老爷的,不是因为关老爷是财神,而是因为关老爷重义气。“封金挂印”对于钱财是不屑的,“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忠义”两字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庙里还有几张桌子,村里的老人在这里聊天、喝茶、下棋、打麻将。老太太们拿着佛珠在这里念佛和叠锡箔。

戏台的样子是很苍老了,看着戏台顶上的修建年代,倒不是特别长:“壬寅年冬月重建(1962年)”,算来不到五十年。歇山顶,台高只有一米零,面阔四米八,进深三米四,戏台的后台两边有对称的八字梯子,戏台的屏风上有一个宣教健康栏,里面贴了几张海报,有点不伦不类。戏台的前台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事业勋名于今为烈,衣冠人物亘古常昭。应该是歌颂关老爷的对联。村里小孩子们常常爬上戏台打闹。这里做戏的时间,是关老爷的诞辰,五月十三,这个日子我也知道,因为所有的关帝庙都是这个日子庙会的。据说那天的早上要下点小雨才好,命之为“磨刀雨”,因为关老爷要磨刀。

在戏台的不远处还有一座凉亭,这类凉亭,在浙东是很常见的,它不像象形文的“亭”字。它的顶不是攒尖的,而是硬山式的。它是一间三开间朝南敞的屋子,在路中央,路穿过亭子,里面设石凳供路人休息,两边的观音兜山墙上各有一个大门,额上各有四字:“浙东孔道”、“浦里名衢”。有些时候把这样的亭子叫做“路廊”,据说这种样子的亭子的设计者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年青时出过家做过叫化子,叫化子多半住在凉亭里,四面通风的凉亭则会冻死人,而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下令把凉亭改成这个样式,这样半间屋子可以挡风避雨,比较实用。宁波有一首岁时歌叫作《十二月子歌》,里面有“十一月嘀嘀嗒嗒下雪子,十二月凉亭冻煞叫化子”之句。也可见明清的风俗。亭里面还有一块碑,看年份写着“光绪叁拾四年,重修日中亭”。里面的石柱子上都刻有捐助着的姓名,有一个石柱上面是一个僧人的名字,这是出人意料,有一个写着:“镇邑陈显祥助柱一石”。里面还有供土地爷的神龛。造凉亭也是旧时社会的主要公益事业之一,修桥、铺路、造凉亭,有些凉亭还有茶田,就是有几分田用来出租,租金则用来供应四季的茶水。古代人行路,餐风宿露,每每看到凉亭便会栖息一会儿,而乡谚说“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则是说,要人急着赶路进取,不能留恋于凉亭。还有像“鲁班师傅造凉亭,小讨饭来出批评”,则说班门弄斧,不懂的人来瞎提意见。亭内堆放着许多稻草,和废弃的农具,很杂乱。亭的前面是青青的稻田,那稻子刚结了穗,风过处,沙沙作响。

在柘浦街村后,还有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的净土寺,旧名海国寺。宋代时赐名净土寺。还有一块元代的舍田碑,上面写着泉水葛氏舍田给住持僧人,碑文是吴兴牟山撰,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可惜碑在“文革”时被抬去造水库用了。光绪《宁海县志》收有碑记全文。寺院在清同治间寺废,后来又有僧人赎田重修。柘浦街西面有西洋岭古道,“行过西洋岭、许家山,到市岙埔,铺中人馈茶数碗……”这是明代高丽国崔溥在《飘海录》中记载的。这些古地名,现在依然在用。

听朋友说,柘浦街还有几口古井和石碾子,只是一时找不到,等待着下一次的寻访。

柘浦街村古戏台侧面.jpg

图/杨古城 文/周东旭
舍舍 发表于 2011-2-1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没去过宁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0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