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十四夜,石浦家家吃“糊粒”

[复制链接]
乡网小编 发表于 2011-2-1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夜饭时分,居住在石浦镇延昌社区的老谢一家,锅碗瓢盆敲得当当响,老谢一声吆喝:“吃糊粒啦——”他家正月十四夜的“糊粒”就开吃了。
    与国内大部分地区元宵节吃“汤圆”、“汤团”、“水圆”等不同,石浦人过元宵节不仅提前了一天,而且家家户户必吃的不是“元宵”,是“糊粒”。连同鹤浦、高塘一带的海岛上,也一直保持着十四夜吃“糊粒”的传统。
    “糊粒也叫‘糊粒羹’、‘发财羹’,就是以牡蛎、虾仁、鱼肉、蛏肉为主料,加以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年糕等,彼此混合在一起的一种用蕃薯淀粉调和的杂烩羹。”老谢告诉说,石浦人元宵节吃“糊粒”出自一段历史典故。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军队杀得入侵石浦一带的倭寇狼狈逃窜,但正当民众准备各种菜肴下锅烧煮欢庆抗倭大捷时,却有另一批倭寇前来进犯,眼看军情危急,伙夫匆忙将切好的各种小菜倒入锅内,煮烧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了个个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大获全胜。从此,石浦人每逢正月十四,则家家户户吃“糊粒”以示纪念,遂流传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奶奶,给点‘糊粒羹’。”伴随着阵阵欢笑的童声,渔家孩子小江等3位小朋友来到延昌街的丁大妈家门口。见此情景,丁大妈与老伴一起忙从热锅里舀出“糊粒羹”,一一分到孩子的碗中。
    “‘糊粒羹’家家都做,但来吃的却是邻舍隔壁、亲朋好友。”丁大妈告诉说,按当地习俗,“糊粒羹”吃的人越多,主人家财运越旺。小孩如吃了7家以上“糊粒羹”,人更聪明,身体更棒。(记者 何幼松)

来源:中国象山港  2011-2-17
缘木求鱼 发表于 2011-2-18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
白松 发表于 2011-2-1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糊粒”?看样子国家要为这两个字扶正,记得石浦对外宣传片是写“糊腊”的,不知道小象的“糊粒”两字从何而来。
雾隐黑子 发表于 2011-2-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不应该是粒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1-2-18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糊粒”?看样子国家要为这两个字扶正,记得石浦对外宣传片是写“糊腊”的,不知道小象的“糊粒”两字从何 ...
白松 发表于 2011-2-18 08:00



    是不是石浦的腊,就是丹城那边说的粒呢?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11-2-18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沙漠,同音异字。石浦的腊,变成丹城的粒,变成中国的辣。。。。。发扬光大啦
乾坤 发表于 2011-2-1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了
浪潮 发表于 2011-2-1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潮 于 2011-2-19 17:14 编辑

“糊粒”?“糊腊”?糊辣?各地方的食品小吃早先都用“土话”慢慢叫出名称来,很难用准确文字表述。就像食饼筒、麦饼筒等等叫法也难如何表述算准确一样,随便称呼吧!
gamesover 发表于 2011-2-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估计真是石浦的特色了
我们丹城人好像不吃的
浪潮 发表于 2011-2-1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9#:
     温州也流行吃糊腊!小孩子也是一家家窜门去吃!所以,编写的什么戚继光在石浦抗倭的故事,也不真实;因为历史上戚继光压根儿从未到过象山。松兰山的戚继光塑像制作时曾提出这个问题,这些编写故事的文人,认为旅游就是骗骗游客,把戚继光在象山指挥抗倭瞎编入导游词!
    现在象山不少材料把戚继光在象山指挥抗倭瞎编入,若干年后历史将篡改!
浪潮 发表于 2011-2-20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桥海涂节将老百姓在海涂上使用的木马,说成是戚继光发明的!笑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5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