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话说“文”字邮票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6-1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文”字邮票,与其他“阶段票”不同的是--无论是邮票的选题、设计、审批、发行乃至使用与存世,都深深地打上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特有的时代烙印,这个时代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字邮票酝酿发行时,首先拿志号开刀。1967年3月4日,邮政总局根据北京邮票厂造反派的意见,研究发行印有“毛主席光辉形象的邮票”时,有人说:“纪特邮票志号是为集邮服务的,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对工人的管、卡、压!”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罪名。于是,决定取消邮票上的志号,并以1967年邮字18号文件予以确定:“今后各种邮票(包括纪念、特种、普通、航空等)改为统一编号。编号不再印在邮票下面……印在邮票的包封条上。除统一编号外,并标明这套邮票的枚数及这枚邮票是第几枚,例如:‘文1•11-1’。”与此同时,还把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铭记由原来的印刷体改为毛泽东手写体。
    有人说,“文”字邮票是“没有编号的邮票”并不确切,应是“邮票上未印志号,但全张邮票边纸印有编号;编号不再按票种分类,统一冠以‘文’字作为编号首字。”
    “文”票的编号如同其他“阶段票”一样,时有编号顺序与实际发行时间不同步的现象发生。例如,文5《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于1968年1月30日发行,而它后面的文6、文7和文8却是在1967年下半年发行的;文11《林彪题词》与文12《毛主席去安源》是同一天发行的;文14却比文15晚了近半年才发行。这种现象反映了“文革”期间邮票发行管理的混乱与邮票发行的随意性和突击性。《中国集邮史》一书指出:“‘文’字邮票是在无计划的混乱情况下临时设计、突击上马的,以致许多‘文’邮票没有发行档案可查。选题没计划,只要提出发行毛泽东像或语录的邮票,无人敢说个‘不’字”。这是对“文”字邮票上的“文革”色彩最形象的诠释。


    “文”票发行时间跨度只有两年多,总共只有19套80种(还有几套未发行或撤销发行)邮票。这是在各个“阶段票”中发行套数与种数都是最少的。尽管如此,它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行阶段,标示了“文”字邮票的发行管理从乱到治的变化。
      
    一、文1-文13发行的阶段
     
    “文革”从1966年“5•16通知”开始,经过大批判、大串联,全面夺权,到1967年以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进入“斗、批、改”阶段。这是“文革”使全国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包括纪118至纪124共7套“纪”字头纪念邮票,连同1967年4月20日发行的文1开始,至1968年8月18日发行的文13,都是在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下,为实现“让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阵地”,利用邮票在邮政使用上的广泛性实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宣传性。
    单以文1到文13这13套邮票而言,鲜明而强烈地服从这一阶段“文革”的政治需要,有其突出的特点:
    1、邮票选题发行计划完全被打乱,甚至取消。只要“革命造反派”提出要发行什么邮票,邮票发行部门的军管会或革委会就马上决定设计发行。审批程序也非常怪诞———有向中央文革请示,由《红旗》杂志编辑部电话答复,也有军代表点头即可开机印刷。有时邮票开印了,邮政总局居然全然不知。
    2、邮票选题非常单一。所有邮票选题都必须“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成了压倒一切、高于一切的政治任务。文1至文13这13套62枚邮票中,有毛泽东形象的26种,占42%;有毛主席语录或诗词的共35种,占56%,其余的是“文革”口号一种、样板戏8种、“林彪题词”2套2种。
    3、邮票设计必须要有“革命风格”:基本特征是“红太阳、红海洋、大票幅”。文1至文13邮票是票幅大但票图小,底端留下较宽的边纸用以盖戳,目的是“不能沾污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文8《毛主席去安源》发行时,军代表传达两项奇特的决定,一是“要(全国人民)每人一枚,五亿人印五亿枚!”(原计划8分面值印2000万枚);二是向全国邮局发出紧急电报通知:“为了(邮票)画面不受污损,能保持完全,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戳。如有误差,立即换贴,望严格执行。”
    4、低面值,大印量。这13套62种邮票中,8分面值有51中,占82%多;4分与10分各4种;仅文4出现35分、43分面值各1种,从文5开始,基本上是8分面值。文1至文9发行量是在290万至1500万枚之间。文10《毛主席最新指示》五枚连印,共印7500万套,创造“文”字邮票最大印量。文12《毛主席去安源》因能力问题只印了5000万枚。邮票在公开邮政窗口出售,在邮政中使用,故留存下来的成套新票、连票(文1至文10)和全张票都很少,造成“文”票至今昂贵的市场价值,这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5、发行渠道紊乱。有两套邮票居然由邮票厂造反派直接拿到群众中发售。1967年4月20日下午,造反派从邮票发行局提取一部分“文1”邮票,开着车敲锣打鼓前往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革委会庆祝大会现场出售。1968年7月20日,中山公园内音乐堂举行群众大会,邮票厂负责人从库里提出1000全张“文10”五横连票拿到现场出售。
    6、“文”票中几套未发行或撤销发行的邮票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十周年》、《毛主席为日本工人题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以及大、小《全国山河一片红》等珍邮。
      
      二、文14至文19发行阶段
      
    1968年9月的一天,北京邮票厂专门组织了一次向党中央汇报的活动。工人们用镜框把全张的文2、文5、文6、文7、文12、文13等邮票装好,兴高采烈前往中南海西门举行汇报仪式。其实,9月下旬中央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对邮票发行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调整。1968年12月19日,邮电部军管会传达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不再发行有毛主席像、语录诗词的邮票。会上强调不能简单化,不要认为有了毛主席像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要正确、积极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并提出今后的票幅要小,不再搞大幅票。联系到周总理对《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不准盖销”的严肃批评。至此,在周总理的过问下,邮票设计上狂热的极“左”做法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1968年12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文14至文19共6套18种,从选题、设计与发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邮票上不再印有毛泽东像、语录和诗词,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重要题材为主。18种邮票中,有工农兵形象的达11种,占61%,建设成就4种,占22%,其他是样板戏2种、青年模范1种。不再以红色为基调,票幅缩小了。从1968年12月26日发行的文15开始,邮票铭记不再用毛体书法,恢复用黑色印刷体。邮票面值也恢复了35分和43分面值的邮票。
    文14至文19的主调仍旧是歌颂“文革”,表现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文14至文19在邮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有了改善,但从本质上依然是“文革”时代的产物,是“文革”时期的历史见证。但是,后一阶段发行管理开始从无政府主义混乱状态走向“整顿”治理的秩序轨道,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对于“文”字邮票的设计风格,原中国集邮公司经理王安国精辟地概括为“大红、大绿、大票幅。”红色在老百姓眼里代表热烈、喜庆,“文”票使用红色,不是用错了而是用滥了,变成俗不可耐。富有才华的邮票设计家或被揪斗、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而这时邮票设计公式化、概念化大行其道,有人说:“工人阶级管得了上层建筑,难道还设计不了小小的邮票?”于是有3套“文”票在工人的剪贴拼凑下诞生了:不顾邮票设计与印刷工艺的特殊规律,设计文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时,竟要求“与原画必须一致,包括每一个细小的地方,一点点都不能动,颜色也不能动!”
     “文”票中的图案大多数取材于当时政治宣传画。邮票设计家在政治的“限制”与“方寸”的“限制”中,依然坚持按照设计邮票的规律,顽强地“表现自己”:一套9枚的“文5”,8位邮票设计家的风格虽不完全协调,但他(她)们仍然努力在突出色调一明一暗的“韵律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一代就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文革”已被送进历史博物馆,“文”票以其独特的面貌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邮票又向世人展示崭新的美。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1.jpg
空子 发表于 2007-6-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可真算是珍藏版了!!!
skyhood 发表于 2007-6-1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来十块钱的。
小黑 发表于 2007-6-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去了“旧货市场”,买了几套明信片。
lxdh 发表于 2007-12-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喜欢集邮的加我QQ:2183247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2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