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自行调节,不仅可以更快地使价格趋势逆转,也可以保证剩余分配之相对公平
近期,全国各地猪肉价格持续攀升,民众议论生活成本上升,学者关注通货膨胀指数,政府也有所行为。5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走访养殖户、仔猪繁育公司、农贸市场,并与消费者对话,以了解市场实情。温总理要求各地领导采取必要措施,“要让农民养猪能挣钱,让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能吃得起肉。”这是两个不同的要求,温总理拿捏得十分平衡,但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能否避免偏差,却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问题。
猪肉价格何以上涨?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但归根到底,与任何其他商品一样,价格上涨必然是因为市场参与者对于供需之认知、尤其是预期发生了变化。不过,恰恰是价格上涨本身,自然地具有抑制价格上涨的效果。一旦生猪、猪肉生产者看到价格上涨,并预期价格将继续上涨,就会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将本来用于其他方向的资金、粮食、劳动力,转移到这一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预期利润现在已经提高了。因此,假以时日,随着市场意识到供应将会增加,肉价自然会掉头下跌。这也正是市场机制优越于计划经济的地方。不需特别地进行复杂的统计、计算,借助价格信号,无数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的行为被协调组织起来,以恢复市场的平衡。
这样的调整过程也自然地会将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实现动态的平衡。价格之涨跌,意味着剩余分配格局的变动。在价格低廉的时候,消费者获得更多福利改进。到价格上涨的时候,生产者、经销商获得某种补偿。这种补偿将激励生产者增加投资,从而又让消费者福利得到增进。长远来看,各方利益相对而言是平衡的。
当然,这个协调过程是需要耗费时间的,以猪肉生产的产业性质来看,或许需要两三个月时间甚至更长,但市场恢复平衡的内在机制,却是自动运转的。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政府,面对这样的过程,需要有一点耐心。
考虑到这一点,目前有些地方匆忙出台抑制肉价的措施,似乎稍显过急。针对目前的肉价波动,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从供给方面,释放猪肉储备,或者发出释放这类储备的信号,影响市场各方的预期,从而平抑市场猪肉价格;第二,在需求方面补贴消费者。
如果了解市场运转的机制,那就不能不说,单纯抑制肉价的措施,很可能延迟价格掉头回落的时间。某些生产者可能已经准备向生猪生产领域转移资源,但由于价格被抑制现在可能放弃这样的打算。某些经销商为回避行政的干预,很可能暂时减少出货量,以等待价格冲破政府抑制的天花板进一步上涨。
更重要的是,由于价格被抑制,消费者没有调节自己的消费量,获得补贴的消费者不会减少消费量,如果补贴过多,甚至可能增加消费量。因此,补贴消费者的措施同样会拖延价格自然调整的步伐。概括起来,采取行政措施固然可以抑制价格的当期上涨,但也很可能使价格在中长期内始终具有上涨的趋势。
换一个角度看,补贴消费者的措施也要警惕遭到利益的不公平再分配。这种不公平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在肉价上涨的时候补贴城镇消费者,但是,在肉价下跌的时候,似乎并未补贴养猪的农民、从事屠宰的企业。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单向度的补贴政策,而在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究竟是农民需要补贴,还是城市消费者需要补贴?
第二,就消费而言,只有城镇才有可能补贴,农民却得不到任何补贴。即使同在城镇,享有补贴的只是具有本地户籍的低收入群体,但在很多城市,占城市人口相当数量,且为城市经济、社会做出贡献、包括税收贡献的非本地户籍人口,其中不少是低收入群体,却很难得到补贴。消费者补贴固然让一些家庭可以继续吃肉,但他的邻居却仍然吃不上肉,他们之间的实际收入出现了差距。
凡此种种说明,行政性的价格干预措施或消费者补贴措施,除了具有一些人们看得见、也希望看见的后果之外,也可能出现不可取的后果。本意是抑制猪肉价格上涨,无形中剥夺了农民在经历猪肉价格低迷之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的机会。价格干预措施、补贴措施,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次收入再分配,其后果究竟是让社会更公平还是更不公平,绝非政府所设想、民众所想象的那样一目了然。
因此,明智的办法正如温总理所言: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得靠农民。肉价涨一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但涨到一定程度后要保持平稳,通过市场调节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市场自行调节,不仅可以更快地使价格趋势逆转,也可以保证剩余分配之相对公平。 ★
[url]中国新闻周刊 |